<p class="ql-block">昭慧广场位于西安市高陵区,是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融合了历史与现代元素。广场以三阳塔文化广场和仿古建筑为主要特色,景观丰富,包括书简、喷泉、地雕、花池以及南大门、北大门、大殿、东西阕楼等,这些元素共同展现了高陵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昭慧广场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昭慧寺、莲池、雕塑台、喷泉池、书简台等建筑,同时在两侧配建有回廊、凉亭等建筑。其中,雕塑台围绕“泾渭分明”这一自然奇观,以天然石头为主题,雕刻出两种不同的浮雕水纹,表现了泾河、渭河的水势变异和层间水浪的错落变化,形成了多纬度、多层次的视觉空间。</p> <p class="ql-block">鹿原碧绕,泾渭流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陵作为古都长安的京畿之地,积淀着千年名邑的古朴厚重,彰显着人文胜地的熠熠光华。昭慧广场因昭慧塔而得名,昭慧塔,又名高陵塔,三阳寺塔。位于高陵区原唐代三阳寺内。昭慧塔建于唐大中年间,因地处泾阳、咸阳、渭阳交界处,又称三阳寺,塔因此而得名。可谓是历史悠久,高陵区的博物馆也坐落在此处。</p> <p class="ql-block">昭慧广场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独特,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城东南,西禹高速高陵出口以西,是该区最大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广场。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昭慧广场有南大门、北大门、大殿、东西阕楼等仿古建筑,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体系。昭慧广场不仅是高陵县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现高陵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它融合了古今文化元素,传承了高陵的悠久历史,彰显了高陵的发展盛世。</p> <p class="ql-block">昭慧广场因昭慧塔而得名,昭慧塔,又叫高陵塔,三阳寺塔,建于唐代,原本位于昭慧院内,因院得名。它位于高陵区原唐代三阳寺内,因地处泾阳、咸阳、渭阳交界处,又称三阳塔,塔因此而得名,可谓是历史悠久,高陵区的博物馆也坐落在此处。昭慧塔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成为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昭慧塔,俗称高陵塔或三阳塔,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年),高53米,8棱13级,建筑精巧,结构严谨,历经千余年仍巍然如故,历史上素有“渭北第一古塔”之美称。昭慧塔原本位于高陵中学内,后来随着高陵区博物馆的建成,这座塔被划入了博物馆的范围内。塔内原本有楼梯可以登顶远眺,但为了文物保护,游客已经不能登顶。</p> <p class="ql-block">高陵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7000余平方米,展陈面积1400平方米,博物馆内设历史文化展厅,中共高陵历史纪念馆,经济社会发展展厅、石刻长廊、临展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陵塔、有“三绝碑”之誉的唐李晟碑位于其中。馆内陈列有杨官寨遗址出土的部分实物、唐东渭桥碑、金隆昌寺出土舍利、禅,杖等文物。 </p> <p class="ql-block"> 泾渭分明</p><p class="ql-block">泾河和渭河在高陵境内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清水浊水在交汇处互不相融、界限分明,因而呈现出一清一浊的奇特景观。后人就以此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放眼远眺,泾河与渭河在此交汇,本应一清一浊的河水,却融为一体,混黄一色,经渭并不分明,令人遗憾。</p> <p class="ql-block">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河,渭河的重要支流。二水在高陵境内汇合,因清浊各异造就了“泾渭分明”的千古自然奇观和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主要用作各种器物和俑,流行于盛唐时期,因器物表面以黄、绿、赭三种颜色为主,俗称“唐三彩”。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三彩器大多造型生动,色彩鲜艳,瑰丽华美,被视为古代陶塑工艺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绞胎</p><p class="ql-block">绞胎,指利用两种不同色调的泥料,分别制成坯泥,并把两种坯泥擀成板块,相间叠合,然后进行特定的绞揉、切片、拼接、贴合、挤压,手工制作成型,器胎上便呈现不同色调相间、盘旋蹙结的纹理,虽人工所为,却仿佛天然而生。由于绞胎器的制作工艺,较唐三彩等其它陶瓷制品复杂,费工费时,操作难度大,且成品率低,其产量和品类都为数稀少,故极为珍贵。</p><p class="ql-block">白瓷</p><p class="ql-block">胎釉均为白色的瓷器。最早出现于北朝,成熟普及于唐代。产品以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莹润为主要特点,虽然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呈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素雅美。常作为皇家贡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镇墓兽</p><p class="ql-block">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有兽面、人面等形象,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p> <p class="ql-block">塔,又叫浮屠,是佛教的产物,原是佛教信徒用以保存佛像、佛骨或供奉佛像、佛经的地方。塔的出现是随着佛教在东汉时的传入,结合印度佛塔和中国的高层建筑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高陵牌楼</p><p class="ql-block">关中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三原的桥,泾阳的塔,高陵的牌楼一枝花”。作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象征,高陵牌楼以它气势雄浑、雕工精细而称誉关中。</p> <p class="ql-block">《长歌行》宋·陆游</p><p class="ql-block">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p><p class="ql-block">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p> <p class="ql-block">唐,昭慧塔,俗称高陵塔、三阳塔。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密檐式砖塔。明代关中地震损毁,后民间捐资重修。1981年曾对主体进行维修。塔高53米,8棱,13级,塔底直径9米,中空、设梯,可旋绕登顶。有“渭北第一古塔”之美称。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抗震防震等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每层叠涩出檐,用二砖和牙子交错砌筑,第8砖后作出假飞椽挑檐,然后反叠涩内收,各檐角微上挑,结构精巧。昭慧塔是一座密檐式砖塔。密檐式砖塔的特点是塔的第一层空间比较大,从第二层开始每一层的高度逐渐降低,空间缩小。</p> <p class="ql-block">唐中期迄今1100多年来,关中大地上发生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祸天灾,昭慧塔亦经历了盛极而衰、由衰而兴的命运历程,从遗存下来的名人题诗中可窥一斑。明人陈维宁《登高陵塔有感》云:“荒寺浮屠接太空,登临平步袭天风。南山可望连秦塞,渭水东流绕汉宫。”由此可见,伴随着汉传佛教鼎盛时期诞生的昭慧院,至明代已在刀光剑影的王朝兴替中沦为“荒寺”,唯有登上“接太空”的“浮屠”(佛塔,即昭慧塔),方可忘却眼前烦忧,享受“南山可望”、“渭水东流”之快慰。</p> <p class="ql-block">《七爱诗》唐·皮日休</p><p class="ql-block">吾爱李太尉,崛起定中原。</p><p class="ql-block">骁雄十万兵,四面围国门。</p><p class="ql-block">一战取王畿,一叱散妖氛。</p><p class="ql-block">乘舆既反正,凶竖争亡魂。</p><p class="ql-block">巍巍柱天功,荡荡盖世勋。</p><p class="ql-block">仁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p><p class="ql-block">丹券入帑藏,青史传子孙。</p> <p class="ql-block">冯玉祥将军的宣政碑</p><p class="ql-block">碑文内容:"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尽,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我们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做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军队是人民的武力。"</p> <p class="ql-block">《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塑院六韵》唐·杜牧</p><p class="ql-block">天下无双将,关西第一雄。</p><p class="ql-block">授符黄石老,学剑白猿翁。</p><p class="ql-block">矫矫云长勇,恂恂卻殼风。</p><p class="ql-block">家呼小太尉,国号大梁公。</p><p class="ql-block">半夜龙骧去,中原虎穴空。</p><p class="ql-block">陇山兵十万,嗣子握雕弓。</p> <p class="ql-block">李晟碑,也称三绝碑</p><p class="ql-block">唐大和三年(829)立。原位于渭桥村。螭首龟趺,通高435厘米、宽148厘米、厚46厘米,雕工精湛,主要记述了唐中期李晟将军生平事迹及其战功业绩。碑文由当朝宰相裴度亲自撰写,柳公权书写,加之碑主李晟的功勋昭著,三者见绝,该碑也被称为:文绝、书绝、功绝的“三绝碑”现存于高陵博物馆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晟(727~793),唐代中兴名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洮)人。戎马一生,既勇敢善战,又能深谋远虑,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唐德宗时期,朱泚作乱,李晟率兵平叛,曾屯兵东渭桥畔,后收复京城,为挽救唐朝的命运以及保卫西北边防、抵御吐蕃作出重要贡献。六十七岁去世时,唐德宗曾亲临吊祭,并废朝五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共高陵党史纪念馆于2014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西安市区县中第一个以地方党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纪念馆,馆内陈列面积262平方米,重点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高陵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60多位革命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峥嵘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革命精神,穿越历史,启示未来。</p><p class="ql-block">中共高陵组织从诞生到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高陵获得解放,历时二十二年,期间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屡仆屡起,坚韧不拔,顽强斗争,不断壮大,革命事迹丰富多彩,革命功绩可歌可泣,永远激励着后来人,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与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驻足回眸,高陵的历史文化古老而灿烂。数千年来,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高陵人披荆斩棘,奋发图强,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开拓前行,铸造辉煌。今天,高陵已成为一个承载梦想的城市新区,一个科学发展的产业高地,一个统筹城乡的幸福之都。展望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一个产业优化、生态优美、百姓富裕、社会和谐的新高陵,必将开启追赶超越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文化高陵 文运昌盛</p><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厚重的积淀,养育了高陵人崇文尚礼.奉献社会的传统美德。在高陵,驰骋疆场、战功卓著,学有专长、著书立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钻研科技、富国利民的人物,世代不断。他们不仅以自己的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还从多方面印证了高陵的文运昌盛,并成就了高陵“人文盛地”的美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