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之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雁门关

真水无香ly

<p class="ql-block"><b>华严寺 </b>坐落于山西大同,这座辽代契丹人的皇家寺院犹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凝聚着千年文明的光辉。跨越千年时光,依然伫立于这片北方的古老土地之上,将辽金时代的神韵静静地诉说给每一位来访者。</p> <p class="ql-block">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建筑</b> 大同华严寺给人的印象是高大。</p><p class="ql-block">建筑高大,17.4米;台基高大,4米;鸱吻高大,4.5米。</p><p class="ql-block">站在台基下,仰望台阶尽头的巨刹,仿佛置身于天国,感知到自身的渺小,震撼于佛法的庄严。</p><p class="ql-block"><b>大雄宝殿南鸱吻(明代)</b></p> <p class="ql-block"><b>大雄宝殿北鸱吻(金代)</b></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你就会明白宗教建筑本身就是宗教传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依据佛教华严宗经典<b>《华严经》</b>而得名。大同华严寺是少数几座面向东方的寺庙,保留着契丹人崇拜太阳的传统。经历过千年岁月,华严寺只剩下了一座辽代建筑和一座金代建筑,以及寥寥几座清代建筑。</p><p class="ql-block">图:原上华严寺山门(清代)</p> <p class="ql-block">踏入华严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壮丽的大雄宝殿。这座殿宇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辽金佛殿之一,气势恢宏,宛如一位威严的王者,将悠久的历史凝缩在木柱之间,斗拱之上。</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它有辽代的形制、金代的建筑、明代的陈设和清代的装饰。</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金代)</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匾额(明代)</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东南转角斗栱(左)大雄宝殿前檐斗栱 (右)</p> <p class="ql-block">细看榫卯结构是有区别的。(大雄宝殿东北檐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最吸睛的要数这两尊神像,名为密迹金刚也叫<b>哼哈二将,</b>看他们的造型实在太有趣了,所以忍不住多看几眼,左上边这位很明显是"哼"!!脚底下踩的是酒色财气,下边这位就是"哈"!!脚底下踩的是魑魅魍魉!</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有明代佛像,正中是五方佛,两侧是二十护法诸天。五方佛的中间三尊是木雕,两侧的两尊是泥塑,诸天塑像很特别,身体都向前倾,这种样式以前少见。墙上的壁画是清代补绘的,看点也很多。</p><p class="ql-block">图为五方佛</p> <p class="ql-block">二十护法诸天。</p> <p class="ql-block">大殿中央佛坛上供奉的29尊辽代泥塑堪称辽塑精品,尤以<b>合掌露齿菩萨</b>为最,惟妙惟肖,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赞其为“东方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殿内外的雕塑堪称辽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那些雕刻精美的佛像、菩萨及护法神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神态宁静而高贵。它们承载着雕刻匠人们的虔诚与智慧,每一寸雕刻都充满了生命的灵动。尤其是那被称为“天宫楼阁”的辽塑杰作,它层层叠叠,仿佛一座巍峨的天宫,成为古代雕塑艺术中的孤品,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分为上寺和下寺,分别包含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展示了辽金时期的建筑艺术和佛教建筑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图为上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广场</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宝塔</p> <p class="ql-block"><b>九龙壁 </b>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东街,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是我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高、最大的一座,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此壁的建筑结构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这些琉璃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b>古善化寺 </b>这座位于大同古城南寺街的唐代古刹,虽名为“南寺”,却低调得让人容易忽略。但它拥有的四座辽金时期建筑,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建筑群,绝对值得你驻足停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善化寺俗称“南寺”,在辽金时称“大普恩寺”,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道:“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珍贵古物,非始料所及”。</span></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大同先有北寺,后有南寺,再有华严寺。”北寺已无存,南寺即善化寺,足见历史悠久,如今名称“善化寺”更是源于明代皇家敕名。</p> <p class="ql-block"><b>山门对联 </b>九百年风云变幻宠辱不惊静观世变,七王朝岁月沧桑沉浮无意闲看人忙。</p><p class="ql-block">此联为大同原市长耿彦波所作,韩美林所书。</p> <p class="ql-block">踏入金代建筑的山门,你将被明代塑造的<b>四大天王</b>吸引,它们表情生动,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你对话,网上热议的“显眼包”就出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b>四大天王 </b>山门的四大天王各具特色,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持剑,西方广目天王持蛇或赤龙,北方多闻天王则持伞(在善化寺这里拿着塔),他们不仅是佛教中的天神,更是网红表情包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b>三圣殿 </b>作为善化寺的中殿,三圣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而金代的两通碑碣更是历史的见证,不容错过。</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朱弁碑是善化寺的“镇寺之宝”,金代所立,朱弁撰文。朱弁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叔祖父,碑上刻有《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的碑文,已在寺中屹立848年。同时又以独特的行文、书法、刻工而闻名,被誉为“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b>普贤阁</b> 带着唐风的金代建筑,在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还可以看到两座阁楼,西侧内普贤阁、东侧为文殊阁。</p><p class="ql-block">普贤阁和文殊阁牌匾,是颜真卿的真迹。</p> <p class="ql-block">木雕</p> <p class="ql-block">莲花斗栱是目前所知最大的斜拱,形似怒放的莲花。</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辽代遗构,内部壁画与金代塑像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那尊被誉为“最美功德天”的吉祥功德天,温婉恬静,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梁思成赞叹她是“世间难觅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彩塑版蒙娜丽莎”的大吉祥功德天,当年林徽因见到这尊雕像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让我们静下来,来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视。</p> <p class="ql-block">一眼千年,慈悲入心。</p> <p class="ql-block">黑悟空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b>五龙壁</b> 原为大同古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建。1980年因壁体倾斜严重,拆迁至善化寺西跨院保护,2009年移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b>雁门关 </b>长城线上最古老、最险峻、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古商道,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关。</p><p class="ql-block">一部雁门关,半部中华战争史,无数英雄儿女在这里镇守。昭君出塞在这里留下了沉鱼落雁的典故。十八岁少年英雄霍去病封狼居胥守护中原的地方,满门忠义的杨家将镇守的地方,也是毛主席1948年出关去往西柏坡的重要关口。</p> <p class="ql-block">与宁武关、偏关合称“外三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现存明代重建的关城,青砖斑驳,登上城墙可俯瞰群山河谷,感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上仍可见车辙印痕,想象当年商旅驼队穿梭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站在雁门关的残垣断壁间,耳畔仿佛响起战马嘶鸣。</p> <p class="ql-block">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点,雁门关亲历了民族融合的历程,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千古商道,对促进古时商贸活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起到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在军事家眼里,是一个神秘的国际神话;在历史学家眼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史书;在长城学家眼里,是一座巍峨的丰碑;在我们眼里,是一份深厚的文化积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