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遗传密码

康乐人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的遗传密码(《武汉铁道》2024.8.13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然界的生物,靠血脉代代相传,密码在遗传基因(DNA)里。那么,文化的传承,有没有血脉相传一说?我认为也是有的。只不过,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天获得,比如说龙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上有没有龙?有没有人见过真龙?回答是否定的。既然没有龙,为什么有关龙的传说能从7000多年前延续至今,而且牢牢地根植于华夏民族之中?这只能用血脉相传才能来解释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年,我家有一把白色的搪瓷茶壸,据说是母亲的陪嫁。茶壸上有一条盘旋着的青龙图案,这是我出生后第一次见到的龙。它张着大大的嘴,伸着锋利的爪,不鸣自威。听母亲说,我当时被吓得大哭。自那以后,我只要远远地看到它,就会一边瞪大眼睛高喊:“龙,龙!”,一边连连后退。直到长大了一些,明白了那不过是一幅龙的图画,并不会伤害到我时,才敢去触碰它,以至于打碎了茶壶上猫眼似的盖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稍记事时,见我家堂屋与卧房门帘的帘幔上有一条彩色的飞龙,红黄相见,色彩分明,姿态舒展,连背部的棘都栩栩如生,那灵性十足的样子非常招人。我便站在板凳上,踮着脚想摸摸它,结果一使劲,把整个帘幔都拽了下来不说,还把头磕在了门柱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母亲用绣花针一针一线绣上去的。母亲说:“龙是专门庇佑我们生活平安的神灵,可不能对它不恭敬啊。”再长大了些,父亲偶尔会给我讲龙的故事。像孙悟空龙宫取宝呀,白龙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呀,最初都是从父亲那里听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父亲的眼里,龙还是权贵的象征。历代帝王都把自己喻为真龙天子,穿的袍子叫龙袍,睡的床叫龙榻,坐的椅子叫龙椅,而且都必有龙的图案。天子高兴时,叫龙心大悦;天子恼怒时,叫龙颜大怒;天子生了儿子,叫龙子;天子驾崩,叫龙驭宾天。父亲也说了,龙并不只是皇家的专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普通百姓的生活,与龙也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我们吃的面条,可以叫龙须面;我们写的字,可以形容为龙飞凤舞。我们祈求平安时,会祭龙王,拜龙王庙;我们开年后第一次理发,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至今,我还记得父亲写过的一幅对联是:“龙腾华夏钟灵地/德启门庭毓秀人”。我有记忆时,就知道十二生肖里有个龙的属相,那是从母亲教的儿歌里学到的。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和儿子,我也把这首儿歌教给了他:“你一个,我一个,每家都有好几个。鼠第一,牛第二,三虎四兔在一块,龙第五,蛇第六……”再后来,我的儿子又把这首儿歌教给了他的儿子——我的孙子。在我们的传统节日里,总是少不了龙的“参与”。无论是在华夏大地,还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到了春节,我们都会舞龙狮;到了元宵节,我们一起挂龙灯;端午节,我们观看赛龙舟……可以说,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龙文化无处不在。共同的龙文化信仰,像一条红色的纽带,让全球的炎黄子孙心相连,意相通,情共鸣,更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得以振奋,民族力量得以凝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力量,正是来源于从小耳濡目染,从而把龙文化刻在了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而产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