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村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曾是远洋商船的出发地,蟳埔女以头戴鲜花做的“簪花围”而著称,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境内顺济宫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有宁海庙、富美宫等景点。 2007年,蟳埔村被国务院列为“丰泽区蟳埔社区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蟳埔女是我国三大渔女之一,传说她们是古阿拉伯人的后裔,至今保留着人人头戴簪花围的风俗。 蟳埔女的服饰俗称“大裾衫、阔脚裤”,头饰俗称“簪花围”,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据说是宋元时期阿拉伯人蒲寿晟带来移植于当地的,流露出异域文化的气息。蟳埔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草木长青,花红柳绿,蟳埔女常年劳作于赖以生存的大海,湿热的气候环境使蟳埔女服饰结构与中原的服饰明显不同,蟳埔女“大裾衫”、“宽筒裤”与当地的海洋生产劳作环境密不可分。 道路两旁,梳头店一家挨着一家。随意探身进去,便能看到忙碌而有序的景象。“蟳埔阿姨”们各有分工,有的手法娴熟地为客人盘发,有的精心挑选簪花,还有的帮忙搭配服装,不一会儿,就能将一位普通人变身成美丽动人的“蟳埔女”。而走出梳头店,满村皆是“飘浮”的鲜花。不仅年轻姑娘们热衷于簪花,老太太们也丝毫不甘落后,她们的发髻梳得极为细致,簪花的颜色也选得格外俏丽、隆重,显得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别看那一个个牡蛎壳在略显浑浊的水里显得那么不起眼,但牡蛎是蟳埔村的“灵魂”。如果不靠近仔细看蟳埔村内的房子,恐怕以为就是青砖白石头。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巷道,宛若步入迷宫,在一栋栋小洋楼中间观察,才发现镶在墙上的一粒粒“砖石”竟然是蚵壳!远远望去,那一堵堵蚵壳砌起的墙面如片片鱼鳞,在日光的折射下有着斑斑光点,超级美观。 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其中在蟳埔社区最为集中。蟳埔蚵壳厝是最富于特色的闽南民居,具有抗风防水、冬暖夏凉、墙体坚固等特点,极适宜海边多风潮湿的气候环境,蟳埔蚵壳厝所使用的大蚵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返航时转运来的。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景观 蟳埔保留了许多闽南传统习俗,其中以“半夜出嫁”的婚俗、“妈祖巡香”的祭祀仪式最为突出,而每年农历三月初九的妈祖生日则是闽南民俗集中展示的日子。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兴盛于元明,繁荣于清代,延续至今,仍焕发着独特的生机和活力。妈祖是蟳埔村供奉的主要神祇,作为靠海吃海的讨海人,妈祖信仰一直是蟳埔人的精神慰藉。蟳埔人生长海边,世代以海为田,大海给他们生存的财富,但风和水的无情也会给蟳埔人带来灾难。 蟳埔女“簪花围”头饰最为特殊,被誉为“行走的花园”,常年在海边劳作,低头捡海砺、弯腰撒渔网,为了不使头发浸到海水里和挂渔网,她们把头发全部盘在脑后,随手插上筷子或者树枝、鱼骨,干起活来干净利落,下海的时候戴着遮风挡雨的斗笠,盘发所用的筷子还能起到支撑的作用。但是再艰苦的劳作环境都不能阻止蟳埔女对美的热爱,她们把盘好的发髻戴满了鲜花编织而成的花环,茉莉花、含笑花、素馨花、玫瑰花,不同的季节戴不同的花 早年间的蟳埔人“靠海吃海、以海为田”,丈夫出海捕渔或远洋商贸一去就是几天、几个月。蟳埔女则不论寒冬暑月、潮水退落,皆身背鱼篓,卷起裤筒,赤着双脚行走在“蚵株”间,养海蛎、种海蛏。蟳埔女与湄洲女、惠安女并列为福建三大渔女。在蟳埔村,满头银发的阿婆还在撬海蛎、卖海鲜。当问起为何一辈子都要辛苦时,阿婆们的答案几乎都一样:“因为男人们要出海啊!”如今的蟳埔人,丈夫多去城镇打工,蟳埔女依旧留在村中。 蟳埔女服饰特点是“民主头,封建肚”,头饰被称之为是“田螺头”或是“粗脚头”。“发式、发饰和装束”等方面不同年龄段的蟳埔女都有不同的讲究。幼童时就喜将菊花、玉兰花、山茶花等插满双鬓,等到十五岁后,就要由亲人为她们梳髻,也被称之为是“大盘髻”,至此要将头发扎成一个螺旋形盘在脑后,然后用一根象牙筷子固定起来。髻的周围鲜花团簇,也称为“簪花围”的风俗。2005年“蟳埔女服饰”成功申报首批省重点非遗保护项目 数年前的蟳埔村,只有年长的老人还保持着簪花的习惯,年轻的姑娘没有簪花的,但一夜春风后,满村女子都簪花,甚至还能见到簪花男。苏轼本人就曾自己簪花,并作诗:“帘前柳絮经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对老簪花很是赞赏。 这条小小渔村从外观看来和普通村子无异,但因村里妇女们盘头戴簪花,身穿花衣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最难得是这是她们的日常装扮,并非为了取悦游客。追溯历史,相传这里的村民大多是古阿拉伯人后裔,在宋代,与本地人通婚慢慢繁衍而成的村落,但仍保留着中亚风的装扮。每年正月二十九,妈祖天香巡境是全村最重要的日子。一早村里的女人们,下至三岁幼童,上至80岁老妪,都会盘起传统的发髻,带上簪花圈,全村汇聚成一片流动的花海 进入这个小渔村时,可能会被村子里的窄巷绕晕,好像龙眼树根一样盘根错节地缠绕着。要想不迷路,便要循着空气中的海蛎味儿,一路向前,因为那是海的方向。我们寻找妈祖宫,拿着手机导航都走錯路。 蚝壳厝是这里的特色建筑,用砖和蚝壳建造,坚固而美观。虽然蟳埔村不大,但每一处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向游客展示着蟳埔文化的独特之处。 因为赵丽颖簪花围造型的照片,因为一句“今生簪花来世漂亮”,蟳埔这个小小渔村瞬间爆火,游客如潮水般席卷而来。村里到处可见蚵壳厝前的簪花女,交相辉映。 穿行于蟳埔村的蚵壳厝之间,几抹艳丽轻快的身影与光影重叠,延续着古蟳埔渔女之风。 泉州蟳埔村,这个坐落在闽南海岸的古老渔村,几百年来都保持着独特的建筑风貌。不同于福建其他地区常见的土楼或红砖建筑,这里的房屋外墙镶嵌着密密麻麻的蚌壳,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村里的老阿婆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穿戴方式,头上插着精美的头饰,穿着传统服饰,显得格外朴实勤劳。可以在路上看到她们坐在家门口,忙着撬生蚝,场景十分生动。 蚵壳厝的蚝壳并不产自泉州,而是来源于非洲东海岸。宋元时期,蟳埔作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重要港口,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港起航,经印度洋抵达非洲东岸卸货。返航时因舱内不载货形成空船重心不稳,船员们就将当地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后堆放在蟳埔海边。元未明初,富裕之地的泉州,经常受到倭寇侵扰,先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就检些碎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蚝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 “家住鹧鸪大海汀,阿姨少小贩渔腥。罗巾竹笠新妆好,不插闲花鬓越青。”清代乾隆年间,就有诗人如此形容蟳埔村的渔女。该村的法石港曾是泉州重要贸易港口之一,来自阿拉伯和东南亚的商船均靠泊于此。因此有人说,这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宋时,有阿拉伯人从西域引进不少奇花异木,在蟳埔村附近建起云麓花园,还时常将鲜花赠送给蟳埔女簪戴,于是渐成风俗。现今,云麓已成为花村,蟳埔女仍习惯来此买花。 顺济宫(妈祖宫)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是舟船商贾精神支柱。蟮埔人最信仰海上女神妈祖,古时每家每户均用船上的香火、造金身敬奉妈祖。明万历年间,商贾与渔民共同发动百姓,集资筹建妈祖宫,几经扩建,至清顺治年间,宫庙成现有规模,并取名“顺济宫”,如今的顺济宫是2014年重建的宫庙。 宫前宫边,大红灯笼高挂,一派红艳喜气。大殿前廊,耸立着四根精雕细琢的盘龙柱。大殿两侧,两株主干弯曲的老榕树如两把大伞,撑起半边天。宫门额上,横挂“靖海清光”金字黑匾,相传是施琅平定台湾得到妈祖保佑而敬奉的。顺济宫前广场,仿佛一片涌动的花海。扮相美丽的“蟳埔女”成群结队,她们或整理头饰衣裳,或拈香准备拜谒,或对着相机镜头微笑,或与流光溢彩的顺济宫合影。 迈进大殿,无上虔诚的气息扑面而来。香案上摆满鲜花佳果,两旁立着搭眉的“千里眼”和张耳的“顺风耳”。正中宝帐供奉的红脸大妈、二妈、三妈,面容端庄,神色慈祥,散发着安抚人心的力量,深切的感动油然而生。遥想千百年来,妈祖护佑着“海丝”之舟直挂云帆济沧海,交互的风帆又热络了中外交流,也带来了“蟳埔女”头上的簪花,装点了这座“流动的花园”,汇聚成顺济宫前的烂漫花海。这,无疑是一种神奇的遇合。 蛎墙斑驳映朝霞,妈祖宫前步迤斜。<div> 袅袅心香萦玉指,盈盈素手捧春华。</div><div> 簪花压鬓低眉处,一片诚心奉海涯。</div><div> 潮音梵呗相和处,鬓底春风共海霞。</div> 妈祖是散发灵魂香气的女神,她的大爱贴近人间烟火,凝聚了人心,播撒了美丽,传扬了精神,影响了世界。看着“蟳埔女”们顶着“头上的花园”拜妈祖,你一定会对生命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信心。 巧手簪春鬓角环,<div> 银镯轻响步姗姗。</div><div> 满头发朵摇舟橹,</div><div> 笑引咸风亦带甜。</div> 蟳埔女簪花的寓意丰富多彩,不仅代表着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还寓意着勇敢、奔赴和热爱。簪花的种类和颜色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如丁香花代表着清新、优雅和坚韧,红色的花朵则象征着热情、活力和生命力。这些花朵不仅装点了蟳埔女的头饰,也寓意着她们内心的美好品质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凝望 袅袅香烟缠步摇,潮音合掌拜云霄。<div> 绸衫拂浪浪低语,螺钿垂星星欲飘。</div><div> 海是心田耕不倦,花为命脉绣长潮。</div><div> 百年风雨簪边过,头戴春潮自不凋。</div><div> -----《香火谣》</div> 在蟳埔村,头戴簪花的人们随处可见。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都盘着头发,戴着花环。当地人认为,戴花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希望自己“活得漂亮”的体现。五彩缤纷的簪花承载着昔日渔家女的情感与希冀,也成为如今年轻人拍照打卡的“时尚单品”,吸引四方游客慕名前来体验。 蟳埔女头饰十分独特,早期鲟埔女从孩提起就把头发留长,到十一、二岁就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园心,圈戴在脑后。接着在髻新周围、左右对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艳丽的髻花、绢花或鲜花,再插上金或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梳子。使整个头上打扮得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美丽芬芳。这就是被称为“头上花园”的“簪花围” 簪得沧波鬓上花, 潮音合掌拜仙家。<div> 心香更比炉烟细, 祈向天风散海涯。</div><div> 蛎影斑驳识今古, 花光摇曳共云霞。</div><div> 女儿心事深如海, 都付妈祖一盏茶。</div><div> -----《心潮》</div> 女神如花花如梦,女人伴花度春秋。多少年过去了,妈祖文化不断延伸,敬仰女神的“蟳埔女”群体日益壮大,传播周边七里八乡。妈祖在“蟳埔女”的供养下愈发崇高,“蟳埔女”在妈祖的感召下更加美丽,“蟳埔女”因妈祖而闻名,蟳埔村因顺济宫而显赫,四方香客和游人纷至沓来。 今生簪花来世漂亮,<div> 一念簪花一世无忧。</div> 海风千里,花开四季。老人们坐在门前,偶尔抬起头,露出一抹莞尔的笑容。那皱纹在眼角肆意蔓延,仿若往昔苦难的层层沉淀,又似烂漫繁花,他们即便身处如海水般干涩咸苦的生活境遇,依然开出了明艳的花朵。在妈祖庙的围墙外,你也会深切地体悟到,何为谦卑,何为虔诚,何为恭敬,何为皈依。这种谦卑、虔诚、恭敬和皈依,是将心灵化为一粒种子,种到尘埃里,开出绚烂的花来。也是将精神凝聚成一根香火,插入沧海中,扬起希望的风帆。 在妈祖的庇护下,岁月于蟳埔女而言,仿若一条缆绳,一头牵系着古朴的渔村,一头延伸向浩瀚的大海!为了让男人们心无牵挂地扬帆闯海,她们毅然扛起田园耕作、补帆织网、滩涂赶海、养老育儿等责任,以付出和汗水,以憧憬和祈祷,铺排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底色。在这里见证了历史的演进,承载了信仰的重量;在这里看到了“花海”中的妈祖,感受到了难以言表的心灵慰藉和温暖,也看到了“流动花园”中微笑的“蟳埔女”,这是世间最美的遇见 <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0月6日</p><p class="ql-block">地点:福建泉州</p><p class="ql-block">图文:红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