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的“三线学生连”

武学

<p class="ql-block"><b>转发按语</b></p><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作为20世纪70年代初三线建设的关键工程,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建设襄渝铁路的数十万大军中,一支由陕西省组织、共计25800余名学生组成的“学生连”队伍投身于襄渝铁路陕西段建设。在铁道兵部队的引领下,他们历经两年多的艰苦奋战,以青春热血在三线建设的壮丽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担当精神与坚韧作风,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之上。</p><p class="ql-block"> 2024年,正值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60周年。为响应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深化“三线建设”研究的号召,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精心组织编写了《三线学生连在安康》历史资料汇编,并于2025年5月内部出版。</p><p class="ql-block"> 这部历史资料汇编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涵盖综述、调查与考证、文献资料、回忆文章、大事记及附录等板块。它以客观、真实的笔触,全景式呈现了来自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地的学生,在安康投身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生活与思想状态。书中生动展现了三线学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铁道兵部队的带领下,在安康人民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下,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活物资匮乏、施工条件艰难的困境中,无畏险阻,与铁道兵、民兵并肩作战,共同书写襄渝铁路建设辉煌篇章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三线学生连在安康》由安康市汉滨区李春芝文史工作室按约完成采编组稿工作,是一部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珍贵史料,不仅填补了安康党史系统在“三线学生连”编研领域的空白,也为全省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作为“内部发行”资料,本书主要面向党史研究系统、史志编研工作者及安康市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三线建设的深入研究提供详实参考。</p><p class="ql-block">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开篇综述《襄渝铁路建设中的安康“三线学生连”》,系统梳理了“三线学生连”的历史渊源与卓越贡献,是目前对这一群体最为全面、精炼的阐述。此次特全文转发本篇综述,旨在让三线学生连的感人事迹广泛传播,激励更多人从他们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使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编者</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5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襄渝铁路建设中的安康“三线学生连”</b></p> <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对外代号“2107工程”,是中国一条重要的铁路干线,也是国家三线建设中的重点战备工程。它东起湖北襄樊(今襄阳),经过陕南安康,西抵重庆,横贯鄂、陕、川三省,全长913公里,是沟通华中、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作为中国铁道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工程,至今仍是西南与华中经济互动的“钢铁动脉”,其历史价值和战略地位不可替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襄渝铁路兵力部署和落实</p> <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我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备战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程上。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要准备打仗”“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襄渝铁路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建设。</p><p class="ql-block">1964年5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发展基础工业,建议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下决心搞三线建设。国家把三线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但交通闭塞的状况制约该地区的加快发展,因而修建一条联通大西南的通道一襄渝铁路,更显得迫在眉睫。1969年12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加快襄渝铁路建设的问题,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副司令员何辉燕参加了会议。会上决定襄渝铁路于1972年铺轨通车,由此启动了襄渝铁路的全线修建。</p><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新修铁路正线859.6公里,由铁道兵承担修建任务。铁道兵修建襄渝铁路总计部署了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共23.6万兵力。为加强支援铁路建设,川、陕、鄂三省分别成立了2107工程建设指挥部,动员大量民兵配属铁道兵各师施工。1971年襄渝铁路进入施工高峰时,湖北省动员民兵14万,陕西省动员民兵和学生15万,四川省动员民兵30万,三省总动员民兵59万,加上铁道兵23.6万兵力,筑路大军共达83万。当时成昆线施工正值高潮,兵力紧张,为尽早开工,1968年2月15日在大兴安岭林区的铁道兵第6师奉命入川,担负襄渝铁路西段的修建任务,由于工程量大,工期要求急,又调铁道兵第7师参战。1968年4月,襄渝铁路西段开始施工。为了支援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国家要求襄渝铁路东段尽快开工,必须于1970年通车到十堰。根据国家要求,经铁道兵党委报请中央军委,决定在襄渝铁路东段部署两个师,除原定的铁道兵第1师外,另抽调刚从援越抗美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13师参战。1969年3月,襄渝铁路东段开始施工。</p> <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中段即湖北十堰胡家营到四川达县段,大部分位于陕西南部安康地区,1970年3月展开施工。襄渝铁路中段的陕西段总长264公里,从湖北省郧县(今郧阳区)到陕西,经过当时安康地区的白河县、旬阳县(今旬阳市)、安康县(今汉滨区)、紫阳县和汉中地区的镇巴县,截止四川省万源县。襄渝铁路陕西段穿行于秦岭巴山,地质复杂,工程艰巨,是襄渝铁路全线施工最艰巨的地段。铁道兵在襄渝铁路陕西段布下了重兵,铁道兵第10师于1970年初进驻白河县、旬阳县;铁道兵第11师于1970年一季度进驻旬阳县(今旬阳市)、安康县(今汉滨区);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2师于1970年二季度进入安康县、紫阳县。</p><p class="ql-block">至此,铁道兵投入襄渝线中段的兵力,由东向西分别是铁道兵第13师、第10师、第11师、第2师、第6师、第8师。襄渝线中段东西两端由湖北和四川民兵支援,中间大部分区域由陕西民兵和学生支援,参战的还有铁道部、水利电力部、交通部和建筑材料工业部的工人队伍以及山东、安徽两省的陆路水路运输队伍,全线先后投入各种机械1.4万余台,运输车辆8500余台。经过军民同心协力、艰苦卓绝的奋战,1973年10月19日,襄渝铁路在陕西旬阳棕溪车站全线接轨。1978年6月,襄渝铁路正式交付国家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安康的“三线建设”与“学生连”</b></p> <p class="ql-block">安康的“三线建设”主要是围绕襄渝、阳安铁路及地方公路、电力设施和邮电通讯设施建设展开的。襄渝铁路和阳安铁路是当时“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为此,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安康军分区、各县革命委员会、县人民武装部随即按照工作部署也联合组建了“2107”工程办公室,负责承办民兵抢修襄渝铁路的工作任务。为解决陕南地区交通闭塞的问题,更好进行陕南三线建设的布局。1970年8月,中央又批准立即抢修阳安铁路。陕西省革委会、陕西省军区成立了代号为“1101”工程建设陕西省指挥部,并将阳(平关)安(安康)铁路划分为东、中、西三段,下设东、中、西三个分指挥部。安康地区革委会、安康军分区负责领导东段的修建工作。安康地区革委会、安康军分区联合成立了“1101”东线指挥所,由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陈平,安康军分区副司令员范长林、副政委董瑞海、副司令员王英才等分别任正、副指挥,全面领导阳安铁路东段的整个修建工作。同时,各相关县汉阴、平利、石泉等也相应成立了分指挥所。</p><p class="ql-block">当时襄渝铁路安康段沿线没有公路,必须先修公路和便道,才能开展铁路施工(襄渝铁路陕西段有两个县不通汽车,即安康地区的紫阳县和旬阳县,而当时全国仅有四个县不通汽车)。1970年2月,襄渝线建设全线启动,安康地区为了保证襄渝线的建设,全力抢修安旬、旬白、恒紫、紫巴、渔紫五条公路。</p> <p class="ql-block">1970年8月17日,国家计委在《关于加速襄渝铁路建设会议纪要》中指出:“陕南五条公路的建成对促进襄渝铁路中段全面展开施工,是一项带有决定性的任务,要抓紧施工,力争早日通车。”这五条公路指的是安旬(安康至旬阳57公里)、旬白(旬阳至白河129公里)、恒紫(安康县恒口到紫阳76公里)、紫巴(紫阳至镇巴县界65公里)、渔紫(镇巴县渔渡坝至紫阳县界40公里),总长367公里。修建这五条公路,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从1970年3月起,分期分批共上了9万民兵,截至1971年3月,分别用了6至10月的时间,全部修通了5条公路。陕西省公路局、陕西民兵和铁道兵也参与了修建。当时2107指挥部为了铁路早日开工,于1970年底先后将修建公路的民兵陆续转入铁路施工,安康民兵又投入了襄渝铁路的建设。</p><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跨越汉江、嘉陵江等河流,穿越武当山、大巴山、华蓥山等山脉,是一条以隧道、桥梁为主的铁路干线,桥隧总长度占全线的45%,超过了成昆铁路,是20世纪中国建成的铁路干线中桥隧密度最大的铁路。襄渝铁路陕西段正好处在人烟稀少、贫穷落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陕南秦巴山区。264公里长的铁路线,平面路基和次平面丘基仅有9公里,需要修建隧道177座,桥梁117座,沿线岩石风化严重,地质条件复杂,沟壑纵横,水深流急,崩塌、滑坡、泥石流不断,使铁路施工极为困难,其工程之艰巨、施工之艰难,不仅为襄渝铁路全线工程之最,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也极为罕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襄渝铁路建设的主要施工力量,由于当时全线都在紧张施工,仅靠铁道兵和民兵,很难按期完成任务,也势必会影响到襄渝铁路的按时建成,加之陕西省的陕北、关中、陕南都有大型水利工程在施工,人力严重不足。正当陕西段急需青壮年劳力时,此时1969届和1970届中学生刚毕业,尚未上山下乡。时任陕西省革委会主任的李瑞山提议让这批学生以“劳动锻炼”的形式参与支援三线铁路建设,陕西省革委会通过了从这两届学生中选调部分人员参与襄渝铁路陕西段建设施工的方案。经陕西省革委会、陕西省军区和铁道兵东段指挥部共同研究决定:“从一九六九、一九七O届中学毕业生中选调十六周岁以上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的学生一万名(女学生不超过百分之十五),由铁道兵部队带领,并配一定数量地方干部,参加铁路施工,争取八月份上齐。施工任务完成后,由省劳动部门统一分配工作”。</p> <p class="ql-block">随着襄渝铁路陕西段修建工程陆续展开,劳动力需求持续扩大,陕西省革委会决定,除1970年动员约10000名学生赴三线支援外,1971年再次选调15000名学生参与襄渝铁路陕西段工程建设。青年学生们对参与三线建设表现相当踊跃,参与修建铁路的意愿非常强烈。最终,有25800多名1969届、1970届中学毕业生,分两批前往陕南安康的施工地参与襄渝铁路的修建工作。第二批人员吸纳有部分社会青年。</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管理,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将学生统一按连队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以军事建制编成班、排、连。学生共分为141个连队,分别编制,男子连队115个,女子连队26个,每连170-200人,全称为“2107工程学生民兵连”。施工中通用的是部队编号,称为“XX部队学生XX连”(也称XX部队学兵XX连)。这样学生民兵连队就有了两个编号,一个是2107工程编号,一个是部队编号。在铁路建设工地一般称作“学生连”或“学兵连”,现在一般称作“三线学生连”或“三线学兵连”。学生连队实行军事化管理,连队管理干部由陕西省统一调派干部担任,铁道兵部队向学生连派遣军代表协助管理。</p><p class="ql-block">陕西省革委会等部门在考虑学生的工资待遇时,主要从接受锻炼和教育出发,学生的粮食、户籍关系到达驻地后全部转入襄渝铁路修建指挥部。按照有关规定,学生参与襄渝铁路工程时的粮食均由驻地供应,每人每月45斤;工资为每人每月28元,按月发放;商品供应和棉花供应均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对待;学生每月工资的28元中,需要上缴15元作为每月伙食费,可供自己开销的有13元。施工中,铁道兵官兵对学生很照顾,并积极教育,“对学生绝不能简单的当作劳动力来使用,而是一切着眼于用毛泽东思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每个连队派两名军代表,有的还把军代表派到排、班,对学生连的组织管理教育,一律和解放军一样,从政治上关心,劳动上帮助,生活上照顾。在铁道兵指战员的教育和帮助下,学生们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时在铁道兵的带领下,参加了襄渝铁路陕西段大部分隧道、桥梁和车站的施工,承担了备砂石料、施工物资转运、后勤生产、修建公路便道等工作,在跨4个年度36个月的艰苦奋战中,这些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以单薄的身躯和稚嫩的双肩,义无反顾地承载起了战备铁路建设的重任。他们满腔热情,毅力坚强,战胜了环境艰苦、生活困难、工程危险等前所未有的难关,在襄渝铁路建设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线学生连”模范事迹和英雄人物</b></p> <p class="ql-block">25800 多名三线学生在两年多的施工建设中,住在山坡上简易的临时营房内,不仅要承受酷暑、严冬和风雨的侵袭,而且还经受蚊虫的肆虐。当时生活供应极端困难,每人每月口粮中杂粮占比很大,副食也跟不上,有时蔬菜也不能保证供应。面对如此的艰苦环境和艰巨的工作任务,学生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和对国家建设任务的赤诚与激情,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惊人的成绩。</p><p class="ql-block">在西沟梁隧道施工的5851部队学生13连,排除了各种困难,在1972年4月30日凌晨将114米长的斜井打到了预定位置。在全团召开的庆功大会上,团长宣读了铁道兵总部的贺电,风枪班被荣记集体三等功。在全长3681米的岚河隧道施工中,5852部队学生20连发挥超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仅在1971年一年就取得了七战七捷的成绩。5852部队学生15连是隧道建设的机械连,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把整个机械安装效率提高了3倍,在施工中他们知难而进,不怕艰险,这个连有3位学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5853部队学生连参与了月河隧道建设工程,学生5连下导坑掘进了1800米,占整个月河隧道下导坑工程的60%,学生6连以月掘进200米的成绩创造了全营最高纪录;5847部队学生12连在沙沟隧道的施工中,创造了襄渝铁路全线的最高掘进记录——月成洞50.8米,获得集体三等功8项,个人三等功20项,营嘉奖40项。5809部队学生17连,除在隧道掘进中屡立战功,还在三个月内提前完成了任河铁路大桥的建设任务。</p> <p class="ql-block">学生连中的英雄连队不断涌现,学生连的战士个个都能抗硬攻坚,人们称这些学生是铁路建设中的“铁军”。</p><p class="ql-block">三线学生中的4900多名女学生,被单独编制为26个连。她们虽然在体力上不如男学生,但仍然发挥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优异的成绩。她们承担了隧道、桥梁和涵洞的沙石备料任务,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沿紫阳、安康到旬阳一线的汉江河道中,每8人一天筛沙石30多立方,可装满载重10吨的大卡车20辆,曾创造了三分钟装满一大卡车的记录。5853部队学生17连曾获得了铁路姑娘连的光荣称号,《陕西日报》《安康日报》报道了她们的先进事迹。女学生们还参与了襄渝铁路陕西境内28座车站的建设,仅安康火车站就有6个女学生连1000余人投入了这一工程。</p><p class="ql-block">5810部队学生20连、5853部队学生17连和18连、0247部队学生82连等女子连队随同男学生一起参与了隧道的掘进工作,表现出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派。在桥梁工地上,也能看到女学生高空作业的身影,5853部队学生18连参与了长352米、高73米的月河大桥的施工,5853部队学生19连、5806部队学生5连的女学生也都参与了桥梁施工。</p><p class="ql-block">战斗在襄渝铁路战线上的25800多名男女青年,无论是在艰苦的桥梁、隧道、车站施工中,还是在物资运输、后勤保障、备沙石料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襄渝铁路的顺利施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赢得了铁道兵各级领导、陕西省委省政府、安康地区各级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不少人在工地上入团、入伍、入党。据统计,其中,发展共产党员320名、发展共青团员9093名、立功受奖的13207名,参军200人。</p> <p class="ql-block">1970年8月到1973年7月期间共有100多名学生在襄渝铁路施工中因公牺牲或意外去世,把生命留在了秦巴山中。因工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共448名,其中全残11人。</p><p class="ql-block">期间,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和铁道兵部队大力表彰了在施工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学习和效仿。在牺牲的学生中,吴南、丁萍、马鸿燕烈士堪称25800余名学生中的楷模。</p><p class="ql-block">马鸿燕是0247部队学生82连的班长,1972年7月1日,旬阳磨子沟山洪爆发,丁萍、马鸿燕等学生和铁道兵一起抢救物资,在抢救物资中为救铁道兵战士英勇牺牲。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追记二人为二等功,1972年12月10日,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批准丁萍、马鸿燕同志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1972年6月17日,吴南在安康枫树垭隧道塌方事故中,为抢救战友英勇牺牲。上级党组织授予吴南模范共青团员光荣称号、追认吴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二等功。1973年5月17日,共青团陕西省委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吴南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团员、青年、红卫兵和少年儿童中开展向吴南学习的活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多做贡献。1975年11月22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吴南同志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1973年7月向省革委会报送的《关于支援襄渝铁路建设学生分配工作的总结报告》(陕指发(1973)09号)②中指出:在70级学生中夹带了少数社会青年,成分比较复杂,有些人表现一贯不好,上场前,就因偷盗,耍流氓,打架闹事,曾多次被公安机关扣押过,上场后继续胡作非为,加之少数连队干部班子不强,管教不严,只重施工,不重教育,发生了一些严重违法乱纪行为。少数连队一度打架、偷盗成风,影响极坏,共法办8人,强劳1人,开除2人,自杀2人,失踪2人。</p><p class="ql-block">1970年8月,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10000多名1969届学生,于1973年4月退场,参加襄渝铁路施工期跨4个年头33个自然月;1971年3、4月入场的15000多名1970届学生,于1973年7月退场,参加襄渝铁路施工期跨3个年头29个自然月。</p> <p class="ql-block">在《关于支援襄渝铁路建设学生分配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同时指出:这批学生的分配,基本上仍按照1972年劳动计划执行的,对个别单位因基本建设项目缓建,用工不太急需的作了适当的调整。省革委会《关于一九七二年招收职工的通知》确定,在1972年的增加职工计划内,接收安置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学生25000人,这次实际分配24742名,其中69级9668名。(包括选干524人),70级15074名(包括选干461人)。按部门分:分配国防工办系统2934名,中央其他单位4380名,省属单位11193名,地市单位5860名,省军区及驻陕部队367名。按地区分:分配到西安市9653名,宝鸡市4352名,铜川市622名,咸阳地区、渭南地区2863名,商洛地区175名,安康地区103名。此后在实际的分配工作中,汉中地区亦分配了部分学生。</p><p class="ql-block">报告指出:为了防止个别人弄虚作假,冒名顶替或私自调换,分配后,全面经过复查核实,然后下达实分计划,各地户口、粮食、银行部门对照劳动计划、通知书、分配名单办理户、粮关系和工资支付手续。</p><p class="ql-block">报告对学生的运送工作也明确指出,在交通部第一铁路工程局、西安铁路局、铁道兵各师和第四新管处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从汽车、船舶到火车运输,都做到了安全、按时。铁道兵部队指定团以上干部带队护送,共计铁路运输是七个专列22000人,公路运输3000人。沿途的水、饭供应及住宿,得到了西乡县、柞水县、镇安县、略阳车站、宝鸡车站、宝鸡市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没有发生任何车船事故。</p><p class="ql-block">1973年7月,襄渝铁路陕西段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0月份,襄渝铁路陕西段在旬阳县大棕溪车站胜利接轨,至此,襄渝铁路全线通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线学生连”的历史贡献</b></p> <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三线学生连”是襄渝铁路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铁路工地上得到了锻炼,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二卷)指出:“从1970年8月到1973年7月近三年的时间里,学生们克服困难、艰苦奋斗,锻炼了品格、磨炼了意志,很多人在回到地方后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在毛泽东主席发出的‘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下,学生们面对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工作任务,以顽强的毅力和对国家建设任务的赤诚,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惊人的成绩。”(《陕西省志•共青团志》)历史永远铭记三线学生们在铁路建设中作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学生们那种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而襄渝铁路蜿蜒在秦岭巴山汉水之间,造福着安康人民,沿线的一座座桥梁、隧道、车站将铭记着他们这一群由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为主组建的特殊建设队伍一“学生连”的历史功绩,安康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为安康建设付出的青春、汗水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三线学生们积极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在三线建设的一线阵地建功立业,锤炼意志。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于担当,用坚强的品格、钢铁般的意志和在生死面前的果决、勇敢,夯实了当代青年的价值坐标。</p><p class="ql-block">三线学生们在艰苦的施工和生活环境中锻造出钢铁般的品格和坚韧意志,他们的勇气、斗志、热血,铸就了共和国建设的丰碑。那些把生命留在襄渝铁路沿线的青年学生,以“信仰、奋斗、奉献”点燃青春之火,奏响了时代的乐章。</p><p class="ql-block">三线学生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见证者,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风餐露宿,战天斗地,他们不畏艰难险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将祖国的需要和自己的人生理想结合起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燃烧着青春和激情。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践行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三线学生连”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他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应继承先辈之志,坚定理想信念,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起来;立足自身,用奋斗的姿态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有为青年”,让理想信念在奋斗中升华,不负韶华。</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每个人都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梳理、总结和研究三线学生艰苦奋斗的历史,能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理解前辈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力量,从而立志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