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860年阴历四月二十一日(阳历6月10日,下同)两江总督何桂清革职拿问。曾国藩奉命赏加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六月初(7月18日 ),抵祁门驻扎。六月二十四日(8月10日) ,奉旨实授两江总督,并授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李秀成大军杀向湘军大本营祁门,形势十分危机。曾国藩将大本营设在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的安徽祁门,是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步,但这一决定也备受争议,甚至被部分幕僚视为“险棋”。钉在祁门不迁,曾国藩坚持己见,固然有性格原因,但也低估了李秀成部西进速度。曾国藩死守祁门,其背后既有军事地理的考量,也有政治、后勤和战略层面的多重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平军逼近的危险时刻,八月初七(9月21日 ),李元度领军至祁门,曾国藩令其统五千五百人驻防徽州,把守祈门的大门。曾国藩委重任于李元度。都说曾国藩会相人,这次却是真的漏了底。结果大门失守,十月十九日(12月1日) ,李秀成大军由羊栈岭进山,攻克黟县,距祁门六十里。曾国藩写下遗书,准备一死。幸好,次日 ,鲍超、张运兰两军驰至,李秀成连战失利,退出岭外,绕道入浙江。曾国藩日记为此描述绝境心态:“傍夕闻贼破羊栈岭而入,为之忧骇异常。余于十一日看羊栈岭,大雾迷漫,目无所睹。十二日看桐林岭,为雪所阻,今果疏失,天也。是夜札饬鲍、张等。竟夕不能成寐。”</p><p class="ql-block"> 可李元度如何对待老曾重托的呢?他到了徽州,把曾国藩“坚壁固守”的指令晾到一边,轻率出城开仗。八月二十五日(10月9日 ),太平军攻克徽州府,平江勇溃散,李元度逃走,徘徊于浙赣交界地带一个多月。摸回来了后不跟曾国藩打照面,自己摸到粮台,把拖欠自己的工资领足,回家休假去了。曾国藩暴跳如雷,怒火万丈。曾国藩本以“从严治军”著称,对部下过失常严厉处置(如李续宾、鲍超等名将均曾被弹劾)。李元度违令导致战略失败,若不加惩处,可能动摇湘军纪律。曾国藩认为此败是李元度“刚愎自用,违抗军令”所致,上奏弹劾其“调度乖方”,导致李元度被革职。这是首次公开决裂。但曾国藩为保全湘军整体利益,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他在日记中坦言:“参李元度时,心实不忍,然军法不可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革职后,李元度牛脾气来了,不但不悔过,反而通过浙江巡抚王有龄(非湘军系,与曾国藩有矛盾)重新起复,组建“安越军”,并获朝廷赏赐“布政使”衔。曾国藩认为李元度投靠政敌,属于“背主求荣”式的背叛,且朝廷越级提拔李元度(未经湘军系统推荐),是对湘军权威的挑战,破损湘军集团凝聚力。他于1862年(同治元年)二次弹劾,指责李元度“虚报战功、藐视军纪”,导致其再度被革职。这次弹劾亦包含政治考量。清廷有意分化湘军,“以汉制汉”,曾国藩通过打压“不忠”部将,向朝廷展示湘军的绝对控制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私交上,曾国藩与李元度曾有深厚情谊。李元度在曾国藩早年困顿时不离不弃,曾氏曾言“足下当靖港败后宛转护持,入则欢愉相对,出则雪涕鸣愤”。正因如此,李元度的“违命”和“投靠政敌”更让曾国藩感到被背叛,弹劾信中甚至有“臣与李元度私谊已绝”痛心之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弹劾后曾国藩逐渐后悔,曾私下表示“参李元度太甚,至今内疚”。1863年李元度复职,曾国藩虽未公开道歉,但在其仕途上暗中给予支持。此举既体现了他“外严内仁”的性格,也揭示了晚清官场中“情与法”“私谊与公义”的深层困境。即弹劾李元度,是维护湘军的必要手段。暗助李元度复出,也是曾国藩内心难以释怀的道德挣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元度晚年撰写《国朝先正事略》,也仍对曾国藩推崇备至。曾国藩去世后,李还撰联悼念。曾李之交,令人叹服!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与李元度之子李育也保持友好往来,两家关系最终回归和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