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炮弹化身校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红色基因百年老校亭子小学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作者:莫安临(开国中将莫文骅之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6月中旬的一天,我站在南宁江南区亭子小学校史馆内, 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枚锈迹斑斑的大口径炮弹。玻璃柜中的炮弹,无声无语,看似平静,其实在诉说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一旁站立着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小学部分师生,广西莫氏宗亲的多位代表,也齐聚学校。</p><p class="ql-block"> 75年前的11月,被当成校钟的炮弹被铁棒敲响,重金属沉稳而响亮的撞击声,冲出了寂静的校园,在亭子码头周边声声回响。</p><p class="ql-block"> 回荡于邕江之南的钟声,宣告亭子小学师生从此告别生离死别的战乱,迎来充满希望的明天。当时的敲钟人并不是学校聘任的工友,而是我的父亲莫文骅。</p> <p class="ql-block">亭子小学始建于1915年 ,1950年由莫文骅将军筹款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莫文骅,出生在南宁亭子村,早年投身革命,浴血奋战20载。当时父亲任广西省委副书记、军区副政委、南宁市委书记兼市长。</p><p class="ql-block"> 1929年,19岁的红七军军部参谋莫文骅,参加了百色起义,随队穿越五省,转战7千里打到江西。与中央红军一起,历经3次苏区反围剿战斗,然后加入了红军干部团,长途跋涉,一路征战二万五千里到达延安。</p><p class="ql-block"> 在抗大和八路军留守兵团,父亲参与培养了上万名抗大学员,与留守兵团8个主力团一起,顽强抗击来犯的日伪军,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左五:莫安临宗亲</p><p class="ql-block">莫级宏摄于2025年6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北战场上,父亲与司令员吴克华一起率领四纵守备塔山,以官兵的血肉之躯,抵挡了蒋介石领衔的三军联合进攻。在无险可守的平缓坡地上创造了国内战争史上堪称奇迹的阻击战。</p><p class="ql-block"> 带着塔山阻击战的荣誉,高举《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等军旗,四纵先遣入关,鏖战3个月,接管北平。</p><p class="ql-block"> 在北平奋战2个多月,刚刚恢复了古都的正常秩序,身体疲惫、斗志昂扬的41军(原四纵)挥师南下。北平市民闻讯自发夹道欢送,赠送锦旗《秋毫无犯 仁义之师》。</p> <p class="ql-block"> 父亲调任13兵团政委,39岁的兵团政委率领38军等3个野战军进军广西。短短39天,解放大军风卷残云般解放广西全境,将胜利的旗帜插到了《镇南关》。是役,消灭蒋军17余万人,其中俘获15.7万。</p><p class="ql-block"> 时隔20年,7千余名红七军官兵,仅剩几十人生还。</p> <p class="ql-block"> 在广西期间,父亲辅佐张云逸,直接管理省内各种军政要务,在以不足兵力加紧剿匪的同时,父亲极度关注民生。</p><p class="ql-block"> 为解决民生困境,父亲在军区多次讨论统一思想,用节约出的部队资金支援地方政府恢复自来水厂、电厂、糖厂运营。</p><p class="ql-block"> 部队提供了部分资金协助地方政府兴修水利,使南宁拥有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p><p class="ql-block"> 亲自带队乘木船视察北海、钦州,为广西谋得出海口。</p><p class="ql-block"> 以个人名义直接上书毛主席,获批后修复了广西铁路。</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父亲也没有忘记教育。他看到江南区没有小学,孩子们要上学必须乘坐渡船去市区学校。要建学校,苦于没有资金。父亲多方努力,从军费中筹集了2万大洋,作为建校经费。</p><p class="ql-block">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莫家老六莫文骅与老七莫文骐(时任民政局副科长)共同勘察选定校址。骅者,赤色的骏马,注定了父亲要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征途上一路征战;骐者,青黑色的骏马,七叔在笔墨纸砚的教育领域中奋斗终生。两匹骏马一起奔腾,既有激情,又有速度,很快就选定了校址。</p> <p class="ql-block"> 学校建设提前启动,父亲对校门的设计提出了独特要求,希望校门设计彰显亭子地名特色。</p><p class="ql-block"> 经父亲首肯的小学校门凉亭式建筑,成为学校以及亭子村最具辨识度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学校建成时,父亲参加了落成典礼,手握铁棒敲响了充当校钟的炮弹。</p><p class="ql-block"> 七叔莫文骐后来担任了亭子小学校长,并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贡献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 1991年,不忘家乡的父亲谢绝了自治区领导要赠送的礼金,将30件价值不菲的文物书画捐赠给了广西博物馆。这些收藏品大部分选购于百年老店荣宝斋。其购买的资金则来源于家庭的节衣缩食。</p><p class="ql-block"> 1993年父亲又向南宁博物馆捐献了10件名人书画。他明白,这也许是他对家乡的最后奉献。</p><p class="ql-block"> 1997年,87岁的父亲再一次回到家乡,在亭子小学,他面对欢迎的师生,鼓励孩子们要面向全国,冲向世界。这也是父亲对家乡孩子们最后的嘱托。</p> <p class="ql-block"> 2000年,90岁的父亲因病离世,广西党委、政府领导亲赴北京,专程慰问,并带去了3万元抚恤金。这是一生节俭的母亲杨枫从未见过的巨款。在征得子女同意后,母亲将抚恤金全部捐献给了亭子小学,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亭子小学看到了可爱的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自信满满。其精神面貌、身高颜值、智商才艺,明显超过前辈。他们在《文华廊》前的艺术展示,体现了新生一代超越时空的理想与憧憬。</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亭子小学看到了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人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他们在《将军亭》前的入党誓言,标志着教育群体未来可期,革命事业后继有人。</p> <p class="ql-block"> 炮弹变身的校钟已不再敲响,取代它的是现代化的铃声。感恩于几代人前仆后继的牺牲,强大的祖国使我们能够享有几十年的和平生活。但是世界的炮火却从未平息。延续数年的俄乌战火,经久不息的中东冲突,导弹和炸弹的爆炸夺取了无数孩子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孩子们现在生活在令世人艳羡的幸福生活中,但是他们将来要应对的是从未出现、充满变数、不可预知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社会的前进,就像速度滑冰的接力赛,前行者要给接力者尽力一推,以便继续领先或超越。其过程可能永无休止,代代相传。我们要奋力拼搏,助力孩子们拥有领先优势,冲上激烈竞争的国际赛道。</p><p class="ql-block"> 为了家乡的孩子们,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继前辈忘我奉献,永不褪色的革命理想,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汇集资源,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2日写于南宁</p> <p class="ql-block">莫安临宗亲(右)与本集美篇编辑莫级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