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6.23 周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与阿宋、阿孟开启了为期五天的福建之旅。目的地:福州、平潭、泉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上7:01,在盛泽高铁站乘坐G3091出发。12:15,按时到达福州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行之前曾反复查了福州的天气预报,竟都是和苏州一样的连绵阴雨天,但出乎意料的是福州的天气实况对我们非常友好,蓝天白云悦心怡情!后来才知福州的天气一向很乖张。</span></p> <p class="ql-block">入住酒店,稍作休息后出发。</p><p class="ql-block">第一站: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台江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闽商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之美称。</p><p class="ql-block">它紧邻苍霞闽江北岸,占地面积31.73公顷,以隆平路为核心中轴,串联上杭街、下杭街、三捷河、中平路、龙岭顶,有福州市非遗馆、古田会馆、永德会馆等场馆。</p> <p class="ql-block">福州因广泛种植榕树而被称为"榕城"。街头巷尾,这种根须垂地独木成林的榕树随处可见,令人讶异又好奇。</p> <p class="ql-block">"燕遇福州",这是一家肉燕店的招牌设计,利用"燕""艳"谐音吸睛!</p><p class="ql-block">肉燕是福州的传统特色小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p><p class="ql-block">它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约1522-1567年),由福建浦城县一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家厨师首创。</p><p class="ql-block">取猪后腿精肉捶打成泥,加入番薯粉制成薄皮包裹馅料,成品形似飞燕,因此而得名“扁肉燕”。</p><p class="ql-block">肉燕在福州民俗中象征“太平”与“团圆”,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场合必吃“太平燕”,寓意“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p> <p class="ql-block">倪文彬,民国时期著名闽商,以木材和中药材立业。</p><p class="ql-block">倪文彬故居是一栋融合了传统中式和西洋建筑风格的三层民居,主体建筑布局共有三进,其中第一进与第二进为清朝中期建造,第一进已遭火灾焚毁,而第三进则是在1910年新建,可以说是整栋建筑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片仔癀,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场宫廷政变。一位不满暴政的闽南籍御医携秘方出逃,隐居于漳州璞山岩寺出家为僧。他将宫廷御药改良,以麝香、牛黄、蛇胆、田七四味名贵药材制成药锭,专治热毒肿痛,因“一片退癀”的奇效得名“片仔癀”。</p><p class="ql-block">药方最初仅在寺内代代秘传,清末因寺庙衰微,传人还俗后与茶庄联姻,片仔癀才从佛门流入民间,成为闽南百姓的“镇宅之宝”,后被誉为“中华特效抗生素”。</p><p class="ql-block">自郑和下西洋起,闽南商人便带着片仔癀远渡南洋,“妈祖保平安,片仔癀保健康”的谚语至今流传于海外华侨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氏骨伤疗法是发源于福州仓山区盖山镇的中医正骨疗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疗法由清末林达年创立,师承南少林铁珠和尚医术,经五代传承形成完整诊疗体系,涵盖诊断、复位、固定及药物应用等环节。</p><p class="ql-block">林达年之孙林如高全面继承并发展该疗法,曾为罗瑞卿、王震、万里、叶飞等中央领导人诊疗骨伤。</p> <p class="ql-block">咸康参号是一座砖木混搭、西式风格的古厝(厝:房屋),是福州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老药房。</p><p class="ql-block">行名“咸康”,寓有益寿延年、安居吉祥之意,切合大众心理需求。</p> <p class="ql-block">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共有74处历史建筑,下杭路70号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石窟门墙上错综盘缠的榕树根系似这座古宅的代言人,无声地述说着光阴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建郡会馆。</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嘉庆年间,是由建宁府商贸集资修建,前临上杭街,背靠彩气山,馆内建有戏台、神殿,供奉妈祖,也称天后宫。福州商会建于清中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当时的福州富商发起成立商会,并购得此房产作为会所。</p> <p class="ql-block">进入会馆,戏台和天井正在修缮,一片狼藉。</p> <p class="ql-block">正殿之顶,造型独特,雕刻豪放。</p> <p class="ql-block">福州市商会旧址。</p><p class="ql-block">原为1911年成立的福州商务总会所在地,历经名称变更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活化利用为“福州市企业家之家”,兼具历史展示与当代商业文化交流功能。</p> <p class="ql-block">龙岭顶。</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因"田要买在鼓山下,房要买在龙岭顶"的民间谚语成为富商聚集地,地势较高可避水患的特征使其成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置业首选。该区域现存红砖建筑、三眼古井、石条巷道等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触目所及的建筑尽显古旧质朴。</p> <p class="ql-block">邓柳总政府,莫非曾是什么衙府?问度娘,说其实只是一座古庙。</p> <p class="ql-block">古庙旁有一口三眼井,据说以前不少荨麻疹患者把井水当玉液服用,竟然病愈。故此,三眼井名声远扬。</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青年广场</p><p class="ql-block">离开上下杭,步行10余分钟,来到青年广场。</p><p class="ql-block">它坐落于闽江之滨,是“闽江之心”的核心地带。</p><p class="ql-block">它由闽籍爱国侨领黄乃裳于1912年筹建,1916年建成,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综合性建筑之一。采用红砖外墙与楠木地板,融合20世纪初的复古风格与现代空中连廊设计,既保留历史韵味又具时尚气息。曾是五四运动、抗战时期的重要活动基地,也是郁达夫、冰心等文化名人的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广场四周弥漫着南洋的独特风情,色彩斑斓的装饰与别致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置身异域。</p> <p class="ql-block">这里可远眺闽江上的解放大桥、中洲岛以及闽江对岸的烟台山。</p> <p class="ql-block">解放大桥旧称万寿桥。</p><p class="ql-block">福州“万寿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p><p class="ql-block">最初是浮桥,屡修屡坏。</p><p class="ql-block">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福州,在</p><p class="ql-block">《游记》中称赞说:"这城的一边,有一条一英里宽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美丽的长桥,建筑在木筏上面,横跨河上。"</p><p class="ql-block">陆游踏上浮桥,写下《渡浮桥望南台》,其中有"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的句子,以此赞美征服闽江的建桥壮举。</p><p class="ql-block">元大德七年(1303年),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元至治二年(1322年)完成,前后历时20年。石桥全长170丈,原来石墩、石梁基础为乱石堆筑,桥下砌有水道29孔,后因修缮增至32孔。桥上砌石栏,刻有“万寿桥”三字,桥栏石柱刻姿态各异的小狮。桥两端建有石阶、亭子。</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为了纪念解放大军英勇冲过大桥,追击南逃残敌,便把这座大桥改名为"解放大桥"。</p> <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闽江万寿桥石梁。</p><p class="ql-block">这样粗大的石梁,在全靠人力搬运的当年,是怎样被安置到水流湍急的闽江江心的,难以想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放大桥的东西两侧水域连同南北两岸这4.1公里的岸线,叫‘闽江之心’,这里是福州的城市会客厅,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州城市新地标。</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解放大桥旁边的邮局咖啡。</p><p class="ql-block">邮局咖啡是中国邮政开设的咖啡店,自2022年第一家邮局咖啡落地厦门国贸大厦后,北京等地也陆续诞生。</p><p class="ql-block">门店售卖咖啡、茶饮、甜点等,并提供到店自取和送货上门两种服务。半开放的店面充满浓郁的邮政元素,略显陈旧的邮递员自行车、绿色的邮筒配上一杯热腾腾的邮局咖啡,使邮政与咖啡得以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在邮政业务式微的当今,邮局不再是单纯的邮政服务场所,更变成了一个可以社交,可以品尝优质咖啡,体验邮政文化的全新场景。</p><p class="ql-block">热汗淋漓的我们仨,入店点了饮料,坐了将近个把小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烟台山历史风貌区</p><p class="ql-block">其实跨过解放大桥便是烟台山,但因为怕热,我们还是打的前往。</p><p class="ql-block">烟台山海拔高41.6米,南望五虎,北眺三山,具有“苍山烟霞、高丘低江”的景色。</p><p class="ql-block">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还保留着百年前的山地街巷、西洋建筑和园林古厝。</p><p class="ql-block">“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这是1923年叶圣陶对烟台山的描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下出租车,第一眼看到的是福州中学。</p><p class="ql-block">矗立着的孔夫子塑像让我瞬间想起工作了30多年的我的江中。它烙在我的心里,而我只是它的过客。哈,我们也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这幢居民楼每户人家的阳台都装了防盗窗,这种鸟笼式的安全防护设施,似乎已退出我们苏州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原美国领事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福州,有福之州,难道这是"福州"地名的正解?</p><p class="ql-block">但度娘说,福州市地名正式源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西北方向有福山而得名。这说法应该比较靠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比比皆是的古榕树,是烟台山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根系扎进土地,扎进石缝,表现榕树精神:落地生根、生命如炬,众志成城、合力支撑,庇荫众生、厚泽载物,坚韧不拔、百折不挠。</p> <p class="ql-block">生命的根须悬空而垂,柔美、顽强。</p> <p class="ql-block">经历多少年的沧桑,才成就这独木成林的壮美气势?</p> <p class="ql-block">约翰堂,因以石砌筑,俗称“石厝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英国圣公会于清咸丰六年(1856)为英国侨民修建的一座哥特式石头教堂,由香港土木工程师T.L.Walker设计。1862年落成,1990年代起被海军占用作为印刷厂。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12年5月完成修缮。2018年以“烟台山约翰堂”名义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座融合东西方建筑精髓<span style="font-size:18px;">默然矗立</span>的百年宅邸,是闽海关税务司官邸旧址。</p><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福州近代海关史的鲜活见证,更是一部镌刻着时代风云的立体史书。</p> <p class="ql-block">掩映在参天绿荫下的红军园。</p> <p class="ql-block">烟台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有元朝烽火台旧址,见证古代军事防御历史,与中洲岛炮垒构成江防体系。</p> <p class="ql-block">解放大桥上有很多夜钓的人,成排的钓竿是暮色中的一道风景。大约他们钓的不是鱼,而是一份休闲而浪漫情怀吧。</p> <p class="ql-block">为了吃肉燕,我们又来到上下杭。</p><p class="ql-block">蓝调时刻的上下杭有些妖媚!</p> <p class="ql-block">却原来。我们要找的同利肉燕店就是门外墙上写着"燕遇福州"的这家!</p><p class="ql-block">味道果然不错!</p> <p class="ql-block">2025.6.24 周二</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的行程安排是:上午,三坊七巷;下午,前往平潭。</p><p class="ql-block">其实对我来说福州最大的魅力是在它的土地上曾诞生过林则徐、林觉民、林徽因、冰心、严复等人物,而这些人物大都与三坊七巷相关。</p><p class="ql-block">有人把三坊七巷称作“闽都名人聚居地”。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经涌现出150位进士、300多位举人,以及300多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因此,三坊七巷也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盛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是福州最具代表性也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基本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其中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家。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其中159处被列为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等15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我们起了个早,七点不到就来到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南后街。</p><p class="ql-block">我们打算由北向南而行。</p><p class="ql-block">时间尚早,路上行人不多,随意拍照不受路人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觉民·冰心故居,位于南后街北端西侧,我们到达时还没有开放,因此逛完南后街之后再次来到这里入内参观。</p><p class="ql-block">林觉民和冰心两位名人先后都在这里住过,实打实一块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发轫于晋朝,成形于唐、五代,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它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七条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合称三坊七巷。</p> <p class="ql-block">在南后街上看到几棵密密麻麻挂着果的荔枝树,少见多怪的我们免不了又要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树冠造型各异的树,是南后街的亮点之一,尤其是那棵爱心树,成为游客打卡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纪念馆正在修缮中。</p><p class="ql-block">林则徐纪念馆在全国有多处,其中以福州和苏州两地的最有名。</p><p class="ql-block">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基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宅与祠”而建。纪念馆始建于1905年,由林氏后裔及门人集资兴建“林文忠公祠”,1983年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苏州林则徐纪念馆是全国第十家林则徐纪念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江苏按察使署旧址,是林则徐曾办公居住的地方。纪念馆于2025年6月26日开馆,重点展示林则徐在苏州的禁烟行动和治理功绩。</p><p class="ql-block">向来只知道虎门销烟,殊不知林则徐点燃的销烟第一把火是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州阊门外的铁铃关!</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说三坊七巷有个打卡点叫"南墙",我们慕名前往。</p><p class="ql-block">本以为是座老城墙,到那儿一看,原来只是写了"南墙"二字的普通墙。既来之,那就打个卡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旁的小巷墙上还有几个字——撞了南墙继续走。这,有些励志!</p> <p class="ql-block">下午2点,我们坐D6279高铁来到平潭,两地只有51分钟高铁车程。</p><p class="ql-block">平潭是福建的第一大岛,我国的第五大岛,人称福建的马尔代夫</p><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坐上包车𣸯览平潭岛南线的猴研岛和坛南湾。</p><p class="ql-block">第一站:猴研岛</p><p class="ql-block">整个猴研岛,放眼所到之处,皆为岩石。而这些岩石各具特色。有的呈深红色,表面十分光滑;有的为深灰色,形状奇异;最多的,则是浅黄色大块头岩石。</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小海岛。</p> <p class="ql-block">墨水石柱</p><p class="ql-block">进入 68 海里景区主岛——猴研岛之前,可以看到临海岩石之上有十几簇犹如水滴的铜雕,这就是用紫铜铸造而成的“墨水石柱”。石柱形似水滴般的墨水点滴相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这似乎是一个供游客打卡拍照的镜框。走近细看,才发现原来是一枚巨大的"邮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禁让人想起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里的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景点被称作"</span>两岸同心窗"。</p> <p class="ql-block">这里与台湾新竹南寮渔港相距68海里。</p> <p class="ql-block">这里传说有一只母猴带着一只小猴前往台湾岛,在路途中遇到大风浪,母猴自己漂回了猴研山,而小猴则漂到了新竹南寮渔港,后来,母子俩就一直站在这最近的地方隔海相望,渐渐就变成了化石。</p><p class="ql-block">故事有点狗血,但传递的是两岸同胞隔海相望的真情!</p> <p class="ql-block">大海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壮阔大气!</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坛南湾。</p><p class="ql-block">坛南湾海岸绵延22公里,东临大海,滩面平缓,细沙如银,有"坛南银滩"之称。</p><p class="ql-block">当双脚踩上细软沙滩的那一刻,三个60后大妈兴奋得像六七岁孩子。</p> <p class="ql-block">日暮时分,在包车司机的推荐下,我们来到一家当地人常吃的餐店,品尝了平潭特色美食——时来运转。</p> <p class="ql-block">时来运转,俗称“咸埘(食)”。它形状类似包子,呈半球状。外表皮由煮熟的藕粉、地瓜粉,捣成面团状捏制而成,内馅一般包含紫菜、萝卜、包菜、猪肉、虾、海蛎子等材料。</p><p class="ql-block">当地人逢年过节都会制作这种食品。</p> <p class="ql-block">2025.6.25 周三</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主要游平潭北线的几处景点。</p><p class="ql-block">第一站:仙人井景区</p><p class="ql-block">仙人井景区由仙人井、仙人洞仙人谷等景观组成,属于国内比较罕见的海蚀地貌。</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为:</p><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平潭曾有18名学士,为一睹仙人井真容,驾着舢板就出海了,没想到海面上突然狂风大作,18学士葬身大海,化成了18块墨黑色的礁岩,伴着涛声,守护着仙人井。站在仙人井旁的观景台向海面望去,一个灰黑色物体拖着长长的浪花,在茫茫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时隐时现,18座礁岩当地人称之为“十八学士石”。</p> <p class="ql-block">仙人谷是海蚀地貌的典型代表,长70余米,内窄外宽,窄处约30余米,谷口开阔如海。两侧绝壁挺拔垂直,黝黑发亮,壁上青苔斑斑,裂缝处绿草轻盈而长。谷中间铺满了滚圆滚圆的鹅卵石,那是由崖壁两边的碎石块掉落下来后,经过千万年来海水冲刷的结晶。它们不仅有足底按摩的功效,取两块互相敲击,声音清脆,可以听到犹如磬一样的响声,非常悦耳动听。</p> <p class="ql-block">仙人井。</p><p class="ql-block">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海蚀竖井,井深43米,井口直径50米,井中狂涛雷鸣海啸,惊天动地,非常壮观,旧有“仙井吼涛”一景,为平潭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实观井底之水,宛如一块碧玉。</p> <p class="ql-block">“仙人井”井底侧有两个洞口通往大海,涨潮时海浪汹涌撞入井底,白浪翻腾声若洪钟。民间传说此井为八仙中的铁拐李为解渴挖掘取水之处。</p> <p class="ql-block">仙人峰。</p><p class="ql-block">仙人峰东临开阔海域,受海浪强烈冲蚀形成宏伟的海蚀地貌。其主体由几块陡峭岩石构成,形态如利刃插天或双驼并立,故又称“双驼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最美环岛路</p><p class="ql-block">平潭最美环岛路是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岛沿岸的一条核心交通与旅游干道,全长约100公里(部分资料显示总长200公里),由厦门路桥集团于2010年启动建设。其核心亮点包括壮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公路一侧是碧海蓝天与细腻沙滩,另一侧则是翠绿山峦与防护林带。</p> <p class="ql-block">远远地望过去,一座座风车排列得错落有致,或高高耸立在海水中,或从树丛中伸出来。风车在空中悠悠地转动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碧海、风车组成的画面有着童话般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这画面,美到无语,请出迪西吟几句:</p><p class="ql-block"><b>镜沙在正午融化,</b></p><p class="ql-block"><b>蓝,开始弯曲。</b></p><p class="ql-block"><b>你悬在某个弧度里,</b></p><p class="ql-block"><b>成为海与风的支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由三个退伍军人创办的“小白楼”吃午饭,四菜一汤,性价比很高。</p><p class="ql-block">店中竟有剥虾服务!当然我们还是喜欢自己动手,三个人速速把一盆虾干完了。</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森林风车</p><p class="ql-block">森林很迷你,打卡拍照走人。</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北部湾玻璃栈道</p><p class="ql-block">乍听玻璃栈桥,两腿有些瑟瑟发抖。到那里一看,其实栏杆是玻璃而已,脚底的步道是镂空金属。</p><p class="ql-block">站在那里看海景,蔚蓝大海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右眺逶迤海湾,风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童话小镇S湾</p><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有白色的风车、蓝色的海湾、红色的石厝屋顶,还有绿树成阴。走近它,宛如走近一个童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镜沙黑洞</p><p class="ql-block">退潮后显露的天然海蚀洞是必打卡点。</p><p class="ql-block">背光而立,洞口框住一叶海天,孤独感与高级感交织。</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传统沙滩的明媚,镜沙的黑礁石与灰蓝海浪碰撞出冷冽的诗意,这里被游客称之为"小冰岛"。</p> <p class="ql-block">上岸后,一杯鲜榨冰橙汁,让汗流浃背的我们浑身舒爽!</p> <p class="ql-block">傍晚,在一家小吃店打包了2份时来运转2份蛤蜊煎,三个人的晚饭搞定。简单、便捷!</p> <p class="ql-block">2025.6.26 周四</p><p class="ql-block">早上7:48,我们坐上D6588高铁出发去泉州。9:52,按时到达泉州站。</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稍作休整后打的前往蟳埔村。</p><p class="ql-block">蟳埔村位于泉州晋江入海口,其背倚鹧鸪山,三面临海。蟳埔村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足,四季常青。</p><p class="ql-block">蟳埔村早在唐宋时已开始开发。明代曾设鹧鸪巡检司,保郡城之安全,因盛产红蟳(俗称青蟹、梭子蟹),故称蟳埔。</p><p class="ql-block">它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曾是远洋商船的出发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的老建筑很有特色,墙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牡蛎垒砌而成,称</span>蚵壳厝,这种建筑形式始于宋末元初。</p><p class="ql-block">据说蚵壳屋不但具有天然的通风气孔,还具有良好的融热性,具有冬暖夏季凉爽等特点。</p> <p class="ql-block">埔村蚵壳厝建筑主体材料是蚵壳、红砖、条石、木材、瓦。</p><p class="ql-block">不同阶段的蚵壳厝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通常是在基底以上四围铺上红砖块和条石,其他的墙面均嵌以白色蚵壳。</p><p class="ql-block">有的蚵壳厝采用了红砖方形窗户。有的蚵壳厝则是在地基之上,砌成双勾形条石或乱石堆至窗底下以及墙角乙方石砌筑,在搭配红砖方框,最后用蚵壳做装饰,呈现出红白色相间的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以头戴鲜花做的“簪花围”而著称,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来蟳埔,无论如何,花围总要簪一个的。</p><p class="ql-block">且"簪一头繁花似锦,做一日温婉佳人"!</p> <p class="ql-block">2025.6.27 周五</p><p class="ql-block">因为昨天傍晚逛西街时,人太多,汗淋淋地走在闹哄哄的人群中,看景拍照全无兴致,因此早早回了酒店。</p><p class="ql-block">今晨6点左右,我们便打的来到西街。此时,晨曦微露,街道安静。</p><p class="ql-block">第一站:钟楼</p><p class="ql-block">钟楼始建于1934年,高13.8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白色,形状似亭似楼。最上部安装四面圆形时钟、风向标、指南针和避雷设施;中部似一楼阁,四面设有窗户;底面则是一圆形基台,台上四根方形水泥柱,支撑着整座钟楼。</p><p class="ql-block">它虽不是很起眼,却是泉州的中心地标,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位于东西街、中山路交汇点上的钟楼,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泉州人心目中一抹挥之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中山街</p><p class="ql-block">很多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街。</p><p class="ql-block">泉州的中山街宽12米,街的两侧是骑楼式建筑,一般为两层。这种建筑风格在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方较常见。行人因此能轻轻松松躲避突如其来的暴雨,也能免受太阳暴晒之苦。在福建的三大城市里,只有泉州和厦门有这种建筑样式。</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泉州泉南教堂</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路的泉州泉南基督教堂始建于1863年,由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创立,1877年完成主体建设。该教堂总占地面积3500余平方米,新堂建筑高41.5米,配备中央空调、电梯等设施,可容纳2500人进行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打卡泉南教堂,并不是因为宗教信仰,而是因为大门口白墙这个巨大的"爱"字。</p> <p class="ql-block">奔着"爱"而去,又意外收获了这个"福"字!果然是"爱""福"相随,有爱之人定是有福之人!爱出者爱返,有爱返身,岂不是有福临门么!</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西街</p><p class="ql-block">此时的西街,晨光斜照。</p><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于唐开元年间形成;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国12年(1923年)改建马路[1]。</p><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p><p class="ql-block">西街“列屋成街”。沿线有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等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泉州东西塔都在开元寺内,始建于唐末五代,历经多次重建,现存石塔完成于南宋时期,是中国现存最高、规模最大的宋代石构双塔,代表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东塔,又称镇国塔。西塔,也叫仁寿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塔共雕刻160尊人物浮雕(每塔80尊),包含佛教人物、历史人物(如东塔的玄奘、西塔的猴行者),以及印度教神话元素,展现多元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天王殿,俗称三门或山门,坐北朝南,为开元寺的主入口。其原始建筑已毁坏,经过多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主体建筑修建可追溯于1925年,呈现出三间三进呈方形的“悬出式”建筑形式,面积共427.7平方米,天王殿内设有密迹金刚与梵王,与其他寺庙雕塑的四大金刚有所不同,被称为“哼哈二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采用重檐歇山顶,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高等级屋顶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屋顶分为上下两层檐,且四面坡顶与两面山墙结合。</p><p class="ql-block">具体特征包括:</p><p class="ql-block">正脊装饰:两端向上扬起呈燕尾式高翘,中间装饰镂空长龙,体现闽南建筑灵动风格。</p><p class="ql-block">檐角设计:屋角尖锐上扬,形成显著的“角翘”,类似裙摆提拉的造型,与北方建筑的厚重鸥吻形成对比。</p><p class="ql-block">望之,只觉屋脊线条轻盈柔美,屋角舒展灵动!</p> <p class="ql-block">最吸引我们的是这一面红墙。</p><p class="ql-block">红墙位于大雄宝殿一侧,有10多米长,被誉为"故宫同款红墙"。</p><p class="ql-block">红墙上有几个圆形的雕花镂空窗棂。</p><p class="ql-block">斑驳树影投映,使红墙陡增韵致。</p><p class="ql-block">流连摆拍,尽兴而归。</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文庙</p><p class="ql-block">泉州文庙,唐开元末年始建,初为“鲁司寇庙",唐末五代改为“宣圣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移至现址,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至嘉泰元年(1201年)建造棂星门,规模逐渐形成。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年间对殿、庑、庭院、仪门等进行了大面积修缮。</p><p class="ql-block">泉州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都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台基等。建筑木构件为清代按原貌复建。</p><p class="ql-block">泉州文庙现存建筑有大成殿、泮池、月台、左右廊庑、大成门、明伦堂等建筑,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文庙旁的红砖古厝,也是夺人眼球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中山中路</p><p class="ql-block">从文庙出来,不知不觉间来到中山中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条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的路,长达二公里多,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了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p><p class="ql-block">再走一走这条“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中山路,我们就要与泉州告别,打道回府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