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八一”追思与联想 : 我家与部队的缘分与历史感情。</b></p><p class="ql-block"><b> 高 鸣</b></p><p class="ql-block">“痴心徒落伤心泪,有情偏遭无情摧”。这是父亲一首诗中的两句,表达了他与部队(军队)的关系及复杂历史感情。</p><p class="ql-block">①家父十一岁(1938年)从军:参加山西新军政治保卫队儿童大队(后改编为八路军209旅)为学兵,三年后因病返乡脱离行伍;</p><p class="ql-block">②一九四五年十八岁时,参加了本地党的内线工作活动,日寇投降后又在山西屯留参加了八路军386旅陈赓部。从宣传员到旅报道组长再到军报编辑记者,跟随这支英雄部队一路征战至云南。在征战过程中,父亲曾在淮海战役和进军大西南战役中各立“特等功”一次及获各种军功纪念章;</p><p class="ql-block">③从1945年至1958年,家父共在部队生活了13年。1955年授上尉衔(职务营级)。至1958年“反右”后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而且被划定为“极右”。1958年4月8日被昆明军区军事法院判决为:开除党籍、军籍、剥夺军衔、剥夺政治权利三年,送劳动教养。从此离开“心爱的部队”至1979年改正平反重获党籍军籍重回到昆明军区。时移世易,时间已逾二十一年矣;</p> <p class="ql-block">(4)家父在未被划为“右派分子”之前,曾在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社和西南军区《人民战士》报社任编辑。曾把新中国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成就在不同类别的报刋上(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云南日报、昆明日报等)发表过大量文章予以报道,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⑤一九七九年改正平反后重获军藉重回昆明军区。但当时中央有政策:原属军队系统被”错划”的,改正平反后不再续留部队,转业至地方。因此,家父与部队的关系就此别过;</p> <p class="ql-block">⑥但因缘未绝。离休后,家父晚年又应邀参与了”陈赓兵团史料丛书”编辑部工作,并任副主编之职,为所在部队留存了几部宝贵的军史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⑦家父晚年曾自拟一联:“永远不改书呆子习气,横竖保持老憨兵作凤”。并请云南军队书法家尚文同志(家父报社同事)予以书写,裱装家藏。可见家父一生与军队的关系及感情多么曲折、复杂、深厚!这也可从其《忆战时》与《纪念建军60周年》两首诗中看出;</p> <p class="ql-block">⑧何况我的母亲也是军人,母亲一九四七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着十一年军龄(1947—1958年)。</p><p class="ql-block">⑨我姐弟四人也都出身于“军人之家”,我本人的《出身证》“家庭出身”一栏填写的就是“军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