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广德寺:佛教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裴建丹

<p class="ql-block">襄阳广德寺:佛教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共鸣</p><p class="ql-block">手机摄影:裴建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骑马观山门,敲钟享斋饭。”这句古语描绘的正是广德寺的独特韵味。广德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自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创立以来,便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和壮观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虽几经更名,最初被称为“云居禅寺”,但广德寺之名始终不衰。漫步寺内,殿宇巍峨,古树环绕,每一处都透露着宁静与庄重,让人在领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广德寺,与国家级古隆中风景区相邻,环境清幽,古木参天。承载着深厚的佛教历史,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寺内有天王殿、藏经楼、方丈房以及那巍峨的多宝佛塔,它们共同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多宝佛塔。这座塔采用独特的砖石仿木结构,造型别致,被誉为金刚宝座砖塔,堪称寺内的一大瑰宝。</p> <p class="ql-block">广德寺的多宝佛塔,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建筑,更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在中国佛教中,佛塔被视为重要的象征。据《法华经》记载,多宝如来是这部经典的重要护持者,而多宝佛塔正是这一精神的象征。在《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中,我们读到,当释迦佛宣讲《法华经》时,一座七宝塔从地涌出,高耸在空中,其庄严与神圣,正是多宝佛塔所蕴含的深厚内涵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多宝佛塔,这座明弘治七年(1494年)至弘治九年间建成的砖石仿木结构佛塔,以其独特的形制在中国境内独树一帜。通高约17米的塔身,由塔座和塔峰两部分巧妙组合而成。塔座高7米,呈现出精美的八角形,上迭浅檐,下奠矮基,砖砌角柱与石雕龙首相映成趣。各墙设有壁龛,内供石雕跌坐莲台佛像,同时,各壁还巧妙地设置了4个石雕券门,正门上方的石匾上,4字“多宝佛塔”苍劲有力,彰显着历史的厚重。塔峰部分则巧妙地置放了5座小塔,其中居中的喇嘛塔高达10米,下置须弥座,上置莲台,与覆钵式塔肚完美衔接;顶部则装饰有相轮,并覆以铁空盖,更显庄重威严。这座多宝佛塔在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广德寺乃至国家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据寺内碑文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因襄王朱见淑的爱妃病逝,他看中了云居寺的宜人风水,决定将爱妃葬于寺旁。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云居寺主持道圆法师的强烈反对,法师意欲率众离去。为了平息这场纷争,明宪宗皇帝亲自出面进行调解,他要求襄王在附近选择一处风水宝地,并由本府自备建材,再建造一座新的寺院供和尚们居住。新寺院建成后,明宪宗皇帝又亲自赐名“广德寺”,以示褒奖。“敕赐广德寺”的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广德寺的山门之上,见证着这段不平凡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