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探寻丝路明珠的过往与未来

158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引言:中亚明珠的召唤</p><p class="ql-block"> 吉尔吉斯斯坦,恰似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中亚腹地。我们的探索之旅,始于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这座城市不仅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核心,更是一座多元文化交织、历史记忆沉淀的魅力之都。</p><p class="ql-block"> 在这为期四天的精彩旅程中,我们将深度探寻吉尔吉斯斯坦的历史文化脉络。从碎叶城遗址到布若那塔,从伊塞克湖的壮美风光到比什凯克的标志性建筑,每一处景致都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这个国家的往昔与今朝。</p><p class="ql-block"> 全程陪伴我们的导游别克,曾在新疆师范大学深造并获得硕士学位的年轻人,以其热情洋溢的态度与专业精准的讲解,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吉尔吉斯斯坦的大门。别克不仅向我们介绍该国的经济文化状况,还分享了他对中吉合作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p><p class="ql-block"> 一、边境初印象:从阿拉木图到比什凯克</p><p class="ql-block"> 六月的最后一天,阿拉木图的阳光带着中亚草原特有的炽烈,我们已坐在前往吉尔吉的大巴车里。二百公里的路程,要在戈壁上行驶三个小时,司机是位哈萨克族大叔,仪表盘上的里程数跳得比路边的梭梭树还慢。车窗外,地貌悄然变化,哈萨克斯坦一侧规整的农地渐渐变成起伏的荒原,远处的天山雪峰却愈发清晰,像是被人用淡蓝铅笔在天边反复勾勒。</p><p class="ql-block"> 吉尔吉斯比哈萨克斯坦早一个小时,这意味着我们在物理时间里“赚”回六十分钟,却要在边境关口把这偷来的光阴慢慢消磨掉。海关大楼是苏联时期的灰色建筑,墙皮剥落处露出斑驳的红砖,宛如老人皲裂的手背。穿制服的海关人员面无表情,盖戳动作机械得像老式打印机,金属印章落在护照上的声响,在空旷的大厅里格外清晰。</p><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与流程,仍残留着前苏联殖民统治的痕迹——当年苏联为强化对中亚的控制,在此设置严苛的边境管理制度,将吉尔吉斯作为其南部边疆的重要据点。</p><p class="ql-block"> 驶出关口时,夕阳将天空染成蜂蜜色。然而,比什凯克方向却堵成了暗红色的“长河”,车流如被冻住的岩浆。“首都离边境太近了,每天都这样。”刚上车的导游别克探过身来,这个1996年出生的小伙子,头发剪得短短,说起中文时总把“基础设施”说成“基部设施”。他说自己在新疆师范大学读了硕士。</p><p class="ql-block"> 车窗外的比什凯克在暮色中逐渐显形。苏联式的五层居民楼沿马路排开,墙面上涂鸦新旧交叠,既有“自由”的俄文字样,也有“丝绸之路”的中文涂鸦。偶尔闪过几个卖烤包子的摊位,摊主用带着突厥语腔调的俄语吆喝,蒸汽中飘来熟悉的洋葱与羊肉香。别克说这里的烤包子叫“沙木萨”,和新疆的做法几乎一样。</p><p class="ql-block"> 这种饮食文化纽带,正是中吉贸易合作的天然土壤——如今在比什凯克的超市里,来自中国的调味品、方便食品已占据显眼货架,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预制菜、网红零食有望打开市场。不过游玩时可得留意,有些地方看似热闹,实则暗藏陷阱——比如个别打着“特色体验”幌子的地下场所,进去容易出来难,还是远离为妙。</p><p class="ql-block"> 堵在路上的两个小时,倒成了观察这座城市的绝佳时机。穿校服的女孩背着书包走过,裙摆上印着褪色的卡通图案;戴头巾的妇人提着装满馕的网袋,馕上的芝麻在路灯下闪闪发亮;几个醉汉靠在公交站牌上唱着跑调的歌,歌词里夹杂着俄语和吉尔吉斯语。</p><p class="ql-block"> 当晚入住市中心的酒店,推开窗户能看见远处的阿拉套山。山影在夜色里如沉睡的巨兽,山顶还顶着残雪。楼下夜市刚摆起,烤羊肉的铁架上滋滋冒油,穿西装的男人和穿传统长袍的老人挤在一张小桌旁,手里都举着玻璃杯,里面盛着琥珀色的吉尔吉斯啤酒。别克说明天要去伊塞克湖,特意叮嘱我们多吃点肉。</p><p class="ql-block"> 二、历史探索之旅:碎叶城遗址与布若那塔</p><p class="ql-block"> 七月一日清晨,比什凯克还沉浸在淡紫色的薄雾中,我们已踏上前往伊塞克湖的路。车过楚河河谷时,戈壁突然裂开一道绿色缝隙,麦田和向日葵田顺着河谷铺展开,伊犁马在河边甩着尾巴喝水。别克指着远处一座土黄色山包说:“碎叶城,到了。”</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碎叶城更像一座被岁月啃噬过的土堆,残垣断壁在阳光下泛着干燥的土黄色。城墙的夯土层清晰可见,能看出当年工匠们一板一板筑墙的痕迹。我们踩着没过脚踝的芨芨草往里走,风穿过墙洞发出呜呜声响,仿佛千年前的商队驼铃在回响。忽然想起李白诗句,“明日出天山,苍茫云海间”。</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李白的家。”别克蹲在一块刻着梵文的残石旁,用手比划着,“唐朝时,我们都是一家人。”这座城市曾是安西都护府的重镇,见证了大唐的辉煌。直到清朝,包括吉尔吉斯在内的大片土地都属中国版图。然而,19世纪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蚕食我国西北边疆,苏联时期更是对这里进行了深度的殖民与掠夺——矿产被一车车拉走,孩子们被逼着学说俄语,连祖辈传下来的故事都快没人记得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碎叶城时,正午阳光已有些灼人。下一站是布若那塔,这座十一世纪的伊斯兰尖塔如枚生锈的铁钉扎在荒原上。塔身布满几何纹样的砖雕,阿拉伯文的经文在阳光下若隐若现。登塔的石阶仅容一人通过,每向上一步,风就更猛烈一分。到了塔顶,才发现整个楚河谷如此壮阔——麦田像绿色丝绒铺向天边,楚河如银链缠绕其间,远处的天山雪峰顶着白帽,仿佛伸手可及。</p><p class="ql-block"> “苏联人来的时候,想把它拆了。”别克的声音被风吹得断断续续,“当地人晚上守在这里,才保住它。”如今,这座历史地标周边只有块破旧的指示牌,连个正经卖水的地方都没有。“要是能建个观景台、博物馆,再开发些文创产品——比如3D打印的塔形小摆件、印着砖雕纹样的丝巾,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来。</p><p class="ql-block"> 三、 伊塞克湖的宁静与壮美</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抵达伊塞克湖。当那片蓝得发绿的湖水映入眼帘,所有人都不禁为之屏息。湖面如被打翻的孔雀石,粼粼波光中浮动着雪山的倒影,岸边的细沙洁白,踩上去暖意盈盈。</p><p class="ql-block"> 伊塞克湖的蓝,是造物主倾覆的调色盘。下午阳光击碎水面,溅起万点碎金。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惊叹此湖“洪波数丈”却终年不冻的奇观,今日游艇划开的浪痕下,依然藏着唐代商队沉落的陶罐与苏联时期秘密武器的残骸。</p><p class="ql-block"> 湖东岸的卡拉科尔小镇,普热瓦尔斯基博物馆里陈列着19世纪探险地图,这位葬身湖畔的俄国人未曾想到,他命名的野马在后世成为中亚草原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夜色浸透湖岸时,导游话语间翻涌着国家的困境与渴望:“你看这条环湖公路,中国人修的。但全国还有太多路像破旧马鞍。”他掰着手指细数——水泥厂设备来自海螺,智能手机贴着小米标志,连牧民的皮靴都是义乌制造。中吉贸易额在过去十年增长七倍,可吉尔吉斯的工业心脏仍微弱跳动。</p><p class="ql-block"> 伊塞克湖周边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湖里鱼多得很,可当地人就知道烤着吃。要是建个现代化的渔业加工厂,把鱼做成罐头、熏鱼,再通过中欧班列运到中国,肯定好卖。在湖边建个康养度假村,搞点矿泉浴、徒步探险项目,中亚的有钱人肯定乐意来。</p><p class="ql-block"> 四、人文交流与经济发展的多元观察</p><p class="ql-block"> 七月二日清晨,伊塞克湖被薄雾笼罩,如蒙着层轻纱。我们乘车返回比什凯克,沿途草原渐渐被农田取代。这里主要种植小麦和棉花。路过一个村庄时,导游指着路边的土坯房说:“这是东干人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东干村比想象中整洁,房屋是西北风格的四合院。东干村的午餐揭开历史伤疤。饭馆老板娘端上拉格曼面时,鬓角垂下陕西口音的音节:“祖辈跟着白彦虎逃来的。”1877年陕甘回民迁徙的悲歌,在此化作凉面的辣与甜。这些自称“中原人”的东干族,在楚河谷地保存着晚清方言,堂屋挂着汉字刺绣,却再未踏上故土。</p><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回到比什凯克,城市正处于午后的慵懒之中。我们从阿拉图广场开始漫步,广场中央旗杆上飘着吉尔吉斯斯坦国旗,红色旗面上绣着金色太阳,四十道光芒代表着四十个部落。广场四周是苏联时期的建筑,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门楣上还能隐约看出“列宁主义万岁”的俄文痕迹,只是字迹已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附近,导游指着一片空置的商业楼说:“这地方多好啊,改成跨境电商产业园,利用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帮吉尔吉斯把蜂蜜、干果、手工艺品卖到全世界,肯定能火!”只是当地快递速度太慢,物流方面得提前谋划,不然货发不出去,后悔都来不及。</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的展品如同一部混乱的编年史。史前的石斧旁摆着中国唐代的铜镜,突厥汗国的金牌与沙俄的勋章隔着玻璃相望,最显眼的位置放着列宁的半身像,底座上的俄文标语虽被涂料涂抹过,但仍能辨认出“伟大领袖”的字样。众多老物件汇聚于此,为文创产业带来灵感。</p><p class="ql-block"> 从博物馆出来,沿着列宁大街前行,便能看到那座著名的列宁雕像。雕像立在街心花园里,列宁右手仍保持着挥手姿势,只是基座上布满涂鸦。</p><p class="ql-block">杜博维公园的梧桐树叶已有些发黄,老人们在树荫下下着国际象棋,棋子是用木头刻的,棋盘画在一块硬纸板上。穿婚纱的新人在公园深处拍照,新娘身着欧式婚纱,头上却盖着传统的红色头巾。</p><p class="ql-block"> 国家美术馆游客稀少,展厅里的画作大多具有浓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集体农庄的丰收景象、工人阶级的劳动场景、红军战士的英勇身姿。只有角落里几幅当代作品稍显新意,其中一幅画着丝绸之路的商队,骆驼背上驮着的却是集装箱和智能手机。</p><p class="ql-block"> 中央清真寺的绿色穹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信徒们陆续走进寺门。寺旁的婚礼宫是座白色建筑,门口停着几辆装饰着鲜花的轿车,新郎穿着西装,新娘却身着传统的吉尔吉斯长袍,裙摆上绣满金色花纹。</p><p class="ql-block"> 伏龙芝博物馆,这座纪念苏联元帅伏龙芝的建筑如今略显破败。馆内展品大多是军事装备,从沙俄时期的步枪到苏联的坦克,角落里还摆放着一架中国产的歼击机模型。中吉合作越来越多。就拿比什凯克的交通来说,拥堵状况令人抓狂,要是能引进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修建轻轨或快速公交,城市面貌肯定大为改观。</p><p class="ql-block"> 复活大教堂,这座东正教堂的金色圆顶在暮色中格外醒目。教堂里正在举行仪式,唱诗班的歌声如流水般流淌,信徒们虔诚地画着十字。导游说苏联时期宗教活动被禁,教堂曾被改成仓库,“现在信东正教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喜欢去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这种变化中也蕴含商机——在教堂周边打造一个宗教文化主题酒店,融合俄罗斯和中亚的建筑风格,开发特色体验项目,或许能吸引外国游客。</p><p class="ql-block"> 五、 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七月三日上午,我们先来到胜利广场。导游说吉尔吉斯斯坦在二战中牺牲惨重,“每五个男人就有一个没能回来”。广场上的长明火仍在燃烧,蓝色火苗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前往阿拉阿查国家自然公园,车驶出市区不久,便钻进了天山的褶皱之中。山路蜿蜒曲折,两旁的云杉笔挺,犹如列队的士兵。公园里河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柯尔克孜族牧民的毡房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草甸上,炊烟袅袅升起。</p><p class="ql-block"> 阿拉阿查的水堪称宝贝,若能与中国饮料厂合作,打造高端矿泉水及功能饮料生产线,不仅能在当地销售,还可运往周边国家。另外,在公园里建设生态度假村,开展徒步、攀岩、滑雪等项目,全世界热爱户外运动的人想必都会慕名而来。</p><p class="ql-block"> 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这几日,我们清晰地看到吉尔吉斯斯坦在经济发展方面蕴含的巨大潜力与众多机遇,无论是文化旅游、农业合作,还是各类基建与特色产业开发,都展现出广阔的合作空间。</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此投资面临着诸多挑战。政策的不稳定,如同变幻莫测的天气,让投资者难以捉摸;办事效率低下,常常使得项目推进缓慢;部分人员的贪腐行为,更是增加了投资的风险与成本。</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导游介绍:“年轻人留学首选欧美,其次中国。”他眼中映出国家的十字路口——俄罗斯劳务市场吸纳着三十万吉尔吉斯移民,而新疆的商贸城挤满采购吉国蜂蜜的商人。苏联解体时的经济掠夺,使这个90后国家如断乳幼驼般踉跄。</p><p class="ql-block"> 7月3日下午19:05,我们乘坐乌兹别克航空公司飞往塔什干(Tashkent),飞机攀升时,舷窗下的天山褶皱如凝固的浪涛。突然想起来导游别克所说的话:“我们不是苏联的遗产,而是复活的游牧星辰。”楚河河谷的炊烟渐渐模糊,而伊塞克湖的蓝,已化作心底永不封冻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吉尔吉斯斯坦的游牧血脉,终将在丝绸之路上找到新的牧场——当布若那塔的砖石与新疆的钢筋在阳光下连成同一道经线,历史的驼队,终将再次启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