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说写”,不读书

学习是一种信仰

<p class="ql-block">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有人会说是为增长见识,提升自己,也有人会说是为通过考试,找到好工作,还有人会说是为了获得名誉,受人尊重。其实,读书无非是因为“需要”,人人都需要书籍来充实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一个人读书多不多,读得透不透,读得好不好,我们怎么来判断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判:一是“说”,二是“写”。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见到一个人,给你留下第一印象的,不是他的长相打扮,便是他的言谈举止。</p><p class="ql-block">“其貌不扬”的董宇辉为什么能“火”遍大江南北?为什么会吸粉无数?为什么能让“东方甄选”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他博览群书,出语成章,讲道理娓娓道来,不露痕迹。诗词典故,逸闻趣事,名言金句,信口拈来,怎能不令广大网友“顶礼膜拜”。</p><p class="ql-block">在董宇辉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读书的广泛和深刻。因此,“说”的水平是“读”的能容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然而,与“写”相比,“说”对“读”的效果的体现还是有差距。因为,很多人“说”的机会并不多,“写”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去表现的。</p><p class="ql-block">“读”完一本书,读懂读透了没有,就看能不能写出读书感悟或者读书随笔。读得透彻,就能写得有条理、有思想、有深度。若只是走马观花,那要么是写不出来东西,要么就是写得平淡,不能抓住要点精髓。</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检验阅读效果的最佳方式就是“写”。肖川教授说:“写文章是一种复杂和高级的智力劳动,它需要人们有创造性的构造能力”,“读”而“写”,就是对书中内容的重新建构,也是一种创造。所有的原创性读书感悟或随笔,都是再创造。</p><p class="ql-block">因此,没有“写”参与的阅读是低质量的,没有“写”参与的阅读是肤浅的,没有“写”参与的阅读是低层次。我们要边读边写,像名师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读,几十年如一日地写。</p><p class="ql-block">张祖庆老师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在“谷里写作营”的讲座中,他推荐了五类书籍:一是哲学作品,二是历史书籍,三是文论作品,四美学作品,五是思想小品。这些书籍的内容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他写的文章更是数以千计,在公众号“祖庆说”是有他的1389篇文章。这些文章谈教学、谈读书、谈写作,内容丰富,深刻思想,篇篇都是精品。他出版的作品《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从课堂到课程》等,更是备受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若不是因为写作,我们和这么优秀的老师相遇呢?​</p><p class="ql-block">常生龙老师是物理特级老师,曾经当过副校长,教育局局长,现在是上海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尽管一直以来,他都很忙,却一直坚持阅读和写作。正是因为长期阅读,并坚持写读书随笔,他出版了好几本关于读书和教师成长的书籍,如《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读书是最好的修行》《给教师的5把钥匙》等。他的读书始终和写作连在一起,近年来他给自己制定了读书和写作计划,还组织读书会,让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参与到读写之中,引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常老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也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p><p class="ql-block">王开东老师是全国语文名师,也是在语文教学领域的知名专家。王老师的上课、讲座和文章都是一绝,说的每一句话和写的每一篇文章都让人羡慕。口才好,文采好,人品好,是名副其实的“三好”老师。他为了激励学生多写文章,以身示范,自己每天写一篇“千字文”,现在他的公众号“王开东”已发布2643篇文章,其中除部分文章是别人的外,绝大部分都是他自己的。王老师是语文老师的典范,他把读书、教学和写作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成就了他自己,影响了一群人。</p><p class="ql-block">这三位名师乃至更多名师的成长历程,都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要成长就要读得多,说得漂亮,写得精彩。要读就要写,读了还要说。不读不写,人生无味。写下的是文字,更是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期待我们大家都能把读书和写作作为毕生的追求,把教育和人生看通透一些,在读写中拓宽生命的长宽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