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行——湖南省博物院(9)

空谷幽兰

<p class="ql-block">(网络图)</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Hunan Museum)(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是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今馆址为其新馆,启用于2017年11月29日,2022年7月30日由湖南省博物馆更名为湖南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达27265平方米,文物保管、保护区域面积1455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2020年4月博物馆官网显示,湖南博物院有展厅面积为2.7万平方米,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湖南博物院共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展览,定期举行特别展览和交流展览。2008年5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博物馆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7日,湖南博物院首次公开发布“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分别为年龄约35岁的全身坐姿版和50岁左右的头部形象。</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轰动了世界】</p><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能震惊全世界,主要因为其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丰富多样的文物、千年不腐的女尸、反映出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考古发掘的意义。</p><p class="ql-block">1. 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马王堆汉墓的墓葬结构十分复杂且保存极为完好。其封土、墓道、墓坑等部分都展现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严谨的设计,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例如,墓坑的形制、大小以及内部的布局,都反映出汉代丧葬文化的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2. 丰富多样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 丝织品: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如素纱襌衣,其重量仅 49 克,薄如蝉翼,代表了当时丝织工艺的巅峰水平,让人们对汉代的纺织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 帛书和竹简:其中的帛书包含了众多古代典籍,如《老子》《周易》等,这些古籍的版本与传世版本有所不同,为研究古代文献学、思想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甚至可能改写某些学术领域的历史认知。</p><p class="ql-block"> ○ 精美漆器:漆器数量众多、造型精美、色彩鲜艳,反映出当时漆器制作工艺的精湛,对于了解汉代的工艺美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 陪葬品:还有各种青铜器、陶器、玉器等,从生活用品到礼仪用品,涵盖了诸多方面,全面展示了汉代贵族的生活风貌和社会习俗。</p><p class="ql-block">3. 千年不腐的女尸: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辛追夫人遗体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腐,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其尸体保存之完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可以活动,内脏器官也基本完整。这一发现为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样本,也引发了全世界对于古代防腐技术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探讨。</p><p class="ql-block">4. 反映出的历史文化信息:</p><p class="ql-block"> ○ 社会生活:通过墓葬中的文物和遗迹,可以深入了解到汉代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科技水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如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服饰、饮食、居住等生活细节。</p><p class="ql-block"> ○ 医学成就:出土的医学典籍和相关实物,反映了西汉时期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水平,为研究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 丧葬文化:从墓葬的规模、结构以及陪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等方面,可以探究汉代的丧葬观念、礼仪制度等,展现出当时人们对生死的认知和对来世的期望。</p><p class="ql-block">5. 考古发掘的意义: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考古技术和方法,为后来的考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同时,其丰富的发现也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考古专业人才。</p> <p class="ql-block">1972年对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发掘时,为了确保马王堆开发顺利进行,周恩来总理对发掘工作接连作了五次批示,对一些工作还做了详尽的安排。相关部门调集了当时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植物学、动物学、医学、文物保护等众多学科的顶级学者参与发掘和研究。马王堆汉墓发掘从开始,就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多单位协作研究的科技考古范例。</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的惊世发掘,让中华文化惊艳世界。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公布马王堆一号墓发掘情况,举世轰动,1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竞相转载、报道,将马王堆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10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辛追夫人</span>】二千多年前的辛追夫人就静静地躺在这里,向现代人展示那个时代的墓葬结构、丰富多样的文物和历史文化信息。</p><p class="ql-block">到长沙旅游的朋友一定要去湖南博物院去拜访一下这位2000多年前的辛追夫人呵!因为参观的人很多,一定要记得提前预约。</p> <p class="ql-block">10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T”形帛画】</p><p class="ql-block">“T”形帛画,是当时葬仪仪仗的一部分,是马王堆一号汉墓发现的一件精美绝伦的西汉帛画,它的文化气息是与楚国传统相通的。</p><p class="ql-block">帛画的墓主是被刘邦封为轶候利苍的妻子,整个画面从上到下,画了地下、人间、天上的景物。它把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东西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西汉初期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所以对神灵无限崇拜。</p><p class="ql-block">在保存完好的T型帛画前,人们不仅感叹汉代纹样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两千多年前的服装图案设计简直是穿越千年的艺术在现。</p> <p class="ql-block">10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素纱襌衣</span>】</p><p class="ql-block">最颠覆的是省博里的素纱襌衣,49克重量的蚕丝织物薄如蝉翼,据说现代工艺都难复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素纱襌衣</span>,西汉长沙国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的随葬品,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辛追墓。出土时在一号墓葬具的一个竹箱子里,里面有锦袍、单衣,还有裙子、袜子,一共十四件衣物。</p><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2000年前的"高定",突然觉得长沙人把"敢为人先"刻进了DN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湖南被誉为“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近代变革、湖湘文化特质以及当代延续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p><p class="ql-block">一、地理环境:山水形胜,资源丰饶</p><p class="ql-block">○水陆交汇的枢纽</p><p class="ql-block">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湘江贯穿全境,洞<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地方</span>庭湖连通长江,古代即为南北交通要冲。这种地理优势促进了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吸引各地人才汇聚。</p><p class="ql-block">○山水屏障与开放并存</p><p class="ql-block">三面环山(武陵、雪峰、南岭)、北接平原的地理格局,既形成天然屏障,又通过湘江与外界保持联系。这种半封闭半开放的环境,既保护了本土文化,又便于吸收外来思想。</p><p class="ql-block">○物产丰饶的支撑</p><p class="ql-block">肥沃的洞庭湖平原和湘中丘陵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如稻米、茶叶),为人口增长和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二、历史文化:楚湘精神的千年积淀</p><p class="ql-block">楚文化的浪漫与坚韧</p><p class="ql-block">湖南属古楚文化圈,楚人“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与“上下求索”的浪漫情怀深刻影响了湖湘性格。屈原投江汨罗,其爱国情怀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符号。</p><p class="ql-block">○移民带来的多元融合</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移民(如明清“江西填湖广”)使湖南成为多元文化熔炉,不同思想的碰撞激发了创新活力。</p><p class="ql-block">书院教育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千年来倡导“经世致用”理念。朱熹、张栻等大儒在此讲学,培养了王夫之、魏源等思想家,奠定了湖湘学术根基。</p><p class="ql-block">三、近代变革:时势造英雄的沃土</p><p class="ql-block">湘军崛起与洋务运动</p><p class="ql-block">晚清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左宗棠等组建湘军,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更带动了湖南士绅阶层参与国家事务的风气。湘军将领后来多投身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发展。</p><p class="ql-block">○维新与革命的前沿</p><p class="ql-block">甲午战争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创办时务学堂,宣传变法,使湖南成为维新运动最活跃的省份。辛亥革命中,黄兴、宋教仁等湘籍革命家发挥了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红色革命的摇篮</p><p class="ql-block">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湘籍领袖从湖南走出,这里成为工农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如秋收起义、平江起义)。</p><p class="ql-block">四、湖湘文化特质:敢为人先的群体性格</p><p class="ql-block">○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p><p class="ql-block">湖湘学派强调“实事求是”,反对空谈,推崇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思想促使湖南人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左宗棠收复新疆。</p><p class="ql-block">○倔强刚毅的地域性格</p><p class="ql-block">湖南民风素有“霸蛮”之称,表现为坚韧不拔、敢于抗争。近代以来,湖南人多次在民族存亡关头成为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教育兴邦的传统</p><p class="ql-block">从古代书院到近代新式学堂(如湖南第一师范),湖南始终重视教育。毛泽东、蔡和森等青年曾在长沙求学,接受进步思想。</p><p class="ql-block">五、当代延续:文化与经济的互动</p><p class="ql-block">○文化自信的现代传承</p><p class="ql-block">湖南卫视、文娱产业的成功,体现了湖湘文化创新精神的延续。“敢为天下先”的基因在现代传媒、科技领域继续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政策与区位优势</p><p class="ql-block">作为中部崛起战略核心省份,长沙等城市的高校(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和科研机构持续培养高端人才,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p><p class="ql-block">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的共振</p><p class="ql-block">湖南的人才辈出并非偶然,而是地理条件、历史机遇、文化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等。他强调“气”一元论,主张经世致用,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从马王堆女尸的医学奇迹,到超级杂交水稻的科技突破,火辣只是表象,细腻才是内核。</p> <p class="ql-block">湖南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包括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城南书院、安陵书院、天岳书院、东山书院、恭城书院、杜陵书院、渌江书院、濂溪书院和鹤山书院。</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脚下,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976年,现为湖南大学的一部分。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石鼓山下,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碑刻文物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城南书院: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妙高峰下,由南宋理学家张栻创办于1161年,现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安陵书院:位于郴州永兴,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天岳书院:位于岳阳,建于1720年,曾是平江起义的指挥部,现为平江县一中。</p><p class="ql-block">● 东山书院:位于湘潭市湘乡市,始建于1895年,是毛泽东等革命志士的求学之地。</p><p class="ql-block">● 恭城书院:位于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始建于1105年,曾是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的会址。</p><p class="ql-block">● 杜陵书院:位于衡阳耒阳县,始建于907年,曾在抗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渌江书院:位于株洲,是湖南历史悠久的书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濂溪书院:位于郴州,以其对理学的贡献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鹤山书院:位于怀化,也是湖南历史悠久的书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些书院不仅是教育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和历史见证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绩冠群英</span>】</p><p class="ql-block"> 匾额落款“皇清咸丰十年”(1860年),正值 太平天国运动鼎盛期 ,清廷倚重湘军等地方武装镇压。此时军功、政务功绩是匾额表彰的核心方向。</p><p class="ql-block">表彰人物——杨岳斌(原名杨载福)</p><p class="ql-block">身份:晚清湘军水师统帅,湘军核心将领之一。</p><p class="ql-block">功绩:咸丰年间,杨岳斌率湘军水师在长江流域屡败太平军(如攻克安庆、田家镇等关键战役),为清廷稳定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时间契合:咸丰十年前后,杨岳斌军功达到高峰,清廷以匾额表彰其“功绩冠绝群英”的军事贡献。</p><p class="ql-block">该匾是 清廷为嘉奖湘军将领杨岳斌(杨载福)的军功 所制,肯定其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争中“功绩领先于众英才”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10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禾人面纹方鼎</span>】</p><p class="ql-block">高38.5厘米,重12.85千克</p><p class="ql-block">鼎体呈长方形,口部稍大于底部,口沿外翻,两耳竖立,鼎腹较深,有四个柱形鼎足,腹内壁近口沿处,有铭文“大天”二字。大禾人面纹方鼎,最与众不同的便是的四面,每面浮雕若一个醒目的人面作主题纹饰,边角有象征性的角作装饰。每张人面生动严肃,给人以肃穆崇高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耕者黄稻满仓</p><p class="ql-block">读者青云得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折不挠的家国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 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的士林学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走在时代浪潮的最前列,涌现出一批批救亡图存的志士群体,从经世派、洋务派、维新派,到革命派,前仆后继,九死无悔,最终影响或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人南迁</span>】</p><p class="ql-block">秦汉以来,每逢中原动荡都导致北方居民大量南迁,两晋之交、唐末、北宋末年,是北人南迁的三个重要时段,湖南是其重要留经地。北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促进了湖南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忧乐观的濡化</span>】</p><p class="ql-block">历代南来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推动了湖南的社会进步。炎帝、舜帝南巡,传播中原礼仪教化,受历代祭拜;流寓湖湘的屈原、贾谊、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带来的一次次精神洗礼。他们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三湘大地得到认同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天下粮仓】</p><p class="ql-block">宋元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耕地开发,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高产作物的引入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粮食产量快速提高,湖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与贸易中心,从明代"湖广熟,天下足",到清代"湖南熟,天下足",湖南的农业地位日趋凸显。</p> <p class="ql-block">18世纪湖南输出商米3,000,000—10,000,000石。相当于输出12亿斤稻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南熟天下足</span>】</p><p class="ql-block">唐宋经济重心南移,湖南粮食地位日渐突出,北宋长沙"巨舰漕米,一载万石"。明清时耕地扩大,特别是洞庭湖区的开发,粮产量剧增,成为全国粮食的主要供应地。康熙三年,被冠以"天下第一出米之区",乾隆时新出现"湖南熟,天下足"的民谚。粮食外运之船络绎不绝,长沙、湘潭等地"仓库栉比,米袋塞途""堆则如山,销则如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洋风入湘</span>】</p><p class="ql-block">19、20世纪之交,岳阳、长沙相继开埠,水路、铁路、公路、电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引入及大量的机制产品的输入,洋火、洋布、洋油、洋皂等有"洋"</p><p class="ql-block">字标签的日用品遍及城乡,固化的传统生活方式开始改变,尤其新学的兴起,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湖南成为追求革新、推动社会进步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p> <p class="ql-block">多子多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生之梦</span>】</p><p class="ql-block">受当时生命观和宇宙观影响,马王堆汉墓被营造成现世、冥间、仙界杂糅的空间,既是死者的地下家园,也是灵魂幻化的场所。通过汉初特定的仪轨,结合南楚丧葬习俗,将生者对逝后世界的臆想与种种祈求,寄托于墓葬设置以及天象、祥瑞、升仙、辟邪等图像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永生期盼,这是汉代思想和艺术的深湛结晶。</p> <p class="ql-block">10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器身铭文</span>】</p><p class="ql-block">皿天全方罍,商代晚期铸造,属酒器中的盛酒器一类,因器口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皿天全方罍原器身通高63.6厘米,器盖通高21.5厘米。该器形体高大、富丽堂皇,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博物院馆藏文物18万件,展馆大,文物多,我们租了一个自助智慧导览器,一眼千年,走马观花,跑的两条腿都直了,也只能算是扫盲走了一趟吧,不过真的很值得……</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8日拍摄于湖南省博物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