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不由人》连载(19)

张琦

<p class="ql-block">  1970 年 3 月 1 日,寒假结束,我和哥到振兴中学继续读书。学校在公社所在地,离家十二公里路程,不通车,我们在学校住宿,每周日回家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园位于东山脚下,有前后两排朝南的砖瓦平房,两排房之间由一围榆树墙形成院落。前排房南面是操场,两百米椭圆形跑道环绕着领操台和篮球架。操场西北角是学校的菜地,旁边有一眼老井,供生活用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执行九年一贯制教育,六、七年级算初中,八、九年级算高中。教学使用省编教材,物理课本叫《工业基础知识》,化学课本叫《农业基础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校四个年级分成九个班,仿军事化管理,班级称为“排”。哥上九年级在“一排”,我上六年级在“九排”。课间操时间不做操,全校师生背着自己做的长木头枪列队跑步,名曰“军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紧跟时代潮流,政治气氛浓厚,隔三差五还在批斗“有问题”的老教师,那场面和斗争手段都是我无比熟悉的。学生犯了错误,不是老师批评教育,而是全班同学开“路线分析会”,共同“帮助”犯错的学生。个别少年从中练得头角峥嵘,睨傲万物,先学会人身攻击,进而学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几个城里来的男同学在宿舍里吹拉弹唱,兴之所至又揣上《外国民歌 200 首》去南面的河套灌木丛中唱</p><p class="ql-block">“黄色歌曲”。此事很快被人告发,学校要开“路线分析会”,抓坏典型。我事前得到了消息,悄悄转告给哥,他们火速藏起歌本,收敛轻狂,避免了一场可大可小的事端。校领导为唱“黄歌”</p><p class="ql-block">的事训话:阶级斗争无处不在,校园不是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班主任是位年轻男老师,刀条脸,细眼,鼓嘴,教数学课。课程进度与城里学校衔接不上,我听得云里雾里,这怨不得他。我听不懂课,学不进去,也不愿意问,有意躲避老师。教室里很冷,学生冻得抄手跺脚,课堂秩序也乱。我许久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面对诸多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自己疏解不了,回家也不敢说,内心十分消极,和班里同学淡淡地不交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学后班主任找我谈过两次话,都是询问家庭出身问题,说些“划清界限,争取进步”之类的话。这类话我听得多了,懒得走心,耷拉着头不吭声,看似低眉顺眼,其实心里很抵触。他大概看出了我不进盐酱,懒得再理我。我倒是因此清静了许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学期,校园里呼啦啦来了一批“五七子女”。家长们的背景五花八门,厅长、局长、剧作家、讲师、编辑、医生等等,多非等闲之辈。一群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莺歌燕舞,各显声色,相貌气质、衣着打扮,都成了校园里的一道道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地师生对“五七子女”和“下放户子女”统称“沈阳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五七子女”, 但衣着打扮却不像“沈阳来的”,我哥一看就是。哥长得好,穿得好,大家都说他像个“少爷”。他有浓浓的母爱滋养,虽因出身问题在外边也受委屈,好在内心深处还有被父母宠出的底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不一样,穿的是带补丁的衣裤,一脸的忧愁、倔犟,落落寡欢,在这个陌生的群体里,显得格格不入。大家扫过来的眼神,我看得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哥的家庭待遇不同,内心温度不同,自然气场不同。小时候没在一起生活过,彼此疏远,没事不搭话,在外面见到了也相互视而不见,谁都不信我俩是兄妹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人说我长得丑,我也自惭形秽,背地里对着镜子想,不是说女大十八变吗?我啥时候能变得有点儿像母亲就好了。常常对着镜子看很久,把两条小短辩一会儿往高梳,一会儿往低梳,可那张脸没有一处像母亲。我做出喜笑哀哭各种表情,静下来却是长久的失望,忧郁已经和模样长在一起了。常听人夸母亲漂亮,我是骄傲的,因为我是母亲的女儿;我亦是疼痛的,母女疏隔,枉了一场缘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五类子女”的标签和母女之间与生俱来的隔阂,是悬在我头顶的两块巨石,沉重而坚固。我内外交困,没有快乐,整天沉着脸想心事,看上去很不随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童年缺爱的人长大后会有两种极端,极端冷漠或者极端多情。极端冷漠是因为自己曾经渴望过爱,但没有得到,于是在一次次失望之后,就变得冷漠;极端多情也是因为童年缺失,所以长大后才会拼命汲取,别人给你一个微笑,你就轻易地沦陷了,别人给你一声鼓励,你就觉得他给了你全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属于后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新的环境里,我不懂得如何跟人交流,与人交往多是被动的。可熟悉之后,却又容易极端热情,无遮无拦,恨不得把心肝肺腑都剖开拿给人家看,总怕情浅人不知。而一旦遭遇辜负和背叛时,又悔不该当初,觉得情深无益。如此屡悔屡陷,却本性难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住校生活很艰苦。宿舍在校园西北角的一个三合院儿里。三大间正房,男女生住对面屋,中间是伙房。伙房四角有四个大锅灶,用于给住宿生做饭、中午为远道学生热饭盒、也用来烀猪食。灶台旁边有个特大号水缸,里面漂着个葫芦瓢。下课时学生们跑来喝水,一只瓢大家轮着喝,谁也不嫌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宿舍里四壁空空,除了两铺大炕,别无任何设施,个人物品都放在自己的行李卷下面。每铺炕有两个火膛,住宿生轮班烧炕取暖。房间大,温度上不来,常常是碗里的饭吃到一半就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伙食是老三样:生硬的高粱米饭,带霉味儿的窝头,苦参参的冻白菜汤。城里来的学生用现金和粮票买饭票。当地学生为省钱,多从家里自带高粱米或玉米面到学校换饭票,记账后混在一起作伙食用粮。时常有人拿来发霉的玉米面,窝头吃出霉味儿来,尽管怨声四起,仍照吃不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每月伙食费五元钱,吃饱没问题。但粗粮消化得快,又吃不到油水,每到夜里睡觉前,就饿得没着没落。正是长身体的年纪,需要的多,常从家里带点儿煎饼之类的干粮补充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地孩子住校比我们苦多了,家庭困难的学生很少换饭票。他们从家里背来玉米饼子、咸菜、土豆等作为一星期的口粮,每顿按数取食,就着白开水吃饭,一分钱都不用花。天热了干粮无法久存,就带来玉米粒用饭盒在灶膛的火上煮熟了吃。家境更困难的同学,到了缺粮季节,连玉米粒也没有,放学后扒出灶膛里的火烧土豆当饭吃。个别学生临到周末实在没了食物就不回宿舍,躲避开饭时间,避免尴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伙房大师傅是上了年纪的李大爷。他手里团着窝头,鼻涕坠出好长悬吊在面盆上方,顺手一擤一甩,往黑乎乎的围裙上抹两下,再接着团那窝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伙房大约每个月做一顿细粮,馒头或者大米饭随机,具体日子不固定。细粮比粗粮贵,当地孩子舍不得买,不关注这事儿。沈阳来的孩子都盼着那一顿细粮,赶上了,订饭的小黑板上齐刷刷都写一斤二两,为的是留下多吃两顿。可伙房细粮限量,大师傅怕订量超额,对做细粮的事一概封锁消息。我们只能通过观察李大爷的举动猜测哪天做细粮,猜对了,能美餐两顿,猜错了,误订一斤二两粗粮,只好连吃两顿剩饭。后来,大师傅换成了王大爷。这老人禁不住好话,只要夸他一句白菜炖得好吃,就能套出哪天做细粮。一群苦哈哈的少男少女,能吃上一顿细粮,就乐得面目如花,笑声里都是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生宿舍每铺炕住八个人,多半是沈阳来的。还有三位女老师,一位是西丰县当地知青。另两位是外公社选派来的六八届知青——沈阳二中的高材生。她们和学生同吃同住,没有私人空间。下班后,都在办公室里打发时间,该睡觉了才回宿舍,不太过问寝室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住宿生在一起很热闹。晚上炕烧热了,各自拥在被窝里叽叽喳喳,夸耀自己原来的学校如何好,显摆个人风光的过往。说到兴奋处,跳下地去又唱又跳又耍怪态,惹得当地女孩互相撇嘴:</p><p class="ql-block">“姑娘家家的,没见过这么能嘚瑟的!”宿舍不限熄灯时间,只要女老师们没回来,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笑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家经常不睡觉讲故事。我囫囵吞枣地看过《水浒传》,也拿来嘚瑟。那夜,我讲《水浒》里黑旋风李逵杀李鬼的故事。正说到:“李逵用腰刀割了李鬼的头,搜些散碎银两塞进包裹里,又从李鬼腿上割下两块人肉烤着吃了……”突然窗上的钌铞啪嗒啪嗒作响,一屋子十五、六岁的女孩儿钻进被窝里蒙头尖叫,叫过了,又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嚷着不敢睡觉了。当地女孩笑我们痴,说那是风刮的,用一句“城里的孩子山里的狗,”嘲笑我们对农村事情的无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学没几天,参加校内劳动,我遇到了一桩恐怖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宿舍房后是学校的试验田,地里有两座无主荒坟。那天老师带领我们平坟种地。我以为平坟就是把土包挖平,不晓得还要开棺埋骨。于是,大大咧咧地站在坟边上挖土,并没觉得害怕。谁知很快就挖到了棺木,撬开的瞬间,一眼看见那骷髅龇牙咧嘴的样子,脑间“嗡”</p><p class="ql-block">的一声,霎时间三魂出窍,撒腿就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里被噩梦惊醒,怎么看都觉得那脑壳就在窗外晃动着,吓得哇哇大哭,引起一屋子人紧张。邻铺大姐姐周玢把我拉进她的被窝里,在耳边温声暖语地安抚着,直到半夜我入睡了她才睡去。连几天,我都睡在她的被窝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玢是省某厅厅长的女儿,率真、平实、温厚,总是柔柔地、笑嘻嘻地待人,从不吹嘘自己的家世,也不张牙舞爪。她只在学校里待了四个月就毕业离开了,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份永久的感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返城后,周玢的父亲官至副省长。九十年代中期,我专程去省政府院儿里看望过她。彼时,其父已经过世,她和丈夫陪着患病的老母亲住在一座独楼里。人依旧质朴、平实、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住宿生最苦恼的事儿,是夜间上厕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厕所紧邻女宿舍西墙,夏天地面爬满了长尾蛆,看一眼就浑身起鸡皮疙瘩。白天勉强选块落脚之地,还怕蛆虫爬到脚上,闭着眼忍一会儿赶紧逃出来。夜里更难,不到万不得已,大家都不往里走,就在外围解决。日久,便溺区域不断扩大,刺鼻的气味儿不时飘进宿舍窗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冬天夜里,零下二十几度,寒风刺骨,上厕所实在是件可怕的事。宿舍房后是平过的坟地,周围时有生灵出没,不知是狼是狗,影影绰绰,阴森恐怖。没人敢单独去厕所,总要叫醒一两个小伙伴陪着,龇牙咧嘴钻出被窝,裹着棉衣跑去跑回,冻得嘶嘶哈哈,上牙打下牙。厕所里满地是凸起的尿冰,进不去只能在外围速战速决。起夜成了一件愁煞人的事情,不到非不得已,都宁可憋着也不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男孩子们淘气,好以恶作剧对付眼前的不如意。他们夜里不出来,开窗解决问题,也往伙房灶膛灰里尿。传说还有人往伙房的酸菜缸里尿过,女生全体恶心,向学校告状。校方对此并没有多重视,过了几天回说查无实据,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几十年后我向哥求证此事,</p><p class="ql-block">他说往酸菜缸里尿的传说是瞎编的,我们也得吃酸菜,谁肯恶心自己呢。不过,黑灯瞎火,睡得迷迷瞪瞪,尿到灶台旁、水缸外壁上的时候倒是有,至于是谁干的,呵呵,各人心里都有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住校生活虽然艰苦,勃发的青春同样活力四射。</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