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行

春晓祥和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8日,我们5家亲友来了次兴化休闲游,体验兴化水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历史悠久,南荡遗址文物证明,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兴化建县始于公元920年,1987年撤县建市,1996年前隶属扬州市,后隶属新设立的地级泰州市。</p><p class="ql-block">​兴化孕育了众多名人,如《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代三任宰辅高谷、李春芳、吴甡,“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鱓等。</p> <p class="ql-block">虽然扬州到兴化只有1百来公里,1个小时左右就轻轻松松的到达下蹋的酒店,但为了旅游更加休闲轻松愉快,我们租了辆14座的商务旅游车,省去了驾车的劳累。</p> <p class="ql-block">上午10点多我们到达兴化长久国际大酒店,放好行李简单休整后,乘天空无雨决定调整行程,去沙沟古镇吃午饭,尝尝颇负盛名的沙沟鱼圆,饭后休息片刻游览千年古镇。</p> <p class="ql-block">沙沟饮食独具特色,有“游在东吴杭州,食在广陵沙沟”的说法,沙沟鱼圆、藕夹子等菜肴被列入中国维扬菜谱,成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在沙沟古镇景区入口标志“石梁桥”留个影是必须的项目内容。</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沙沟古镇,位于兴化市西北部,距离兴化城区大约有4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秦朝末年(公元前206年),盐城以西、淮安以南、宝应以东、兴化以北地区的古射阳湖中有座“射阳邨”,是沙沟镇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年间,集镇雏形形成,因镇中有条溪河,周边芦荡内沙鸥成群,故取名“沙溪”。</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根据集镇沟河纵横的特点,“沙溪”改名为“沙沟”。明正德九年(1514年),为纪念万云鹏,“沙沟”改名为“石梁”。清嘉庆年间,又将“石梁”恢复为“沙沟”,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西汉初年,古射阳成为项伯的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从古射阳分出盐渎县与射阳县,东汉末年起,沙沟镇一直由盐城县管辖。</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沙沟设有巡检司。清初,盐城设绿营,斗龙、新洋、沙沟设三大汛,盐城营派千总坐镇沙沟镇,统管12个小汛。</p><p class="ql-block">​民国8年(1919年)沙沟第一次建市,并为盐城县第九区区公所所在地。1940年,沙沟为盐城县第六区。1945年2月,沙沟第一次解放,3月成立沙沟市,直属苏中区党委和行政公署领导;9月,沙沟市并入兴化县。1946年7月,重组沙沟县;10月,沙沟县撤销,所辖境域划归宝应县。1947年3月,沙沟被国民党还乡团侵占,划属高邮县。</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沙沟划归兴化县管辖。1956年2月,沙沟为县属镇。1958年9月,沙沟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沙沟人民公社,建立沙沟乡。1985年10月,沙沟乡改建为镇。1996年,沙沟镇随兴化市隶属于泰州市。</p> <p class="ql-block">沙沟镇内古街巷、店铺、民居、石桥等保存较好,益民巷古宅成群,有16户,其中百年以上民居有13户,5户房屋布局呈四合楼,体现了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水乡建筑史的实物标本。</p> <p class="ql-block">1945年,新四军第一师攻克沙沟,成立沙沟市政府,“沙沟市政府旧址”如今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中公学也曾在1945年将沙沟作为所在地,培养了众多军队和地方干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沙沟镇历史上人才辈出,先后出过进士、举人120多人,海内外教授20多人,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学者800多人,如明正德年间进士万云鹏,对家乡的贡献较大。</p> <p class="ql-block">沙沟的东岳庙会起源于明朝,自2016年恢复以来,已连续举办多届,成为里下河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大型庙会。</p> <p class="ql-block">此外,传统文艺“板凳龙”是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灯会和石刻、纸扎等传统文化产业也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8号早上舒荣新的战友柏行长请我们在清风府品尚兴化特色早茶。据说扬州不少食客早起开车来此吃早茶。</p> <p class="ql-block">这蟹黄包子有扬州包子两个大,且味道鲜美,没有一点蟹腥味非常入口。</p> <p class="ql-block">品尝过兴化早茶后,我们首先参观兴化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兴化市博物馆位于兴化城区中心,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于1959年成立,1993年新建馆舍,与郑板桥纪念馆、施耐庵纪念馆实行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p> <p class="ql-block">现馆舍为三层仿古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古色古香。馆内有雕塑壁画、小桥流水等,正门前广场中央矗立着四牌楼。</p><p class="ql-block">​馆内现藏有文物2874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套,二级文物48件/套,三级文物114件/套。主要类别有书画、陶器、瓷器等。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清代“扬州八怪”和兴化籍历史名人的书画作品较为丰富,还有唐宋银锭、兴化文庙儒学祭器、施耐庵家族墓出土文物等珍贵藏品。</p><p class="ql-block">​展览陈列有《郑板桥生平及其艺术成就》《施耐庵文物史料》《兴化历代名人史料陈列》等固定展览常年对外开放,还不定期举办临时展览。</p> <p class="ql-block">与兴化市博物馆相邻,现移址重建后的兴化县署也在东大街35号,与李园船厅毗邻。</p><p class="ql-block">参观兴化县署衙门要付费,但拥有退役军人优待证的可以免费参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兴化自五代设县,一直假宝严西寺为县署,直至北宋方于城中构筑衙门。北宋淳化年间(990-994)所建的县衙,一直沿用到明代初期。明代洪武元年,知县徐士诚于古衙西侧重建新衙,原宋衙降格为主簿署和县丞署。道光十二年(1832),政府取消县丞建制,古宋衙被闲置,两年后改建成文正书院,清末改为文正高等学堂,民国十五年(1926)又改为县立初级中学,2006年被拆毁。</p> <p class="ql-block">现县署衙门是2009年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复建的,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主从有序,错落有致。建筑为北宋风格,青砖黛瓦,飞檐重叠,有厚重的木门、显目的石鼓。从正门进入,依次有仪门、县衙大堂、退思堂(二堂)、起居楼及后花园,仪门与大堂两旁有厢房,为衙吏办公处,中间为甬道。</p> <p class="ql-block">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来到兴化任职县令,在此期间他筑海堤、建学馆、整吏治等,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深受百姓拥待,馆内建有“范仲淹纪念馆”。他还亲手种植古梅,建梅岭、梅亭,与县署共同构成了“景范名堂”,被列入“昭阳十二景”。</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县署衙门旧址后天空下起了大雨,虽然我们都带了雨伞,但放在车上没法拿取使用,故只好在博物馆门厅内休息、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离开兴化博物馆,我们来到兴化八字桥文化广场的“万家总宪”坊 。“万家总宪”坊是为纪念明朝官员魏应嘉而建,是兴化当地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见证着城市过往,也成为展现地方历史底蕴与建筑特色的一处景观。</p> <p class="ql-block">观光过八字桥文化广场,我们冒着断断续续的毛毛细雨,边走边看兴化古城风貌,前往郑板桥故居参观。</p> <p class="ql-block">板桥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房屋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p><p class="ql-block">故居始建于清代,原本荒废,1983年进行了全面修缮,后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陈列着郑板桥用过的生活用具,如郑氏祖传钱柜床、站柜、书桌、洗脸架等,还有“昭阳郑氏家谱”以及郑板桥老人的遗物。</p><p class="ql-block">堂屋两侧悬挂着郑板桥的书画木刻作品,此外还陈列着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展现了他“诗书画三绝”的非凡造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故居一门之隔的拥绿园,曾毁于兵火,如今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园林规模不大,极为安静,除了一座凉亭、楼阁外还种植了许多竹子。</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内品尝兴化特产糯米酒。</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板桥故居,雨逐渐大起来,因街道狭窄旅行车无法通行,我们只好打着伞去兴化老街一游。</p> <p class="ql-block">因不在旅游季节且又下着雨,老街显得十分冷清,除了我们几乎没有其他游客行人。</p> <p class="ql-block">老街街头是家老字号中药店“上池斋药店”,2013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兴化上池斋药店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字号药店,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前后,由扬州人方石川创建。</p><p class="ql-block">​根据《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定药号名为“上池斋”,寓意用上池的纯净之水煎熬中药可获最佳疗效。</p><p class="ql-block">​从嘉庆、道光年间到民国初年,赵术堂、赵春普、赵履鳌祖孙三代常与“上池斋”方姓业主讨论中医中药,促进了医药两旺。1929年,第五代业主方少泉仿上海国药号式样,将店面改建成石库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归口兴化县医药公司管理。文革期间改店号为“长春药店”,八十年代初期恢复老字号店</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药店坐南朝北,为两幢上下二层楼房,砖木结构,硬山顶。西侧有弧形风火墙和龙脊雕花围墙,上层为药库,底层为店堂,店堂由前后两进,中间卷棚搭连组成。 </p><p class="ql-block">​面北大门上镶有含灵芝神鹿雕塑,嵌“上池斋”砖雕门额。店内设施齐全,装潢考究,中西合璧,花饰瓷砖、德国镜面八角琉璃灯、木雕挂落、书法匾额等皆为精品。</p><p class="ql-block">​店内东南侧有上池神井,水质优良,历史上专门以此水煎药。</p> <p class="ql-block">出了上池斋前行一、二百米,就到了兴化状元坊,此坊是为纪念明朝状元李春芳而建。</p><p class="ql-block">李春芳二十一岁中举,又苦读十五年,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状元,随后奉旨于故居巷南跨街建“状元坊”。</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因年久失修,除两根石柱外的其他部位被拆除。2008年,兴化市政府采用全石结构按历史原貌进行恢复性修缮,两根石柱与葫芦形石顶为明代遗留。</p><p class="ql-block"> 牌坊为单门双柱的石牌坊结构,石柱高大,造型威严。石柱上镌有“圣旨”字样,额题“状元坊”,还刻有寓意吉祥的图案,如细致的龙纹等,雕刻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状元坊是兴化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了当地明清时期科甲鼎盛的辉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李春芳作为泰州学派传人,其秉持的“依仁成里,与德为邻”家风及“明哲保身”为官之道,对当地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作为兴化金东门老街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传播兴化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两天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但大家玩得都很开心。尤其要感谢舒局长,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尝到了兴化富有特色的美味佳肴,美酒佳酿也喝的十分尽兴。遗憾的是酒喝多了,某人忘了叫网约车去X庄看望当年的小芳,同时也误了某人送奶粉。😀😀😀期待下次再结伴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