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被称为“桌上的网球”。上海自开埠以来,1845年就建立了“英租界”。西风东渐,乒乓也流传到上海。乒乓竞技百年,</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上海最早成为中国乒乓球的起源地、推广地、技术策源地,中国乒乓球的种子首先是在上海萌芽的。</b></h1> <h1><p><b> </b></p></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我加入“亲和谷”养老会所刚满一个月,这是第二次组织的会所外活动,由于进入了盛夏,组织的活动都是室内的,比如参观展览馆、美术馆等活动,这个月的活动就是参观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博物馆既中国乒乓球博物馆。走进上海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博物馆,去感受展馆里的乒乓球故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国际乒联(ITTF</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博物馆原在瑞士洛桑雷蒙湖边,2014年上海市教委、中国乒协、国际乒联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正式迁到上海黄浦江畔,作为国际乒联唯一的、永久性博物馆,也是中国唯一国际性的体育项目博物馆,当然跟国际乒联前主席、现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徐寅生的穿针引线功不可没。</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一走进博物馆,浓厚的乒乓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那</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是乒乓球迷的圣地,展馆一楼是国际乒联博物馆,二楼是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展品从乒乓球的起源,到今年奥运选手们的球衣、球鞋、球拍。国际馆和国内馆共计有一万二千多件展品!</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内,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展品,无声地诉说着乒乓球的起源和发展,诉说乒乓球在中国的光辉岁月。诉说着运动员、教练员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这种历史的沉淀与传承,反映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既然是国际和中国乒乓球的博物馆,但对中国乒乓发展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容国团夺冠开始。对以前乒乓球发展的历史一笔不提。尊重历史,是每一个博物馆必须的原则。</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发展到一家独大,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程度,使得乒乓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去了兴趣,乒乓运动逐渐退潮,参赛的高手越来越少。</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中国提出“养狼计划”,向世界广泛派出教练员和运动员,通过养狼计划,注入了中国乒乓球基因,推动了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培养出一批能与国乒分庭抗礼的乒乓球新人</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是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摇篮,早在1904年,上海合记文具店老板王道午,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启动了乒乓球运动在上海的流行,1924年,中华乒乓球联合会举办了上海市第一届乒乓球团体锦标赛</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这是国内第一次正式的乒乓球比赛</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 在容国团第25届世界乒乓球大赛夺冠后,上海在学校里、在弄堂里、在菜场里,只要有一块板就可以打乒乓了。百年来,上海有着深厚的乒乓球底蕴,致使人才辈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容国团虽然出生在香港,原是香港乒乓球馆的球童,17岁到上海开始进人正规训练,他曾代表上海出征,赢得全运会冠军。</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4月5日,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突破了欧亚强敌的围堵后摘得单打桂冠,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可惜在31岁,文革时,他就被贴上“资产阶级体育代表”、“个人英雄主义”的标签,人生还没走完青春的时候就走了。</b></h1><h1><br></h1> <h1><b> </b><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b> 上海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男运动员有:容国团、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杨瑞华、薛伟初、</b></span><b>余长春、王传祺、</b><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丁松、陆元盛、李振持、王励勤、许昕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的女子优秀的女运动员有孙梅英、林慧卿、郑敏之、倪夏丽、李赫男、何智丽、曹燕华、刘诗雯,还有后起之秀杨屹韵等等。</b></h1><h1><b> 新中国成立以后七十年间,中国在乒乓球比赛中共获得109个世界冠军 ,其中来自上海的运动员、教练员就有20人之多,在全国排名第一。 </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乒乓乒乓,你来我往之间,较量升级;跳起、挥拍,球在力量与智慧的击打中穿梭;追逐、超越,球跟着脚,在球场奔跑……。</b><b>乒乓是面镜子,能照出社会,也能照出人的心灵。</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4月,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运动员科恩,误搭中国队大巴,中国乒乓名将庄则栋与他友好互动。双方这次意外接触立即引起上层关注。此后,毛泽东作出决策,中方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一颗小小的乒乓球,成为打开中美</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两国关系大门的钥匙。上了《时代周刊》在封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国际乒联的名人堂,只有在奥运会或世乒赛上获得5块金牌的中外运动员才有资格进人国际乒联名人堂。国际乒联名人堂中共有66人,其中32位是中国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布局精巧,展品琳琅满目,既有1890年世界上第一副乒乓球拍、1900年赛璐珞球,各届大赛的秩序册、徽章、奖杯和奖牌,也有国内外著名选手亲笔签名的球拍、球衣,能将如此多的珍贵实物聚集一堂,足见乒博馆的高水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于乒博馆,1.2万余件各类藏品使人流连忘返,乒乓运动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得到了凝炼与升华,</b><b>乒乓球很小,很小,但内涵很大,很大<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span></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59-1969年间,中国乒乓球运动开始发力,自容国团1959年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至今,中国乒乓球始终保持世界前列水平,中国乒乓球队四十多年来共为祖国荣获了130多个世界冠军。</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还陈列着考比伦杯、斯韦思林杯等世锦赛七座奖杯的复制品。</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代乒乓球运动在球类运动中的地位,远低于足球、篮球、网球和羽毛球等。</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只期望有一天,中国足球能够像乒乓球运动一样,成为中国的国球,国际足联(FIFA)能把在瑞士苏黎世的世界足球博物馆迁到中国,才是中国球迷殷切的期望。</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