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小故事:李世勣的“两面性”

云飞扬

<p class="ql-block">  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又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勣。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隋末至唐朝初年名将。</p><p class="ql-block"> 李世勣早年投身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太宗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对李世勣的评价相当高。其为将,“有谋善断”;与人商量事情,“从善如流”;每次打仗战胜敌人后,“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所以战斗时,“人思致死,所向克捷”,就是说,将士勇猛,上下一心,这就是李世勣取得多次战斗胜利的真正原因。</p> <p class="ql-block">  其为臣,低调忠诚。渭南县尉刘延祐年少时就考中进士,当时的政绩也是各县中最好的,可谓春风得意。但李世勣毫不客气的告诫他低调一点:足下春秋甫尔,遽擅大名,宜稍自贬抑,无为独出人右也。他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告诫后生,亦是难能可贵。李世勣一生忠诚,最能体现的就在于最后生病之时,“上及太子所赐药,勣则饵之;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忠诚到只相信皇上和太子,家人为他找医生都不肯就医了。</p> <p class="ql-block">  其对家人,仁厚友爱。李世勣为辽东行军大总管时,想带着他的女婿杜怀恭一起出发,以求为其谋取功名,但杜怀恭却以各种理由推却,还逃到深山之中藏匿,对其他人说,李公想利用我树立军威而已。面对这样的误解,听到这样的伤人之词,李世勣没有恼怒,只是流着泪回应:杜郎疏放,此或有之。正因为杜怀恭个性疏略放任,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吧,最终打消了带他偕行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李世勣的姐姐曾经生病,当时其已任朝廷高官,但他仍“亲为之煮粥”,“风回,爇其须鬓”,烧焦了自己的头发胡须。当姐姐嗔怪他何必亲自动手时,他只说了一句话: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简短的话,道尽了姐弟情深。</p> <p class="ql-block">  至于当时朝廷对李世勣的评价之高,可以通过唐高宗与侍御史贾言中的一段君臣对话窥见一斑。当唐高宗问:辽东诸将孰贤?对这个问题,作为出使辽东刚回来的贾言中最有发言权,他直接回答: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世勣也。对比之中,李世勣的功勋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  李世勣虽功勋卓著,忠诚坚贞,然人无完人,其为人圆滑,老于世故的另一面,在《资治通鉴》的记述中亦展露无遗。</p><p class="ql-block"> 当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后,而因为顾命大臣褚遂良等固执反对,烦恼不已而问计于李世勣时,深谙高宗之心的他,遂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一句贴心之语,正合其心,唐高宗心意遂决。有次君臣闲聊,谈及隋炀帝,唐高宗就问左右大臣: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为戒,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何也?高宗搞不懂的,就是一段时间以来,无人向他进谏。李世勣居然这样回答高宗: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也就是说,皇帝做的尽善尽美,臣下找不出毛病和建议来进言了。究竟是李世勣老于世故,还是反讽之言呢?我们根据其忠诚度,更偏向于他的老于世故。</p> <p class="ql-block">  麟德二年十一月,唐高宗到濮阳视察,问了个“濮阳谓之帝丘,何也”的问题,随行的窦德玄回答不出,而同行的许敬宗却答出来了,得到高宗的赞许。窦许二人退下后,发生争论,各自瞧不起对方。有人找李世勣评判,此时的李世勣以一句“敬宗多闻,信美也;德玄之言亦善也”,认为两人都对而各不得罪,把圆滑中庸之道发挥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里具有“两面性”的李世勣,更具有贴近生活的真实性,其长年稳居高位,年近八十才去世,应该算是历史上难得的善终了,尽管他的孙子徐敬业后来造反违背他的家训,但始终影响不了李世勣的低调忠诚担当的爱国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