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邯郸战役出了两个全军标杆

知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毛主席说过: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靠小米加步枪。</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这句话几乎是尽人皆知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还有后半部分,</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再加高树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邯郸战役又称平汉战役,是1945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晋冀鲁豫军区为反击国民党军队进犯解放区,继上党战役后在河北省邯郸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歼灭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毛主席指出:“这个仗一定要打好,如果打不好,我们又要再进山,中国革命就要推迟二十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国民党军第11战区司令孙连仲所属的第30军、40军及新编第8军共7个师4万余人组成第一梯队,在副司令马法五(第40军军长、兼河北省主席)高树勋(兼新8军军长)率领下,从新乡沿平汉路向北开进,第32军和收编的伪军孙殿英31集团军则紧跟其后,直指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企图打通平汉路,夺取北平,向东北推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上党战役,根据地内只有八路军三个纵队,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武器装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刘、邓首长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现在能够策反高树勋发动阵前起义,八路军就能稳操胜券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10月22日,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负责军区联络工作的靖任秋武当天夜里冒险穿越火线。李达虽然参加过宁都起义,但他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连长,与师长高树勋并不认识。靖任秋带来了刘帅写给高树勋的亲笔信。高树勋看过信后不置可否,在送别李达和靖任秋时,高树勋委婉的提出,发动起义事关重大,希望八路军拿出更多的诚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两天后,李达再次来到马头镇,高树勋感觉他身份与自己不对等,不但拒绝和李达握手,还冷冷的道:“这就是你们八路军的诚意吗?”没想到刘伯承笑盈盈的出现在李达身后,笑着问道:“我能代表八路军的诚意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树勋深受感动,同时经多方努力,将高树勋等人的家眷接到解放区,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于10月30日,在马头镇率领第八军宣布起义,尔后迅速撤离战场组织休整、补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0月30日国民党新八军及河北民军万余官兵在马头镇通以通电形式向全国发出了《停止内战团结建国的起义宣言》,声明脱离国民党阵营。促成了邯郸战役的重大转折。10月31日,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副政委薄一波前往马头镇看望起义官兵。为使起义部队得到休整,经双方商定,于11月1日起义部队撤离战场,开往武安伯延镇,沿途受到了解放区军民的热烈欢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马头镇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树勋率部起义后,毛主席、朱总司令发来热诚的贺电:“树勋将军吾兄勋鉴:闻兄率部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凡属血气之伦,莫不同声拥护。特电驰贺,即颂戎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欢迎高树勋起义的欢迎大会(父亲当时在现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11月1日,高树勋率已经起义的新8军及河北民军1万多人撤离磁县马头镇,到武安县伯延镇休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伯延镇元宝广场南侧的一处院落,当时是军指挥部,现为高树勋起义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1月10日,起义部队改编为“民主建国军”,高树勋任总司令,王定南(中共党员)任政治部主任。1945年11月13日,高树勋经由邓小平薄一波担任入党介绍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高树勋家人到邯郸伯延镇住的宅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送邯郸起义二号人物河北民军总指挥乔明礼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8军起义后10月31日晨,马法五仓皇指挥第30军、第40军残部开始向南突围,1纵、3纵从东西两侧多路出击,2纵和冀南军区部队跟踪追击,太行、冀鲁豫军区部队则从漳河北岸堵住敌军退路。下午,马法五部主力被我军包围在前后旗杆樟、马营、辛庄一带狭小地区,企图据村顽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1月1日,我军侦察到敌指挥部设在前旗杆樟。黄昏时分,我军发起最后攻击。1纵、2纵主力从东北两个方向猛攻前旗杆樟,3纵和2纵一部则向敌掩护阵地进攻。激战至1日夜,我军突入马法五指挥部,俘虏了第11战区副司令兼第40军军长马法五。国民党军失去指挥,大乱四散奔逃。我军南北集团各部奋起直追,将残余敌军堵截在旗杆樟、辛庄、马营一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日,向南突围之敌,除少数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灭。我军俘虏第40军副军长刘世荣等高级军官,石家庄与安阳的援敌也闻风撤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此,邯郸战役胜利结束。邯郸战役,除争取新编第8军1万余人起义外,共歼敌3万余人,其中俘敌战区副司令马法五以下1.7万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8月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判期间,当面向蒋提出释放叶挺、廖承志,蒋介石当时没有表态,到1946年,蒋介石同意放人,条件是用马法五来换,我方以马法五换回了叶挺和廖承志。可惜叶挺于当年4月8日乘飞机返回延安时因飞机失事牺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伯承1946年春亲自送马法五去新乡,途经安阳时当时安阳为国民党第40军的防区,该部在1945年10月的邯郸战役中遭受重创,军长马法五就是在这次战役中当了俘虏。时任第40军代理军长的李振清想要趁机报复,扣押路过的刘伯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幸亏第40军的参谋长董升堂(红军将领董振堂的大哥)劝说道:“此次国共和平谈判,至关重要,你新任军长,遇事应该放大眼光,向远处看,识大体,明大义,万万不可从事冒险的行动,冒全国人民的大不韪。”要不是董升堂的劝说,历史可能因此就会被改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伯承回程时董升堂预备轿车一辆、骑兵一排,护送刘司令员至防区边缘。刘伯承平安回到了解放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12月,毛主席在《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中提出“开展高树勋运动”,号召国民党军官兵效仿起义。 毛主席称邯郸起义为“大规模歼灭战典范”,并强调政治瓦解与军事打击结合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朱德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称高树勋起义为“国民党军官兵的旗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1949年,国民党军起义、投诚人数达177万,占解放军歼敌总数的2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3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专门宴请了26位国民党起义将领,其中就有高树勋。这次“9·23晚宴”,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国民党军起义将领历史贡献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尤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革组织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晚宴是以毛泽东和朱德的名义举行的,宴请的客人有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邓宝珊、黄绍竑、李书城、李明灏、刘斐、陈明仁、孙兰峰、李任仁、吴奇伟、高树勋、张轸、曾泽生、何基沣、刘善本、林遵、邓兆祥、左协中、廖运周、李明扬、张醁村、黄琪翔、周北峰、程星龄等起义将领。这个名单只是起义将领中的一部分代表,后来国民党起义将领中还有一些人的贡献也很突出,如刘文辉、邓锡侯、卢汉等,并未进入这个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次宴会“应邀作陪的有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周恩来、陈毅、刘伯承、粟裕、黄克诚、聂荣臻、罗瑞卿、邢肇棠、周保中、赵寿山、张学思、杨拯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4月高树勋为人民日报创刊题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3年,毛主席曾专门宴请高树勋,在宴会上,主席由衷的说</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树勋同志,你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们的大忙,党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靠小米加步枪,再加高树勋”</b><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对高树勋的最大肯定,他当时就激动的热泪盈眶。1955年,高树勋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但是没有被授予军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树勋在解放战争时期起义后,19 47年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交通厅长、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河北省副省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后高树勋一家一直住在天津,1971年病重周总理安排在北京治疗,1972年1月病逝,终年74岁,高树勋去世后,华国锋等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他夫人一直住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院现在不知什么机构,从来大门紧闭,我说明来意,让我进院照了几张相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门前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院很大,有个花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全军英雄模范标杆;王克勤:一级杀敌英雄、模范互助、模范共产党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克勤:1920年生,1939年7月,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在国民党军队中因为“英勇善战”被授予过“青天白日勋章”。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被俘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克勤在国民党军队6年多,参加解放军才1年9个月,从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王克勤毙伤敌人232人,俘虏14人,缴获步枪8支,9次立功,被评为“ 他生前所在的排被命名为“王克勤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的《解放日报》于1946年12月10日发表了《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高度评价王克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定陶战役中,刘伯承等通过对敌情全面、客观的分析,从强敌中找出弱点,正确确定作战目标,扬我之长,避我之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不仅打垮了敌人大规模钳形攻势的西路钳头,粉碎了敌人钳击歼灭我军的企图,而且给敌全面进攻的疯狂气焰予以重重一击。战后,毛主席给予定陶战役很高评价,并在对全军下达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中将定陶等战役列为范例。《解放日报》在题为《蒋军必败》的社论中指出,“这是继中原我军突围胜利与苏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胜利。这三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纵创造了由一个纵队全歼国民党一个整编旅的战争奇迹。王克勤排攻打定陶县北门他中弹负伤流血过多,抢救不过来牺牲时的现场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7月11日全军模范:一级杀敌英雄、模范互助、模范共产党员,王克勤牺牲,时年才27岁。消息传来,刘伯承捶着桌子喊道:“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司令员拿来纸、笔,亲自撰写了一份唁电,拍发到六纵司令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 我们以极悲痛的心情悼唁本军著名英雄王克勤同志,悼唁一切为人民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王克勤同志一年来建立了很多战功,树立起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为我全军所学习的新的进步的范例。我们对于他这种为人民立功不顾一切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和高尚品质,表示无限崇敬。为了永远纪念王克勤同志,决定王克勤所在排永远保持王克勤排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军学习王克勤同志,并为继续开展王克勤运动而奋斗,直到全部歼灭进犯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 王克勤同志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伯承晚年对秘书的感叹:"我写过很多命令,但最重的字是给克勤的悼文。"这份帅级悼文打破我军三项纪录:唯一为班排级军官亲撰、唯一系统阐述带兵思想、唯一被列入开国元帅自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消息传到了延安,正在起草文件的毛主席也放下了手中的笔,他反复询问身边的警卫员叶子龙:“王克勤?是那位发扬互助精神的王克勤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叶子龙点点头,这位主席从未谋面的排长,此时却让毛主席牵肠挂肚,毛主席默默拿出纸墨,写下了</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人民英雄”</b><b style="font-size:20px;">四个大字,他停下手中的工作,重新拿出电报纸,在上面写道:</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王克勤同志提出的互助建军的方法是一次伟大的实践,如今他光荣牺牲,但是他身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军队学习,我们应该为王克勤同志召开专门的追悼会,让所有战士记住这位人民的英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定陶县委县政府把定陶北门命名为“克勤门”,可惜的是现在一点有关克勒门的痕迹都找不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克勤烈士墓位于山东省定陶县烈士陵园内,1947年7月18日,王克勤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定陶县城北门芦湾村烈士墓地,陪葬的遗物有烈士的手枪、印章、模范共产党员铜质证章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活了27岁,他过了两辈子,前一辈子很灰暗,很郁闷,只有一年多亮堂很多,舒畅很多。他觉得自己也是老百姓,为了他们去打仗,去死,他觉得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能只有一个问题,他直到牺牲,也没弄明白:解放军中的这一套是怎么来的?怎么会是这样一种风气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在当年的解放军中不是个案,一个解放战士,原来不勇敢,为什么到了解放军之后,就变得勇敢,视死如归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可以找到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价值观:为了中国的老百姓,为了中国人的大多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这恐怕就叫“信仰”或“信念”吧——信仰中国人的大多数,这有什么不好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南院解放战争牺牲园里有王克勤的衣冠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克勤排”现为第72集团军某旅3营7连1排,授称时为第2野战军6纵队18旅52团1营1连1排。这个排是“思想、技术、体力”三大互助首创者王克勤生前所在排。1947年7月11日,在攻克定陶战斗中,王克勤不幸中弹牺牲。战后,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联名发来唁电,“对于他这种为人民立功不顾一切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和高尚品质,表示无限的崇敬”,并宣布命令,授予该团1连1排永远为“王克勤排”的光荣称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