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甲骨文卜辞载"王师于曾",表明商朝"曾"字已作为地名的指代。西周建立后,因辅佐文王、武王且克商有功的南宫括受封于汉东地区,其封国即为曾国。之后的数百年里,曾国"营宅衲土,君尼淮夷,临有江夏"肩负着替周王朝镇抚淮夷部族,监控江汉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在距离随州羊子山西周鄂侯墓约25公里的叶家山,另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被考古发掘徐徐揭开。上百座西周早期的曾国诸侯慕群,印证了曾、鄂两国曾并立汉东,共同镇守周之南土的史实。</p><p class="ql-block">扼守随枣走廊的曾国,绵延国祚七百年;既守铜锡资源,亦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交流重地。曾国从西周初年开始,经历了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政治嬗变,这种变化使得其文化而貌呈现出不同风采:组合有序的青铜礼器反映了"郁郁乎文哉"的周礼精髓;"五声八音"的编钟乐悬彰显出独的曾国文化;错金、镶嵌等灵动华丽的工艺象征着曾式艺术的浪漫。</p><p class="ql-block">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华章重现,开启了世人了解赫赫曾侯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周代继承并发展了殷商礼制,并在严格执行中构建起一套严密的礼器等级体系,礼器形制、数量和组合方式等与身份严格对应。这一制度不仅体现在鼎、簋、钟等礼乐器的规制上,更通过规范化的礼仪流程,将抽象的等级观念具象化为"钟鸣鼎食"的仪式空间,使礼制成为可感知、可操作的社会规范。曾国出土的青铜器群在遵循周礼的同时,又展现出地域特色,反映了周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理念与地方文化的交融。这种以器物承载礼制的治理智慧,不仅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更奠定了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觚及觥</p> <p class="ql-block">"裸礼"是商周时期的一种礼仪。裸( guan ),同"灌"。其核心是通过用酒浇灌地面的"灌鬯( chang )"仪式,以酒敬献神灵或祖先。</p><p class="ql-block">"裸,灌祭也。"</p><p class="ql-block">--【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示部》</p><p class="ql-block">"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裸。"</p><p class="ql-block">--【西汉】戴圣《礼记·祭统》</p> <p class="ql-block">《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头等大事。周人重食,在食器种类、使用等级上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盛放、烹煮食物的器具,也是周代青铜礼器的核心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尊壁铸有四道扉棱,整器通体浮雕,上段为八道蕉叶龙纹和乌纹纹饰带,中段为卷角大兽面纹,下段为折角兽面纹,器底铸铭文"鱼伯彭作宝彝"。与鱼伯彭㔽相同。</p> <p class="ql-block">方鼎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独特有盖方鼎</p> <p class="ql-block">升鼎</p> <p class="ql-block">随枣走廊是横亘于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的战略通道,既是铜锡资源自长江矿区北输中原的要道,也是多元文明交汇的熔炉。扼守于此的曾国可能在西周早期就拥有了独立的铸铜作坊,并在数百年的发展中铸就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技术与工艺的交流和不断更新使得曾国青铜器在中国青铜铸造史与艺术上均占具重要地位。吉金作器,礼制与生活意趣同辉,写实与抽象共生,见证了中国青铜时代技术巅峰与跨地域文化互鉴的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至繁至美</p><p class="ql-block">范铸技术发展到东周时期,原有单一的范铸技术转变为综合使用混铸、分铸工艺,从而具备了制作造型复杂器物的铸造技术与工艺。以曾侯乙尊盘为代表的繁复镂空青铜器就是此期曾国青铜工艺的典型代表。镂空的结构特点成为其最具标识性的审美与成就。</p> <p class="ql-block">鉴缶由圆鉴、园缶合衔印成,鉴有四龙攀爬器身皆用销金三角勾连云纹装饰,并在其上镶嵌绿松石:鉴盖由三层组成、最外层和最重层同器身样用销金装饰,中间一层为镂空蜡螭纹装饰。缶放置于鉴内正中,器身满布错金三角勾连云纹,依稀可见嵌的绿松石:有一盘形手,器身两侧设铺首衔环。鉴缶有冰酒 温酒的双重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国青铜器是青铜时代的璀璨明珠。叶家山曾国墓青铜器代表了商周之际此地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而擂鼓墩曾侯乙墓青铜器则是春秋战国之际第二个高峰的典型代表。此期的曾国青铜器分铸、焊接技术成熟,错金银、镶嵌等装饰技艺精湛,制作的青铜器堪称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错金嵌彩</p><p class="ql-block">在青铜器上使用镶嵌工艺始于夏商,盛于东周。该工艺是在铸造好的青铜器表面,据事先留出的纹样空槽嵌入金银、红铜、绿松石等材料,再将表面磨错平整,利用它们与青铜不同的材料色彩,凸显纹饰铭文结构特点,产生鲜明华丽的装饰效果。曾国青铜器上的错金银、嵌绿松石等纹饰受楚文化影响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随枣走廊地处交道咽喉,南北进衢,是商周南北文化交融的枢纽。于这一独特地理位置的曾国,既接受了中原礼制文明,同时也深受江汉楚地凤物人情的滋养,甚至与巴蜀也交往颇繁。从西周到战国,随枣走廊的青铜之路不仅输送铜锡资源,更催生出礼器形制多元、纹饰兼容并蓄的"曾国气象",绘就了早期文明区域互动、共生共荣的鲜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汉东大国</p> <p class="ql-block">曾随关系</p> <p class="ql-block">曾鄂关系</p><p class="ql-block">曾国是周室宗亲,而鄂国为殷商故国,两国彼此为邻。周王室这样的分封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随枣走廊一带的管控,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曾国实现对鄂国的监控与制衡。</p> <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湖北随州叶家山11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件簋带盖,盖面隆起,盖顶有捉手。侈口方唇,束颈,圆鼓腹,高圈足。兽首形半环双耳下附勾形垂珥。盖面及腹部饰以云雷纹为地的菱形方格乳丁纹,盖缘及颈部饰夔龙、涡纹相间纹饰带一周,两耳间纹饰带中部各有一浮雕小兽首。圈足亦饰夔龙涡纹带一周,与盖沿相同。耳和垂珥饰阴线云纹。盖、器铭文:"曾侯乍(作)宝薄彝。</p> <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湖北随州叶家山11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件簋带盖,盖面隆起,盖顶有捉手。侈口方唇,束颈,圆鼓腹,高圈足。兽首形半环双耳下附勾形垂珥。盖面及腹部饰以云雷纹为地的菱形方格乳丁纹,盖缘及颈部饰夔龙、涡纹相间纹饰带一周,两耳间纹饰带中部各有一浮雕小兽首。圈足亦饰夔龙涡纹带一周,与盖沿相同。耳和垂珥饰阴线云纹。盖、器铭文:"曾侯乍(作)宝薄彝。</p> <p class="ql-block">曾国是周代分封体系中的重要封国,为"汉阳诸姬"之一,承担着经略南方疆域、监控淮夷部族以及保障铜锡资源运输路线畅通的战略职责。随着周王室统治力量的衰退与楚国的强势崛起,曾国的文化特征逐渐发生转变。至战国时期,曾国在政治上已附属于楚国,其文化体系完全融入楚文化范畴。至战国中期后,曾国逐渐消退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而留存于随枣走廊一带丰厚的考古资料,成为如今认识曾国历史及其受周代礼乐制度深刻影响的青铜文化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昭昭周地,群邦毕起;迢迢涢水,迤逦而东。伫立在汉水东侧的鄂国与曾国,为周代众多诸侯国中的一蕞小国,它们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并非仅为小邦造物的巧思,而是在早期中国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背景下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里,充分汲取中原文化的养分,再基于自身文化创造而成。九鼎之成,非一金之工;文明之光,岂独大国之辉。曾国与鄂国的青铜文化,是这一时期文化交融与发展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六合同风,九州共体",鄂国与曾国,是中华文明漫长发展进程中的沧海一粟,而正是它们与其他星布于华夏大地的文化一起如涓流入海,汇人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成为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