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何孟梅,笔名天宇、小艾,是一位满族女性,出生于1962年。她是中国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以及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她的作品曾在《星星》诗刊、《羲之书画报》、《中国诗词》、《世界汉诗》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她曾荣获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九佳诗歌奖和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图书一等奖,并多次获得诗歌大赛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她的诗集《时间的歌子》等书籍。<br>何孟梅是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网络秘书处秘书长,热衷于传播诗歌文化。她是中国诗歌春晚和中国书画春晚秦皇岛会场的负责人,被誉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海上举办诗会的诗人。她的诗歌真实、自然,充满爱心与力量,从草原深处走向大海,既有草原的格局又有大海的情怀。</h3> <h3>望<br>作者:何孟梅<br><br>站在窗前望无目的的望<br>当你闯进我的视线中<br>这望才有了故事<br>这望才有了生命<br>天天朝霞红满东方<br>站在窗前望<br>分分秒秒的等待<br>一万年那么长<br>当生命绽开绚丽的微笑<br>你从天际飘向我的心房<br>你远远走来<br>如彩云朵朵游过晴空<br>走进你的小屋<br>甜美的歌喉唱着春的乐章<br>问候大地和苍穹</h3> <h3>窗棂间的凝视:论《望》中等待的诗学重构<br><br>当代诗歌中,"等待"常被简化为时间流逝的被动承受,而何孟梅的《望》却以独特的抒情姿态,将这个古老主题重新编码为一种主动的生命美学。这首短诗通过"窗前凝望"这一简单动作,构筑起一个既私密又开放的诗歌空间,在那里,等待不再是消极的停滞,而是生命意义的积极建构过程。<br><br>诗歌开篇即以"无目的的望"确立了一种看似空洞的凝视状态。这种原初的"望"如同白纸,尚未被叙事浸染,恰似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纯粹意识",不带任何预设地朝向世界敞开。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使用"窗前"而非"窗口",前者强调窗的实体性和边界感,后者则侧重通道功能。这个细微的词汇选择暗示了凝视者处于既隔离又联结的辩证位置——身体被建筑结构所界定,视线却可以自由穿越物理界限。<br><br>"当你闯进我的视线中"这一转折,戏剧性地改变了凝视的本质。"闯进"一词的突兀暴力与"视线"的柔弱被动形成张力,揭示出他者介入对主体世界的重构力量。此时的"望"从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从空洞的视觉行为发展为有对象的交互关系。诗句"这望才有了故事/这望才有了生命"以平行结构强调,正是他者的出现使得凝视获得了叙事性和生命力,暗合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自我的意义总是在与他者的相遇中生成。<br><br>诗歌中时间体验的变形尤为精妙。"天天朝霞红满东方"体现的是自然时间的规律循环,而"分分秒秒的等待/一万年那么长"则展示了心理时间对物理时间的扭曲。这种时间感知的差异,揭示出等待如何重塑主体的内在体验。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绘的"不由自主的记忆"与此异曲同工——心理时间自有其伸缩的弹性,不受钟表时间的规训。<br><br>当"生命绽开绚丽的微笑",诗歌意象突然从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维度。"你从天际飘向我的心房"构成微型宇宙论:天际代表无垠的外部空间,心房则是封闭的内在空间,而"飘向"则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奇妙穿越。随后"彩云朵朵游过晴空"的意象群,以轻盈流动的视觉形象解构了等待的沉重感,使整个凝望过程呈现出舞蹈般的韵律美。<br><br>诗歌结尾处,"走进你的小屋"与开篇"站在窗前"形成结构性呼应,完成了从"我"的空间向"你"的空间的转移。"甜美的歌喉唱着春的乐章"引入听觉维度,打破了前面以视觉为主的感知模式,暗示关系的多维深化。最终"问候大地和苍穹"将私密的二人关系扩展至宇宙尺度,使个人情感获得某种形而上的普遍意义。<br><br>何孟梅通过《望》重构了等待的诗学:不再是苦闷的消耗,而是充满可能性的孕育过程;不再是单向度的停滞,而是多感官参与的意义创造。在当代社会普遍焦虑于"浪费时间"的背景下,这首诗提供了一种抵抗性的时间哲学——某些看似"无用"的凝望,恰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是意义生成的前奏。当数字时代将人类注意力碎片化,这种专注而开放的"望"反而成为珍贵的诗性抵抗,提醒我们:真正的相遇需要漫长的凝视作为铺垫,而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始于看似无目的的等待。</h3> <h3>何孟梅轻轻说:<br>望,望穿秋水你在何方?<br>在他乡在心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