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兰州的街道还浸在夏日熹微的晨光里,我们便踏上了前往玛曲的寻秘之旅。车窗外,海拔在不知不觉间攀升,炽热的夏意渐渐褪去,裹挟着青草香的凉风扑面而来,恍若踏入了一个初暖乍寒的春日世界。 当桑科草原的翠绿在视野中铺展开时,我几乎屏住了呼吸。广袤无垠的草甸如同一幅没有边际的绿毯,一直延伸到天际线。星星点点的牦牛和羊群,宛如撒落人间的珍珠,悠然自得地啃食着鲜嫩的青草。 我第一次见到成群的欧拉羊,它们或在草原上踱步, 或在山坡上觅食, 它们悠然自得享受大自然丰厚的馈赠。 不远处,一只小羊羔后腿弯曲,前腿跪地,亲昵地舔舐着母羊的乳汁,画面让人心头一暖。 欧拉羊卷曲的犄角如同天然雕琢的艺术品。 牧民们赶着牛、羊、马群转场到夏季牧场。 他们热情地打着招呼, 亲切地交流,爽朗的笑声在草原上久久回荡。 远处的山坡上,欢快的羊群如同流动的云朵, 屋前,悠闲的牛群甩着尾巴踱步,悠然自得, 袅袅炊烟在微风中打着旋儿,与蓝天白云、绿草牛羊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妙的草原灵动的画卷。 告别桑科草原,拉卜楞寺的红墙金顶便迫不及待地撞入眼帘。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院之一,占地面积达 1234 亩,历经数百年风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深远的文化。 它有着世界最长的转经长廊,3.5 公里的长廊上,2000 多个转经筒整齐排列。 我随着手持经筒的信徒,缓缓漫步在长廊中,指尖触碰到冰凉的经筒,感受着信仰的力量在掌心传递。 走进寺内, 酥油灯明明灭灭,光影在色彩斑斓的壁画和精美的唐卡上跳跃,千年的佛教文化仿佛在此刻凝固。 登上贡唐宝塔俯瞰, 夏河县城与寺院全景尽收眼底, 红墙金顶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庄严肃穆中又透着灵动之美。 寂静的甬通, 高耸的经堂, 僧人驻锡, 风中的风铃,无不展示着拉卜楞寺的深厚历史底蕴、庄严神圣与独特魅力。 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僧人与手执佛珠的信徒们步履匆匆, 他们虔诚地转经, 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 <p class="ql-block">还是背上驮着幼儿的信徒,那是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守。</p> 空气中飘散着煨桑的淡淡柏香, 让人沉浸在藏传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厚重之中。 拉卜楞寺,这座 “世界藏学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与信徒前来探寻。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圣地,更是一座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展现着信仰的力量,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甘加秘境”,从字面上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它宛如一位蒙着面纱的神秘少女,随着车轮的转动,有种早早揭开她神秘面纱的渴望。 广袤的草原与险峻的峡谷在这里交织,远处的白石崖如同一座巨大的白玉屏风,使这片秘境更加神秘莫测。 八角城遗址,无疑是这场旅程中最震撼的存在。 这座汉代古城静静伫立在草原之上, 土坯砌成的城墙虽已斑驳,却依然不减当年的宏伟气势。 它独特的空十字型布局,仿佛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从空中俯看,八角城独具匠心。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方形或矩形城池,而是呈空心十字形。城垣上原有的四个角被截去,形成八个角,又进一步截去八个角上的小角,最终形成八角 36 个面,故而俗称 “八角城”。 登上城墙,角楼与瞭望孔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 至今城内仍住着居民,生活的烟火气与历史的沧桑感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八角城遗址的居住特色上,有着独特的时空印记与人文融合。 民国时期,当地汉、藏居民开始大量入驻八角城,打破了往昔城内居住少量清兵的局面,逐渐形成如今藏、汉杂居的村落格局。 现今的八角城村,是附近地区最大的自然村,约有 120 户人家 五百多人在此生活,藏族居民占三分之二 。 站在八角城遗址之上,微风拂面,仿若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曾经的金戈铁马、商贸往来,都已化作岁月的尘埃 。但这座古老的城池,依旧以其坚韧的姿态,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成为人们探寻历史、感受岁月沧桑的绝佳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