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向那些默默奉献的老革命致敬,是他们创造了今天的繁荣景象……。<br> <br> 奶 奶<br> <br> 我的奶奶,名字叫李秀英,山东淄水人氏,中等身材,性格开朗,满脸沧桑呈现在脸上,头发稀少发白,脑后面挽一个簪,穿着粗布衣褂,在那个旧封建礼教年代,奶奶缠足是小脚,每天早上穿好鞋子,还要往腿上打上缠脚裹腿布,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穿衣扮相。<br> 奶奶的祖籍,我现在无法考证,因从小离家,家事知道了解甚少,脑海朦胧印象中记不清淄川西桐古村、马鹿村还是长秋村 ,我有一个舅老爷,(既奶奶的表哥)在六十年代哪个交通不方便的岁月,曾经骑着一头毛驴从大山里来黑旺铁矿看望奶奶。还曾记得听老牛娘说过,抗日战争时期,全家住在长秋村,为躲避日本鬼子的搜捕,接上级的通知搬迁去淄川东山里的根据地马鞍山,因父亲去鲁中军区执行任务,搬迁拖延了时间, 日本鬼子扫荡马鞍山时而躲过惨案一劫,长秋村的冯家一家人壮烈牺牲,这就是著名的马鞍山惨案,董曰善大哥可能是淄川长秋村出生,他的小名叫“长秋”,现在这些已无法考证了。老革命的故事如同一部史诗,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br> 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奶奶是一位老交通员,经常为八路军秘密传送情报。有一次,在淄川小周村,父亲带领的武工队与日本鬼子和伪军遭遇,战斗中打死了两名伪军,日本鬼子将家中房子放火烧光,奶奶翻墙逃走,不幸摔伤了腿,奶奶四处讨饭,拄着拐杖还为八路军送去情报,被还乡团逮住后,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受尽了折磨,而奶奶什么也没说,坚贞不屈,不怕牺牲,表现出一个老交通员的革命英雄气概,真正铁骨铮铮女豪杰,岁月风霜铸就辉煌,我们子女要以史为鉴,不忘初心,革命精神代代相传。<br> 六十年代初大跃进时期,奶奶也随之全家搬迁到淄河东岸新建的山东省大型露天黑旺铁矿。我那时也七、八岁了,奶奶经常照看着我 ,经常带着我去听说大鼓书,在一片场院中说书人在场院中间立起一个三角架,架上放一个30公分左右的圆鼓,开场敲鼓,“砰”、“砰”敲响起来,快板一打,然后就有声调高低说唱起来,频像电影中走江湖模样的说书人。说的鼓书大也就是像“三侠五义”、“罗成闹登州”“岳飞传”等等,都是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闲空起来,奶奶坐在炕头还自己哼些小曲,很是好听,奶奶笑容常在,生活很愉快。<br> 我的老家是淄川区寨里镇西周村,爷爷早年为维持全家人生活,到日本人开办的洪山大荒地煤矿下井挖煤,父亲十三岁、叔叔十二岁时也跟随下煤井,煤井巷道狭窄,要用嘴咬着油灯,肩拖箩筐,两手爬着拉煤,煤井设备简陋,条件恶劣,随时都有塌方,带来生命危险。在艰苦的岁月里,经过地下党的秘密介绍,父亲和叔叔一九三八年一月参加了鲁中军区八路军四支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爷爷长期劳累,身体疾病,英年早逝,我从记事起,就没有见过爷爷。<br> 解放后,全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奶奶经常被邀请去学校做忆苦思甜报告,淄博日报在六十年代还对全家进行了一次专访报道,可惜刊登的报纸没有保存下来。<br> 奶奶心地善良,每天总是乐呵呵的,她还会点医道,经常助人为乐,谁家小儿有点疾病经常到家中找她看看,特别是会些推拿按摩技巧,小儿头痛发热,肠胃不好,她都会按按揉揉,病情便就会好转,小儿掉胳膊,一推一拉,就推拉按摩好了,奶奶在那一方热土上,在家属圈内,受人们尊重,威信高,是大家公认的革命老奶奶。<br> 我写的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奶奶的崇高敬意和赞美,岁月悠悠,革命本色犹在。老人家的身影渐行渐远,但其精神在我心中永不褪色,他们用生命诠释信仰 ,那段烽火岁月,因他们而闪耀光芒,历经沧桑,光辉形象永远流传。<br> <br> 董曰强<br> 2025年7月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