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何孟梅,笔名天宇、小艾,是一位满族女性,出生于1962年。她是中国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以及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她的作品曾在《星星》诗刊、《羲之书画报》、《中国诗词》、《世界汉诗》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她曾荣获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九佳诗歌奖和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图书一等奖,并多次获得诗歌大赛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她的诗集《时间的歌子》等书籍。<br>何孟梅是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网络秘书处秘书长,热衷于传播诗歌文化。她是中国诗歌春晚和中国书画春晚秦皇岛会场的负责人,被誉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海上举办诗会的诗人。她的诗歌真实、自然,充满爱心与力量,从草原深处走向大海,既有草原的格局又有大海的情怀。</h3> <h3>总想结束<br>作者:何孟梅<br><br>总想结束<br>却没有一次成为真正<br>一次次碰撞难分你我<br>因为恨常常把你诅咒<br>因为烦时时放映战火进程<br><br>量量恨得真实度<br>其苦其乐叠有情<br>有时碰得我心痛<br>有时战后大解放<br><br>高高兴兴感谢它<br>瞬间不是永恒<br>你甜甜的微笑<br>增添我的迷惘<br>你淡淡的关问<br>抚平我的伤痕<br><br>一切努力成为泡影<br>心里留恋往日风光<br>总想结束却难结束<br>让我们拥抱同一个太阳</h3> <h3>何孟梅的《总想结束》是一首充满情感张力和矛盾心理的现代诗歌,通过反复的"结束"意象与复杂的人际关系描写,展现了当代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挣扎与和解。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专业赏析:<br><br>一、诗歌结构分析<br><br>循环式结构<br>"总想结束"的重复出现形成环形结构,首尾的"拥抱同一个太阳"与开篇形成闭环,暗示情感困境的永恒性。诗中"一次次碰撞""战后大解放"等战争隐喻构成微型叙事弧线。<br><br>矛盾修辞法<br>"因为恨常常把你诅咒/因为烦时时放映战火"与"甜甜的微笑/淡淡的关问"形成尖锐对比,符合新批评派强调的"张力"理论,体现情感的二律背反。<br><br>二、核心意象解码<br><br>战争隐喻系统<br>"战火进程""战后大解放"等将亲密关系解构为军事对抗,呼应叶芝《1916年复活节》中"心变石头"的异化意象,揭示后现代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br><br>太阳象征体系<br>结尾的"同一个太阳"突破个人主义局限,与聂鲁达《二十首情诗》中的自然意象形成互文,暗示救赎的可能路径。<br><br>三、心理学视角<br><br>创伤-修复机制<br>诗中呈现完整的心理防御过程:诅咒(攻击)→迷惘(退行)→抚平伤痕(修复)→泡影(幻灭),符合客体关系理论中"坏客体-好客体"的转换模型。<br><br>成瘾性关系描写<br>"留恋往日风光"与"难结束"揭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式的依恋,与普拉斯《爹爹》中的矛盾父爱书写形成跨时空对话。<br><br>四、文学史定位<br><br>继承与发展<br>延续了翟永明《女人》组诗的身体叙事传统,但将性别对抗升华为普遍人性探讨。其碎片化表达明显受到保罗·策兰后期诗风影响。<br><br>当代性价值<br>诗中"瞬间/永恒"的辩证思考,与韩东"诗到语言为止"的主张形成有趣对抗,为21世纪汉语诗歌提供了新的情感范式。<br><br>五、艺术成就<br><br>情感密度控制<br>全诗13行完成从恨到爱的嬗变,情感转换速度堪比艾米莉·狄金森的浓缩抒情,但通过"量量恨得真实度"等陌生化表达保持现代性。<br><br>音韵实验<br>"痛/放""茫/伤"采用跳韵手法,打破传统押韵模式,形成类似摇滚乐的切分节奏,与内容的高度情绪化完美契合。<br><br>这首诗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既是个体的情感独白,也是数字化时代普遍人际困境的寓言。诗中未解决的矛盾恰恰成就了其艺术真实,正如阿多诺所言"在错误的生活中不存在正确的生活",这种充满悖论的书写本身已成为抵抗异化的诗意存在。</h3> <h3>何孟梅轻轻说:<br>总想结束,就是很难结束的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