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柯罗——走进巴比松

远影孤帆

<p class="ql-block">2025.07.04,武汉酷暑。</p><p class="ql-block">今天专门抽出一整个白天时间,到湖北省博物馆,欣赏了一场期盼已久之画展。</p><p class="ql-block">《流动的调色板:从柯罗到印象派》展览, 为法国兰斯美术馆的66幅真迹画作展,是近五年来湖北省规模最大的一个西方油画真迹展。</p><p class="ql-block">展览画作为1867年至1907年间的法国艺术瑰宝,横跨巴比松画派、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三大画派,其中以柯罗的十一幅写实风格的风景画,为整个展览的主线展出。</p><p class="ql-block">如果提及19世纪法国绘画史和著名画家,必然绕不开那个曾经在巴比松村,与一百多位画家一起蜗居和采风的大师——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柯罗,19世纪法国的一个富家子弟。1821年,25岁的柯罗开始学习绘画,师从新古典主义画家贝尔坦。 </p><p class="ql-block">在大部分画家还在画室里对着模特和静物反复打磨的时候,柯罗却诞生出了“旷野基因”,成为最早倡导户外作画的画家之一。</p><p class="ql-block">19世纪20年代,柯罗赴意大利游学。</p><p class="ql-block">在罗马等地区,他一边研习古典艺术,一边开启户外探索,逐渐迷上了大自然的光影变幻和真实质感。</p><p class="ql-block">回到法国后,他把户外写生的鲜活素材带回了工作室。其作品既有新古典主义严谨构图,又兼备户外观察到的细腻光影和柔和色调。</p><p class="ql-block">19世纪30年代起,旷野的风吹到了巴黎,有更多同柯罗一样的年轻人走出了画室,扎进森林田野里作画。</p><p class="ql-block">位于巴黎南郊的巴比松村,有着茂密的森林、波光粼粼的池塘,闪耀着自然的光彩。草地上牛羊正悠闲吃草、农民在收割稻草,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生动。</p><p class="ql-block">随着画家米勒第一个发现并驻扎在巴比松村庄创作,逐渐吸引了众多风景画家,先后住到了巴比松村,将巴比松村作为了户外写生基地。</p><p class="ql-block">虽然画家们的风格技法不尽相同,但对户外写生的热情却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因此后人将此类以自然写实的手法描绘乡村风景和田园生活的画家,称为“巴比松画派”。</p><p class="ql-block">米勒和柯罗,是巴比松画派中的代表者。</p><p class="ql-block">收藏柯罗画作第二多(第一多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法国巴黎兰斯美术博物馆,此时正在维修。因此该馆将这66幅作品真迹,作为全球巡回展览展出。</p><p class="ql-block">一直酷爱大自然写实风格油画作品的我,也才得以在家门口,欣赏到了让我仰慕的,闻名遐迩的,推崇自然风光之美的巴比松画派作品展。</p><p class="ql-block">今天,跟着柯罗的画笔,我走进了巴比松那个巴黎南郊小村庄——那是静谧的森林,那是潺潺的溪流,那是朴实的田野,那是恬静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在展厅中拍摄的,我喜爱的,描绘大自然写实风格的部分油画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画家》</p><p class="ql-block">奥诺雷·杜米埃</p><p class="ql-block">(Honoré Daumier,1808~1879年)</p><p class="ql-block">约作于186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907.19.81</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奥诺雷·杜米埃以讽刺画见长,并以现实主义方式描绘劳工阶层的形象。虽然深受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画家埃德加·德加的钦佩,但杜米埃在当时并不为大众所理解。如今,他被视为19世纪重要的艺术家之一。</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的主题—工作中的画家本人—曾多次出现在杜米埃的职业系列画中。画中人物的特征不甚明显,面部处于阴影之下,画家看上去沉浸在思考中,凝视着画架上背对着观者的油画。从高处打下的光映照着画家作画的那只手以及他手中的画具—画笔和调色盘。他身后的胸像呈现其职业身份。这时间停止的一刻,这审视和评判自己作品的一刻,表现的也许正是杜米埃本人作画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橡树》</p><p class="ql-block">雅克-雷蒙·布拉斯卡萨</p><p class="ql-block">(Jacques-Raymond Brascassat,1804~186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936.15.94</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布拉斯卡萨在风景画领域造诣极高,尤其擅长动物题材,于枫丹白露学派中,其树木描绘备受赞誉。在这幅作品里,老橡树傲立画面中心,是绝对主角。画家笔触写实,将古树短粗多节的沧桑尽显,几根伸展的主枝仿若被赋予人性一般,呈现出一种十分痛苦的扭曲状态。画中隐约可见白色阳伞下的作画者,这一“画中画”的设计,</p><p class="ql-block">为整幅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有人认为这是布拉斯卡萨的自我映射,也有人猜测画中人是他在罗马时的挚友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车》</p><p class="ql-block">阿基里-埃特纳·米查隆</p><p class="ql-block">(Achille-Etna Michallon,1796~1822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14至1816年</p><p class="ql-block">编号:2000.3.1</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米查隆是 1816 年设立的历史风景画罗马大奖的首位获奖者。作品画幅较小,却充分体现出画家对植物元素的关注,他希望将自己对自然的观察精准地呈现在画布之上。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景画派的代表人物,米查隆在其作品中强调了构图的重要意义。人称“小普桑”的他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惜却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为了构思作品,画家想必曾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并就此创作了无数习作,用于后期在画室中凭借回忆构思大幅油画。他的绘画天赋就体现在他对植物元素(树叶、树皮、树种)、岩石、瀑布等的处理上面。这幅作品画幅不大,除田园风光外,另外一个十分打动观者的特征便是背景中居高临下的大山。这座山淡化了人类活动的存在,我们仅能从水车和身着地方服饰的女性身影来推测出些许人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翁弗勒尔》</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50至1870年间</p><p class="ql-block">编号:887.23.3</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柯罗早年接手了父母的生意,直到25岁才终于得以投身绘画。他通过人生中的一次次旅行为他的绘画事业提供素材,主要是意大利和法国的风景,就比如这幅画中描绘的诺曼底风景,他在细致观察后再回到画室对作品进行重新润色。</p><p class="ql-block">与很多画家一样,柯罗也十分钟爱诺曼底地区阳光普照、荒无人烟的山麓,特别是位于翁弗勒尔(Honfleur)的圣—西美永(Saint-Siméon)农场。图坦(Toutain)大妈和她的女儿经营的这间招待周到的旅馆,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令不少画家流连忘返,比如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约翰·巴托尔德·戎金(Johan Barthold Jongkind,)、欧仁·布丹(Eugène Boudin)以及青年时期的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柯罗在学徒时期第一次旅居翁弗勒尔;1830年,为了躲避大革命的危机,他重回故地。柯罗痴迷于“北方阳光的透明与闪耀”,经常驻足于距旅馆几百米远的山丘。</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后,他在画室中重启尘封的记忆,创作出这幅充满诗意的画作。通过树木和朝向画面深处塞纳河河湾的明亮视野,柯罗将青年时期对当地风景真实的记忆和多年后早已成熟的审美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审美正是建立在想象力、记忆的重组和情感的表达之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芒特(夜色)》</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p><p class="ql-block">作于约1860至1865年间</p><p class="ql-block">编号:887.23.2</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从画家对芒特的回忆可以看出,与很多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一样,柯罗也经常游走于巴黎周边,寻找便于描绘的风景。与通向法兰西岛的所有河流一样,塞纳河也逐渐成为他们钟爱的主题,因为江河能够便于画家研究大地、水和天空等自然元素之间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在这幅油画中,柯罗展现了他对戏剧场景的感知能力。他将树木置于前景中,充当幕布,后面的芒特教堂在塞纳河上投下精妙的倒影,借此将教堂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他的主要创作原则之一,体现出他对歌剧的热爱。他营造出了一片植物花边的视觉效果,与城市建筑的现实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前景光线十分暗淡,背景则十分明亮多彩。画家巧妙地用树木和天空在水中的倒影引起观者的注意。前景一位姑娘,鲜艳的橙色头巾是整幅画面不可多得的亮色,让观众无法忽视。姑娘双手将自己的围裙向前撑开,一腿前屈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顺着她的姿势我们将目光投向右侧。一名男子已经攀到树的高处,根据两者的姿势我们可以猜到他们正在摘果子。画家在这静谧的风景画中描绘了充满趣味的乡村生活。这幅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日的林间小径》</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60至1870年间</p><p class="ql-block">编号:899.16.28</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是柯罗受博韦(Beauvais)近郊风景的启发而创作的系列风景画作品之一,博韦位于瓦兹省,柯罗在1858年初次旅居此地,借住在朋友于勒·巴丹(Jules Badin)家中,巴丹时任博韦挂毯厂负责人。1866年,柯罗重回故地,这一次逗留的时间更长一些。</p><p class="ql-block">柯罗对大自然兼具现实主义和柔情的刻画充满了节奏与诗意。出于自身经验创造的种种可能性,与传统绘画中严格的构图和透视规则,对于如何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柯罗进行过不少思考与尝试,《春日的林间小径》便是这种尝试的产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条小溪:博韦郊外》</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60至1870年间</p><p class="ql-block">编号:899.16.29</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绘于瓦兹省的玛里塞尔(Marissel)或者瓦赞里厄(Voisinlieu),笔法十分简洁,是画家趁着记忆犹新时描绘的一处令人愉悦的景色,正是柯罗所青睐的平凡景致。柯罗将古典传统中的美学元素,比如对构图的关注,融入了一种更为自然的表现方式之中。他还加入了对大自然兼具现实主义和柔情的种种刻画方式,十分有利于呈现画面的流动感与美妙的倒影效果,这一点从对小溪的描画便可看出。溪边徐徐的走着两位农妇,手臂上挎着篮子,走在归家的路上,使得整个画面变得静谧而温暖。</p> <p class="ql-block">《芒特(清晨)》</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65至1868年间</p><p class="ql-block">编号:899.16.25</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这幅芒特教堂风景,其画面的明亮之感来自于他在意大利的研习,考究的色调为作品赋予了生气,是柯罗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这幅描绘芒特教堂的佳作,其表现光线和色调都十分鲜明而考究,再一次呈现出柯罗在取景的创新、视觉氛围和诗意世界中的无限可能。画家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明快的风格,再现了他在意大利学到的明亮光线的画法,同时依旧严格遵守作品的构图规则。他更青睐竖版画,这种规格显然能够突出建筑的不朽和教堂在芒特众多房屋中凸显的高贵气质。像往常一样,他将树木置于前景之中以构造场景,树叶形成的天然幕布用于呈现场景的活力;他还在场景中“放置”了一个戴着红色传统便帽的小小钓鱼人,为风景画增添了几分趣味。画家在塞纳河流动的河面上倒映出的天空和建筑物上下了更多的功夫,造就了他在这一领域最成功的杰作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湖:夜景》</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p><p class="ql-block">作于约1869年</p><p class="ql-block">编号:899.16.26</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这幅画采用了柯罗作品中十分常见的构图,即一半画面被树木形成的幕布所遮盖,另一半则朝向远方的月夜和星空。月光穿透了云层,暖色调的运用让清冷的月色也泛着温暖的光,勾勒出云朵的轮廓。繁星点点,月光映照在湖面上,带起层层涟漪。月下小舟,画家借此创造了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意世界。尽管以研习传统技法出身,意大利的求学经历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柯罗一直在探寻如何将自己在户外绘画过程中产生的视觉情绪呈现出来,这也十分接近浪漫主义画派的做法。</p><p class="ql-block">柯罗极少描绘夜景,他在这方面的灵感源泉主要是阿方斯·德·拉马丁(Alphonse Marie Louis de Lamartine,1790~1869年)的诗歌。拉马丁的名作《沉思集》出版于1820年,对同代人影响颇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阵风》</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65至1870年间</p><p class="ql-block">编号:899.16.23</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柯罗“天性忧郁,沉静,平易近人”,更习惯于描绘平静的风景。自1860年起,柯罗的兴趣转向了风这一主题,这很可能是因为他在荷兰旅行期间受到了荷兰画家的启发。风这一新主题后来大获成功。</p><p class="ql-block">柯罗巧妙地利用这片空旷而光秃的风景呈现出的荒芜之感,依照风向来引导整个构图的动态和画笔从右至左的走向,创造出极具动感的一幕场景,其中的主角便是被狂风吹得向一边倒去的树木,似乎随时可能压在被风裹挟着前进的妇女身上。柯罗并未刻意追求让画面陷入悲剧或黑暗之中,他更专注于天空的白色、灰色和浅蓝色,以及画面下半部分的栗色与比平时更暖一些的黄色。《阵风》进一步证明了柯罗在风景画艺术方面的才华,证明他不但有能力描绘出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大自然,而且能迅速达到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忆阿尔巴诺湖》</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65至1870年间</p><p class="ql-block">编号:887.3.51</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1826年11月,柯罗初次前往意大利;在此期间,以及1827年的夏天,柯罗一直在罗马附近的阿尔巴诺湖(Lake Albano)地区工作。他对甘多尔福堡(Castel Gandolfo,位于罗马东南,是教宗夏宫)近郊的主要记忆似乎也源自这段时光。在这幅画中,柯罗再次启用了他最青睐的取景方式:前景为花草,阴影下较暗的中景,远景则是十分明亮的天空。</p><p class="ql-block">有些树木高大而枝叶繁茂,有些树木则光秃残败,这样的画法为整幅画面营造了一种特别生动的视觉节奏。茂密的树荫下是一位牧人和他的山羊,背景深处的光线照耀着美丽的甘多尔福堡,这两者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平衡。围绕对甘多尔福堡和阿尔巴诺湖畔景色的回忆,柯罗创作了大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沼泽》</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p><p class="ql-block">作于约1870年</p><p class="ql-block">编号:893.16.14</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1870年,柯罗曾围绕法国北部的阿勒斯沼泽(Marsh of Arleux)和帕吕埃勒沼泽(Marsh of Paluel)进行创作。画作中一头奶牛站在沼泽里。一位农妇向它走去。远处伫立着一些房屋。</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柯罗日常接收订单后创作的作品。这类油画经常成为柯罗仰慕者临摹的对象,它们构图简单,描绘了静谧的田园生活,此类作品的细节处理也没有那么严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柳树边的船钓人》</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p><p class="ql-block">作于约1870至1873年</p><p class="ql-block">编号:907.19.67</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作品中,柯罗再次呈现了他曾经常描绘的对象—钓鱼人,并加入小船来突出这一主题;作品的构图方面也无甚创新。这幅作品属于大量流通的类型,因为画家在晚年不断接到画商的订单,甚至不得不将这些作品的准备工作交给与他共事的年轻画家来做。不过,他的笔触依旧有力,画面明澈,颜色鲜亮。画家对虚化的植物风景有着清晰的记忆,从而塑造出树叶的朦胧之感。对远景的处理笔触连贯,似由画家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天·柳树林》</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p><p class="ql-block">编号:922.7.1</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通过这幅作品,可以看到柯罗展现出了一种十分平衡的构图。他忠于传统,在户外作画,随后在画室内对作品进行重新润色,根据自己的喜好对风景进行修改,从而形成个人风格或者独特的氛围。</p><p class="ql-block">乍一看,这幅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无序,高矮不一的树木杂乱的堆砌在画布上。柯罗显然想要通过这种以树木为主的场景制造视觉冲击。画面中,遍布沼泽的地面上,不同树木、灌木和高草丛生,细细的水流纵横交错。柯罗对眼前的风景进行了修改,这是他的惯常手法,目的在于形成更为精巧的构图。观者的目光先被画面的左侧和中间吸引,沿斜线逐步向右,随后中断,因为最高的那棵树的树顶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画面下部的水平线被从中生出的垂直树木切断,前方的水面逐渐变窄,引导着观众的视线顺着溪水的亮处延伸向后方的房屋,在相对平和而静谧的氛围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趣的节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河畔风光》</p><p class="ql-block">斯坦尼斯拉斯·莱平</p><p class="ql-block">(Stanislas Lépine,1835~1892年)</p><p class="ql-block">编号:893.16.10</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莱平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致力于描画港口与河流,特别是塞纳河。他为水体所深深吸引,因为可以通过水面的变化和倒影来研究光线,还可以由此证明画家高超的技艺。左前侧一名男子拿着竹竿探向湖面,似乎在钓鱼。稍远处的树下,一个男人正半躺着休息。对岸的树木掩映着几栋房屋。如此宁静的画面令人浮想联翩。莱平呈现了一幅简单的风景,一片引人浮想联翩的宁静的自然景观,而人类活动似乎只是自然的点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饮水槽》</p><p class="ql-block">西奥多·卢梭</p><p class="ql-block">(Théodore Rousseau,1812~186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887.3.57</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英国风景画家里查德·帕克斯·波宁顿(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1828年)和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年)以及17世纪荷兰画家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1638~1709年)和雷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1628~1682年)的光线效果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都深深影响着卢梭,使他对户外观察到的风景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便于他随后在画室中重新组织构图。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尤其可以看出他十分青睐浓烈和对比鲜明的颜色和广阔的视野。</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描绘的是诺曼底的一处乡间田园风景,画中的两头奶牛悠闲地站在溪边,低头啜饮着清凉的溪水,阳光洒在它们缎子似的皮毛上,映出柔和的光泽。小溪平静如镜,清晰地映出奶牛和一旁静立的牧牛人。人与动物身后是一片广袤的草原,上面点缀着红棕色树桩的树丛。蓝灰色秋日天空下,一位骑手顺着小路渐渐走近。</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展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对古今大师风格的了解。作品也体现出了画家的特点:清新的色彩,浓重的色调,广阔的视野,大自然对人类的主导,微妙的光线效果,以及暗淡的前景和画面其余部分的明亮形成的鲜明对比。卢梭对科技的进步感到忧心忡忡,在泛神论思想影响下,他在植物和矿物的宇宙中构思出一片纯洁的自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塘》</p><p class="ql-block">西奥多·卢梭</p><p class="ql-block">(Théodore Rousseau,1812~1867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42至1843年间</p><p class="ql-block">编号:907.19.227</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卢梭熟练地掌握了光线变化,塑造出树影婆娑的效果,并围绕水体构图,这一元素出现在他所有的作品之中。1842至1843年间法国中部勒贝里(le Berry)地区的自然风光便是这幅油画的真正主题,画家用自由而浓重的笔触呈现出大自然的活力,用灰暗的色调勾勒出大自然的野性和神秘。从1851年起,画家通过这幅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评论界将他视为巴比松画派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前景中,一个姑娘坐在水塘边。低矮的植被和遍布石块的四周环境与远处构成总体画面的树木形成对比。灰蓝的天空又与浓黑的土地相映成趣,而晚霞的余晖为整个画面镀上了一层温暖的橙黄色,仿佛一切都沐浴在夕阳的怀抱中,温暖而宁静。画家十分钟爱全景画面,这幅油画画幅不大,却能呈现出一种实实在在的不朽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风景》</p><p class="ql-block">康斯坦·特鲁瓦永</p><p class="ql-block">(Constant Troyon,1810~1865年)</p><p class="ql-block">编号:893.16.50</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几个人在这条林间小路上散步,这便是巴比松画派画家所热衷的乡间生活场景。特鲁瓦永通过描绘人物或散步或坐着玩耍的动作,将人物更好地融入到林间小路这一空间当中。他们似乎刚刚进入林间,远处开阔而阳光充足,前景的阳光穿过林间的缝隙,在小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这幅画体现出画家极佳的光影平衡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牛群归来》</p><p class="ql-block">康斯坦·特鲁瓦永</p><p class="ql-block">(Constant Troyon,1810~1865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56年</p><p class="ql-block">编号:907.19.234</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展现出特鲁瓦永作为巴比松画派代表性动物画家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1847年,他先后旅居荷兰和比利时,随后,他的风景画开始采用一种细腻且现实主义的笔法,主攻明亮风景中的家畜。</p><p class="ql-block">令画家着迷的,是自然,是土地,是光线。他的作品经常展现湿润的土地、秋日的树林以及和煦的阳光,特别是奶牛—河滩附近的奶牛,草原上的奶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往树林的道路》</p><p class="ql-block">路易-尼古拉·卡巴</p><p class="ql-block">(Nicolas-Louis Cabat,1812~1893年)</p><p class="ql-block">作出约1835年</p><p class="ql-block">编号:907.19.48</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路易-尼古拉·卡巴以其现实主义风景画尤其是他对枫丹白露森林的描绘而著称。他选择的都是较为宽阔的场景,追求构图的简洁,使用精准的块状笔触,这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做法。卡巴的作品首先追求的是简洁,有时,他也能做到极富魅力的现实主义效果。他相对于细节,专注于整体印象;他强调场景的偏僻和静谧,就比如这幅作品,可以看出他深受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的影响。精准的块状笔触,下笔的坚定,都显示着当时画家果敢的自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橡树》</p><p class="ql-block">雅克-雷蒙·布拉斯卡萨</p><p class="ql-block">(Jacques-Raymond Brascassat,1804~186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936.15.37</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布拉斯卡萨以其动物画著称,但他早期也经常用羽毛笔或者铅笔来速写风景,对不同树种的细致观察让他在更大的构图上更为得心应手地描绘树木,将它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他观察过各种各样的树木和植物:千金榆、黄杨树、苔藓、山毛榉、桦树以及他经常描绘的橡树。他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再汇集在本子里,并写明这些备注和研究在他于画室润色作品时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关于植物的笔记并不足以用来作画;还需要进行特别的研究,才能利用笔记为植物在作品里找到合适的位置,树木也一样:我会标明土壤、气候以及树木来自山地还是平原。”</p><p class="ql-block">在油画《橡树》中,布拉斯卡萨用大幅深浅不一的绿色描绘田间植被,所画面中间的两棵橡树,其中一棵枝干干枯,树皮裸露映出斑驳的光影,似乎正在走向衰亡,只有几根树枝还在绿油油的田间伸展着。另一棵则枝繁叶茂,绿叶在阳光下闪耀着勃勃生机,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两棵树形成鲜明对比,或许是画家在演绎着生命轮回的永恒主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饮水的绵羊》</p><p class="ql-block">查尔斯-埃米尔・雅克</p><p class="ql-block">(Charles-Emile Jacque,1813~1894年)</p><p class="ql-block">作于约1850至1855年间</p><p class="ql-block">编号:907.19.139</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查尔斯-埃米尔・雅克的大部分技巧属于无师自通。结识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年)后,他便开始投身于油画创作。逃离了巴黎的霍乱之后,他移居到位于巴比松的枫丹白露林区。他多次描绘牧羊女在水塘边牧羊这一主题。</p><p class="ql-block">这幅木板小画其实只能算是习作,但其质量堪比很多完成度更高的作品。画家对灰色和中间色调的运用明显有西奥多·卢梭的影子。丰富的笔触跃然纸上,将太阳反射的光线和树影映照在绵羊的身上。一小群绵羊慢悠悠地走至溪边,有的低头凑近水面,有的四处张望,耳朵轻动,眼神温顺,毛发蓬松,憨态可掬。背景着墨更多一些,天空看上去阴晴不定,引发了关于暴雨将至的猜想。宁静的远方是大片云朵几乎挤压向坚实而饱满的土地,乌云翻卷的天空中光影交错,这位动物画家可以说是一位十分合格的风景画家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瓦兹河畔》</p><p class="ql-block">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p><p class="ql-block">(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1817~1878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62年</p><p class="ql-block">编号:887.3.52</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多比尼出身于艺术世家,经常在瓦兹河(Oise River)畔进行创作。画作中,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几位妇女正在河边洗着衣服,几只鸭子向她们游去。画面右边,几条小船停在河边。画家的笔触十分轻巧,水面清透,船轻盈地几近悬空般漂浮在水面上,为水面塑造了一种透明的效果。画面中的碧绿色为整幅画较为暗沉的色调提供了一些清新之感。</p><p class="ql-block">多比尼致力于开发自己作为色彩画家的天赋,这正是印象派画家的前身。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在面对他所描绘的自然时,也在刻意抹去自身的存在,单纯客观的描绘着风景。法国著名作家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1840~1902年)在1876年称多比尼是“真实描绘塞纳河畔与瓦兹河畔的杰出画家”,大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3年)则表示,“他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挚爱,在创作时秉持着十分朴实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暴雨将至时的景色》</p><p class="ql-block">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p><p class="ql-block">(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1817~1878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65年</p><p class="ql-block">编号:907.19.79</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多比尼曾被寄养在瓦兹河谷的一个村子里,从小便对自然产生了热爱。多比尼于1857年定居于瓦兹河畔奥维尔,将平底船“小盒子号”布置成画室,这样一来,他便可以在水上作画。他的作品和技法使他被今人视为印象派的先驱,这幅河畔风景便是一例。用短促、松散、看似随意的块状笔触捕捉暴雨将至前光线和色彩瞬间变化及大地在光线照射下的光影变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渡船》</p><p class="ql-block">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p><p class="ql-block">(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1817~1878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66年</p><p class="ql-block">编号:899.16.21</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这幅河景图很可能绘于贝宗(Bezons),是多比尼所擅长的典型的河边景色。渡船是一种用于跨越河流、湖泊、河湾或者海峡的交通工具,也是17世纪荷兰绘画中常见的主题。在这幅作品中,两位农妇在一条渡船周围活动,船只几乎贯穿整个画面,狭长而平稳,船上有两头水牛在平静地等候着,一只向湖面探着头。这幅习作的扁长方形形制进一步加强了画家笔下的自然散发出的宁静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收割者》</p><p class="ql-block">儒勒-雅克・韦拉萨特</p><p class="ql-block">(Jules-Jacques Veyrassat,1828~1893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59年前</p><p class="ql-block">编号:887.3.77</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韦拉萨特专画枫丹白露森林,以对农村生活的观察作为创作基础。收获是他喜爱的主题之一,他在1857年沙龙上就展出了两幅以此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均绘于布列塔尼地区或者朗德省,对土地和稻草的颗粒感描绘都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征,庄稼汉围在刚收割尚未整理的稻草旁休息、干草车上高耸堆积的草垛显得马儿都矮小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洗衣人的景色》</p><p class="ql-block">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p><p class="ql-block">(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1817~1878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87年前</p><p class="ql-block">编号:887.3.85</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在巴黎北部瓦兹河畔,多比尼钟情于描绘他在画室小船上看到的风景。画中的人物,比如此处的洗衣人,虽然画家生动的描绘了洗衣的各种动作,这也只是为了凸显河岸的风景。画家以扁长方形形制呈现乡下风景,进一步加强了画家笔下的自然—在村庄与树林、溪水之间—散发出的宁静之感。</p><p class="ql-block">在多比尼眼中,比起景色来,人物微不足道。这一次的景色位于一座村庄的边缘,就在自然与人迹的交汇处。右侧的河岸上生长着一片树丛。地平线也被树林切断,一棵杨树耸立出来将画面切割成3:2的比例,让作品免于单调无味。画中洗衣的妇女只是烘托宁静氛围、突出四周环境的一种手段。因此,洗衣人也只是各司其职而已。她们被放置于前景中,将观者引入她们身后的大自然,去欣赏背景中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林中小塘》</p><p class="ql-block">纳西斯-迪亚兹·德拉潘纳</p><p class="ql-block">(Narcisse-Virgile Diaz de la Peña,1807~1876年)</p><p class="ql-block">编号:887.3.88</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德拉潘纳曾是科班出身的瓷器画师,在绘画领域,他依靠一些雅宴体作品(描绘法国上层社会户外消遣活动的绘画)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卢梭才真正为他指明了风景画这条路。</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习作中,迪亚兹·德拉潘纳呈现了他最喜欢的主题,那就是位于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森林。画面整体繁复而稍显杂乱,用紧凑的笔触展现繁茂的树林,绿色和橙黄色相间的树叶倒映在一片水塘之上。优美的光线穿过树丛,照亮了画面中央,与树林其余部分的神秘和压抑之感形成鲜明对比。画家经常游走于这片令他痴迷不已的树林,他在其中散步,赞叹景色之美,驻足欣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荒郊水塘》</p><p class="ql-block">纳西斯-迪亚兹·德拉潘纳</p><p class="ql-block">(Narcisse-Virgile Diaz de la Peña,1807~1876年)</p><p class="ql-block">编号:887.3.35</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德拉潘纳在此描绘的是枫丹白露近郊的一处风景。在这幅作品中,他展现了善于利用光线变化的绝技。前景中,水塘四周延伸出一片生长着树木的原野,几块岩石露出地面。一片高大雄伟的树木遮蔽着水塘的岸边,也就此引出了背景中的树林。画面左侧色调较浅,一位妇女正弯着腰为家畜捡拾草料。她的红色披肩令人联想到卡米耶·柯罗的风景画中经常出现的小小的红色点缀。画中的这位农妇经常出现于迪亚兹·德拉潘纳的画中。乌云密布的阴沉天空下,远处尚晴的天空亮光倒映在池塘中,照亮了油画的底部。天空占去了整幅油画三分之二的画面,迪亚兹·德拉潘纳得以借此充分展示他通过不同的笔触方向利用色彩变化和搭配呈现光线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变化的绝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雷雨天》</p><p class="ql-block">纳西斯-迪亚兹·德拉潘纳</p><p class="ql-block">(Narcisse-Virgile Diaz de la Peña,1807~1876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67年</p><p class="ql-block">编号:899.16.19</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作品展现出迪亚兹·德拉潘纳的工作方式,即直接到自然中去研究和面对自然的种种元素和力量。</p><p class="ql-block">森林边缘,乌云翻滚的天空下太阳的余光照亮着几棵树,金色的树冠使得它们十分显眼。前景中是几块岩石和一条沙子铺就的小路,路的尽头有一个幽灵般的身影。画家十分喜欢在画室外作画,感受自然的力量。在这幅秋日色调的风景画中,太阳躲在凶险的乌云后面。他使用黑色来呈现燃烧般的荒野景色,将之变成一场色彩与底色的演出,一张调色板。画中的光线十分抓人眼球,使被落日照亮的树冠与前景浓厚的阴影和一水青黑色的天空形成一种对比。小路开端处的亮点后面是几乎一整片昏暗,只能勉强看出背柴人的模糊身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林中空地》</p><p class="ql-block">纳西斯-迪亚兹·德拉潘纳</p><p class="ql-block">(Narcisse-Virgile Diaz de la Peña,1807~1876年)</p><p class="ql-block">作于约1870年</p><p class="ql-block">编号:907.19.91</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这幅巴比松风景画展现了德拉潘纳的专属手法,证明了他用画刀制造厚涂效果的技艺,以及利用油彩和清漆进行涂描的方法。我们还可以从画中看出他对银色和金色的独特用法,他经常使用这两种颜色来制造戏剧性的光线效果,在整体昏暗的画面中,令值得突出的元素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德拉潘纳利用这种技法以及相对简单的构图,来绘制风雨来临前的林中空地。杂草掩映着池塘水面,肥沃的土地上间或露出长满苔藓的岩石和灌木,一束阳光打穿了堆积的乌云,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枫丹白露森林》</p><p class="ql-block">纳西斯-迪亚兹·德拉潘纳</p><p class="ql-block">(Narcisse-Virgile Diaz de la Peña,1807~1876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74年</p><p class="ql-block">编号:899.16.18</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与西奥多·卢梭和于勒·杜普雷结下友谊后,德拉潘纳的目光投向了巴比松。他关注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光线变化,利用一种稠度很高又十分明亮的材料,足以呈现颜色强烈对比,让他的作品脱去大全景图那种剧场般的秀丽气息,为风景画赋予了一种独特的个性。</p><p class="ql-block">迪亚兹·德拉潘纳自1830年起开始风雨无阻地在巴比松近郊露天创作风景画,画中的笔触彼此并列,相互重叠,交织在一起。光线如同初现端倪的火苗一样在青枝绿叶之间穿行,投下厚重的火红色阴影,整幅画都闪耀着光辉。这片林中空地的中央站着一位捡拾木柴的老妇,她站在暗处,而手拿着的红巾因恰在光影交接处下显得较为鲜艳,是呈现光线射入林下之效果的最理想工具。前景中用于描绘杂草和岩石的金褐色和绿色与一团团的树叶,这种简单的色彩变化正是源自于通过观察自然对色彩进行的研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洋风景》</p><p class="ql-block">于勒·杜普雷</p><p class="ql-block">(Jules Dupré,1811~1889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70至1882年</p><p class="ql-block">编号:922.15.3</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于勒·杜普雷出生于南特,在巴黎求学,随后在法国四处旅行,寻觅乡间风景,又前往英国追寻约翰·康斯太勃尔的足迹,这位英国画家正是他的主要灵感来源。于勒·杜普雷于1865年在索姆湾的滨海卡约购置了一栋房子。尽管以描绘林间风景为主,他也曾创作过一系列海洋风景画。这些作品深受现实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的影响,创作于海边,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有时也在场。翻腾的云海,层层卷起的浪花,杜普雷尝试呈现自然的活力,将大自然视为一个生命体,尝试呈现它的内心世界。在他看来,褪去历史元素及神话色彩后的自然本身就十分值得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晨曦》</p><p class="ql-block">亨利-约瑟夫·阿皮尼</p><p class="ql-block">(Henri-Joseph Harpignies,1819~1916年)</p><p class="ql-block">作于1890年</p><p class="ql-block">编号:907.19.133</p><p class="ql-block">藏品详情</p><p class="ql-block">亨利-约瑟夫·阿皮尼以一种理想的观察自然的视角富有诗意地描绘了日出的景象。画面构图稳定,整个作品笼罩着宁静的氛围。</p><p class="ql-block">阿皮尼深谙如何抓住自然和光线的本真之道,就比如在这幅题为《晨曦》的油画中,同他的朋友柯罗一样,他采用了一种理想的观察自然的视角。观者走向湖面,在树木间的空隙处恰好看到太阳从远处的山上探出头来。随着太阳升起,天空变成透亮的金色,点缀着几朵白云,照亮了平静的湖面。远处是两座小山,山顶被晨曦初现的色调染成了淡粉色,前景中的路从覆盖着野草的岩石之间穿过。两棵枝叶繁茂的橡树,以及几棵发着银光的瘦高的桦树,有力而优雅地撑起了构图。这幅油画正应了同时代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郎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年)的话,他称阿皮尼是描绘树木和宁静乡村风景方面的“米开朗基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柯罗先生教会我,森林中的光不是颜色,而是时间的流动——</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睡莲池边追逐的,正是枫丹白露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莫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柯罗在自己画作上的签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枫丹白露森林是法国最古老的森林……</p><p class="ql-block">是从查理曼大帝到拿破仑的祖国英雄时代留下的唯一活着的纪念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远离飞鸟、牛羊、村姑,</p><p class="ql-block">我跪在欧石南丛中畅饮,</p><p class="ql-block">四周是温柔的榛树林,</p><p class="ql-block">飘着午后潮湿的青雾。</p><p class="ql-block">这年轻的瓦茲河如何让我解渴,</p><p class="ql-block">无声的榆树,无花的青草,沉闷的天。</p><p class="ql-block">我能从这葫芦里汲取什么?</p><p class="ql-block">几滴发汗的金汁,淡而无味。</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成了一面小客栈的破旗。</p><p class="ql-block">随后,一阵风暴扫荡天空,直到傍晚。</p><p class="ql-block">暮色笼罩的天地、湖水、钓竿,</p><p class="ql-block">幽蓝夜色中的廊柱、车站。</p><p class="ql-block">林间流水没入纯净的沙滩。</p><p class="ql-block">从天而降的风,将冰层投入池塘……</p><p class="ql-block">可正如垂钓黄金或贝壳的渔夫,</p><p class="ql-block">我可以无忧无虑地畅饮!</p><p class="ql-block"> —— 阿尔蒂尔•兰波</p> <p class="ql-block">有一夜,还记得吗?</p><p class="ql-block">我俩悄悄地荡桨,波之上,晴空之下,</p><p class="ql-block">听不到别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只远远地能听到荡舟人举棹悠扬,拍着你的微波,和谐相应。</p><p class="ql-block">忽然有一种妙音,人间世从未曾有,引起了回声反射,惊破湖岸的沉酣;</p><p class="ql-block">湖水凝神静听着,我那心爱的歌喉</p><p class="ql-block">进发出这样的一番咏叹:</p><p class="ql-block">“光阴呵,停止飞行!</p><p class="ql-block">你呵,作美的良宵,</p><p class="ql-block">也停住,莫象水一般直淌!</p><p class="ql-block">这瞬息的妙味呵,让我们仔细领略,</p><p class="ql-block">领略这一生最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拉马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世纪30年代,风景画家都喜欢在巴比松聚会。</p><p class="ql-block">巴比松村庄位于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边。</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些画家并不能称为“画派”。因为他们风格各异,技法不同。</p><p class="ql-block">更恰当地说,巴比松是一个聚集地。</p><p class="ql-block">在那里,画家们穿过池塘和灌木丛,散步,支起画架,描绘尽可能贴近现实的乡村景色。</p><p class="ql-block">这些画家以西奥多•卢梭(Theodore Rousseau, 1812~1867年)为核心,对19世纪风景绘画产生了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许多艺术家之后也游历法国各地,将在巴比松领悟到的理念和技术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p><p class="ql-block">在他们的笔触下,大自然不再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仙女或奇幻生物的栖息之所,而是劳作男女和牲畜的生活所在。</p> <p class="ql-block">太阳光将树叶子照得透明,</p><p class="ql-block">却只一圈儿一点儿地酒到地上。</p><p class="ql-block">路两旁的树有时候太茂盛了,</p><p class="ql-block">枝叶交错成一座拱门,</p><p class="ql-block">低低的,远看去好像拱门那面另有一界。</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没有枫丹白露的孤独,</p><p class="ql-block">就没有塞尚的圣维克多山。</p><p class="ql-block"> ——罗丹</p> <p class="ql-block">附记:</p><p class="ql-block">一,考虑展厅里灯光色调(色温)、灯光及拍摄角度、展厅主色调等因素影响,我分别用相机(机身:SONY a ZV-10,镜头:20mm 1:2 DG DN 口径62mm)和手机(iPhone 16 pro)拍摄了以上照片。</p><p class="ql-block">具体拍摄参数,在照片下方可见。</p><p class="ql-block">带画框的,基本用相机拍摄,仅显示绘画的,基本用手机拍摄。考虑到相机与手机色偏差距较大,对部分照片色差做了微调。</p><p class="ql-block">即便做了微调,但相机和手机拍摄同一张绘画作品,原始色差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好在基本还算符合本人的审美观。</p><p class="ql-block">二,作品介绍,借用了展方在网络上公开的作品文字介绍并略做了修改(如果有关方认为不妥,可在本文留言,本人可以考虑撤下介绍文字);</p><p class="ql-block">三,除了庆幸举办方给美术爱好者创造了如此好的机会,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巴比松画派真迹之外,还特别为能在现场允许拍摄画作照片,而开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兰斯美术博物馆馆藏的柯罗和巴比松自然风景画展,</span>是一场法国风景油画艺术大餐,是一餐精神饕餮盛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到五十幅巴比松自然写实油画作品,</span>足足让我在湖北省博物馆北楼二楼的展厅里,踱步流连了整整一个白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