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沆,字季贞,号遁叟 ,1874年生于贵州遵义老城东门。在晚清至新中国成立的剧烈时代变革中,他以科举入仕为起点,历经宦海沉浮、学术钻研与文化守护,用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勾勒出一幅近代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生动图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科举入仕,崭露头角</b></p><p class="ql-block">周沆自幼浸淫于传统经史典籍,凭借过人天资与勤奋,1893年考中举人,1895年高中进士,获任户部陕西司主事,正式踏入仕途。然而,1896年父亲离世,他依制回乡守丧,直至1900年重返官场。随后,他在云南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地方治理生涯,先后任乡试同考官、浪穹(今洱源)、蒙自、文山等县知县 。在任期间,他深入民间体察疾苦,兴水利以助农耕,创义学以启民智。如在浪穹县,他亲勘河道、主持疏浚,根治频发水患,保障农田灌溉,使百姓安居乐业,尽显洁己爱民之德、兴利除弊之能。这些早年的经历与感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诸多见闻与思索被收录于晚年精心整理的诗稿本《印山草堂劫余吟草》中,以细腻笔触描绘民生百态与自然风光,寄寓对地方治理的深刻感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边陲勘界,捍卫主权</b></p><p class="ql-block">1906 - 1907年,周沆迎来了人生中意义非凡的时刻。时值中英中缅边界勘界争议不断,他临危受命,率队前往中缅边界野人山一带勘察。此地丛林密布、瘴气弥漫,毒蛇猛兽横行,且测绘工具简陋落后,但周沆毫不退缩。他带领团队翻山越岭,徒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历时数月,终于完成勘察绘图任务。在对资料的细致分析中,他敏锐发现中英会勘时英方将高黎贡山错定为高良工山的重大差错。这一发现成为关键突破口,直接促成重勘工作。最终,中国成功收回国土1000余平方公里,有力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周沆也因功被加三品衔,擢升为澄江府知府,其卓越的工作能力与强烈的爱国情怀得到充分彰显。此次勘界的艰险历程与专业洞察,为他后续撰写《云南片马考察记》积累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边界地理风貌、勘界过程,更以严谨论证阐明主权依据,成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历史文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投身革命,主政一方</b></p><p class="ql-block">1910年,周沆获任云南知府,同时兼任讲武堂校长。在讲武堂,他大胆革新教学内容,引入西方先进军事理论与战术,注重培养学员的实战能力和爱国精神。在他的悉心培育下,讲武堂涌现出一批优秀军事人才,为后来的护国运动等革命斗争储备了骨干力量。凭借在军政两界的突出表现,他被授予二品官衔,成为地方颇具影响力的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云南辛亥“重九起义”爆发,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在云南建立,蔡锷出任都督,周沆被委以外交司司长重任。面对新生政权复杂的外交局势,他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为稳定地方局势、维护对外交往秩序殚精竭虑。次年,他与戴戡随滇军入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时,贵州局势动荡,百废待兴。周沆作为政务长主理行政事务,相当于今日的省长角色。他发挥卓越的行政管理才能,以稳定社会秩序、恢复民生为首要目标。一方面,整饬吏治、选拔贤能,重塑高效行政体系;另一方面,鼓励商业贸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在他的努力下,各项新政得以有序推行,为贵州革命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在此期间曾遭污蔑,但历史最终证明了他在地方治理方面的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辗转多地,矢志报国</b></p><p class="ql-block">1912 - 1915年期间,周沆先后担任黔东观察使、云南都督府高等顾问等职。1915年,蔡锷秘密回滇发动护国反袁战争,关键时刻,周沆不顾个人安危,巧妙掩护蔡锷,助其成功摆脱监视,为护国运动的胜利奠定基础 ,此举尽显其忠肝义胆与政治智慧。多年后,他在《壬辰季贞六十九岁生日自述》中深情回顾这段惊险岁月,以质朴文字还原当时复杂局势与内心抉择,字里行间流露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无畏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护国运动结束后至20世纪20年代,周沆辗转多地任职,先后担任蒙自道尹、海南琼崖道尹、陕西汉中道尹、浙江都督府秘书长、北洋政府国务院名誉顾等职务。同时,他还在北平师范大学任教,以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阅历,将历史兴衰、时政要闻融入课堂,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为学术传承注入鲜活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931年之前,他出任莫德惠任中东铁路督办时期的理事。中东铁路作为东北重要的交通命脉,不仅是经济枢纽,更是中、苏、日等多方势力角逐的焦点。任职期间,周沆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与外交智慧,在铁路运营管理权、经济利益分配、沿线主权归属等谈判中据理力争。面对列强的强权施压,他以灵活策略平衡各方利益,既减少外部势力对铁路主权的侵蚀,又推动沿线资源开发与商业贸易,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在这一时段,他还曾担任北洋政府临时参政院参政、贵州周西成的顾问(贵州驻京代表),凭借丰富的从政经验,为地方事务出谋划策,积极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促进贵州在动荡时局中的稳定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临危受命,守护文脉</b></p><p class="ql-block">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陷入日军铁蹄威胁之下。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受令邀请北平九门代表与日军谈判,要求日军在二十九军撤退前保障部队撤离,并保护北平古建筑与文物。周沆临危受命,毅然投身这场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的谈判。谈判桌上,面对日军代表的傲慢刁难,他以凛然立场、铿锵言辞,从历史溯源、文化传承、民族大义等维度据理力争,严正申明北平古建筑与文物乃中华民族文明根脉,不容外敌染指分毫。同时,在北平市长张自忠将军的领导下,他联合北平各界人士,紧急组织文物保护力量,制定周密应急方案。在他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日军最终同意中方要求,使得北平多数古建筑与文物得以保存,为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立下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笔耕不辍,著述传史</b></p><p class="ql-block">除了丰富的政治生涯,周沆在学术领域同样成就斐然。其著述颇丰,横跨文史地诸领域:《汨罗吊灵均》《读帘碑释峋嵝》等诗文,以凝练笔触寄寓家国情怀;《光绪浪穹县志》详实记录地方风物,为史学研究留存珍贵信史;《中华民国省区县名歌括》则以朗朗上口的诗歌体,将地理知识融入民间传唱 ,别具匠心。而晚年整理的《印山草堂劫余吟草》,更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的心血结晶。这部诗稿本收录了不同时期的诗作,从早年的宦游见闻,到晚年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诗为史,映照出时代风云变幻。《云南片马考察记》以边疆问题为核心,持续关注与研究,为后世处理边界事务提供详实依据;《壬辰季贞六十九岁生日自述》则是他对自身经历回顾反思的珍贵记录,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东北期间编撰的《满洲水道源流考略》和《满洲编年纪要》 ,始于伪满洲国成立之前。当时,他深入考察东北地理与历史,积累大量一手资料。1937年,伪满洲国秘书长胡嗣瑗对相关手稿进行改写,将“满洲”与“国”字相连,出现《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这一名称,这并非周沆原本的表述。周沆的东北研究成果,为后人认识当时东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虽年事已高,但周沆依旧以拳拳赤子心牵挂着国家安危。1955年,缅甸侵扰我国边境,他不顾体弱多病,凭借早年中缅边界勘察经验,上书周恩来总理,附呈《云南片马考察记》,详细陈述中缅边界北段片马、野人山等实地考察资料,为后来中国政府与缅甸政府谈判,缔结《中缅边界条约》,收回被侵占地区提供了有力支持,再次彰显其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对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捍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周沆病逝家中,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人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无论是在政治舞台上的纵横捭阖,还是在学术领域的潜心钻研,亦或是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都展现出一位杰出人物的责任与担当,其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于历史长河,为后人敬仰与传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