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人工长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途经今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br>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br> (下图源于网络)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江苏段是大运河的核心地段。其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区核心面积约占全国的1/2、遗产河段长度约占全国的1/3、遗产点数量约占全国的40%。大运河流经江苏省徐州、宿迁、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众多名城名镇名村依河而生。一条运河,尽显江苏文化之美。</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苏州盘门景区大运河)</p> <h1><b>(一)徐州</b></h1><h3> 徐州是大运河流经的重要枢纽转运城市,受大运河和黄河交汇影响,徐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质地貌和生态景观。徐州市拥有约181公里河道,约占大运河全长的十分之一,是大运河流经6省市之中长度最长的地级市。现今的大运河徐州段北起微山湖南段蔺家坝,南部流经新沂窑湾与骆马湖相接。徐州地段主要包括窑湾古镇、云龙湖小南湖、户部山建筑群等大运河相关景观及汉文化景区、蟠桃山景区等景观。</h3><h3> (图片为徐州淮海战役纪念碑广场)</h3> <b>(1)窑湾古镇</b><div> 窑湾古镇位于徐州新沂市西南边缘,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三面环水,为南北水运枢纽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古镇主要景点有吴家大院、窑湾民俗博物馆、大清窑湾邮局、江西会馆、山西会馆、天主教堂等景点。窑湾古镇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说,有“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水域胜江南”之美誉及“小上海”之称。</div> 窑湾古镇是大运河全部65个遗产点之一(航拍图片由老友汪哥提供),图中上部水面(东面)为骆马湖、下部河流(西面)为大运河。 古镇北城门 滨河大道 沿街的铺面 陕味馆 <b>山西会馆</b>,位于窑湾西大街,是窑湾古镇的核心景点。原为唐代关帝庙,现存千年古槐、关帝庙等历史遗存。 三晋风情 运河游船码头 <b>天主教堂</b>, 始建于1909年,塔楼上悬挂有大铜钟,钟绳直径粗约5公分,铜钟每被敲响时方圆十余里皆可听闻。 <b>(2)户部山古建筑群</b><div> “ 五省通衢”的徐州,拥有约181公里运河河道,文化遗产丰富,户部山古建筑群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b><br></b> 户部山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建筑群古建筑因山就势,建筑形式以传统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div> 建筑群首屈一指的余家大院,既是古建筑群的代表,又是徐州民俗博物馆所在地。 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画栋,琢刻精细,风格独特。 给大院增色 积善堂 听雨轩 梅卉园 戏台 戏园 <b>(3)云龙湖风景区小南湖</b><br> 徐州云龙湖风景区与大运河相连,小南湖位于云龙湖南岸,其水源全部来自云龙湖,两者之水从桥下相通,但两湖之间又被一条道路和绿化带隔开,所以又可单称小南湖。<br> (图片由网上下载) 小龙湖上有六座桥,“大运河江苏行“中我们见到了其中的三座。<br> <b> 苏公桥</b>,苏公岛与小南湖南岸的连接处是一板桥和拱桥造型的石桥,为了纪念苏轼在徐州抗洪治水、造福百姓而建,故命名为苏公桥。 <b>龙华桥</b>,是南湖水街与珠山连接的桥。这是一座汉白玉栏杆的十七孔连拱桥,和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一样多。据说有摄影爱好者发现了此处亦有金光穿孔奇迹。 <b>云汇桥</b>,出发前做功课之所以要到小南湖就是因为照片中的此桥太美了。然而由于天气和拍摄角度的原因所摄照片和期盼中的画面相差太远。 网上见到的航拍云汇桥,真的太美了。 小南湖畔徐州音乐厅,造型独特。 在小南湖合影留念 <b> (4)蟠桃山景区</b><div> 蟠桃山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主体为宝莲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是中国第一座有印度风格的寺庙,千余年来历经沧桑,几度兴废,于解放前夕荒废。重建的宝莲寺内"八殿、两阁、一院",建筑特色尽显盛唐风格的恢弘大气。</div> <b>萨提圣莲广场</b>,金色宝莲位于萨提叶之中,整体造型取材于佛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萨提”。 <b> 天龙八部广场</b>,主体为八位天神守护着中央的佛塔。 <b> 大雄宝殿</b>,也称七佛殿,是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七佛 <b> 通天阁</b>,高59.88米,是国内最高的佛阁。 通天阁内供奉着弥勒菩萨真身像——天冠弥勒,高39.88米,是国内最高的室内锻铜佛像。 <b>(5)汉文化景区</b><br> 汉文化景区(4A景区)由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水下兵马俑博物馆等两汉文化精髓景点组成,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 <b> 狮子山楚王陵</b>,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座西汉楚王陵。 这是一座完全开凿于山体岩石之中的洞穴式“岩洞墓”。 该墓分为上下两个墓体,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墓中之墓”的汉代王陵。该考古发掘先后获得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等殊荣。 <b>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b>,位于狮子山西麓,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在原址发现并建造的一座展示汉代兵马俑坑军阵的遗址博物馆。 <b> 一号坑</b>,坑内兵马俑群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步兵军阵,后段前部为车马、军吏和步兵佣构成的指挥机构,后部为车马军阵。 <b> 水下兵马俑展厅</b>,为原址发掘保护展示的两条骑兵俑坑遗址,因俑坑发掘后埋藏与水下而得名。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独立建制的骑兵军阵。 展厅内陈设的骑兵军阵 <h1><b>(二)宿迁</b><br></h1><h3> 宿迁,江苏省辖地级市,是徐州都市圈、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 。<br> 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素有“华夏文明之脉、江苏文明之根、楚汉文化之魂”之称 。宿迁坐拥骆马湖、洪泽湖两大淡水湖,大运河、古黄河、淮沭新河等众多河流穿境而过。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h3> <b>(1)龙王庙行宫</b>,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位于宿迁市皂河镇,龙王庙行宫占地面积36亩,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并建亭立碑,故又有“乾隆行宫”之称。是中国大运河65个遗产点之一,<div> 由于网上宣传资料含糊不清,我们江苏大运河之行误认为龙王庙行宫与“皂河龙运城”两者就是一体,其实龙王庙行宫根本不在皂河龙运城景区内,使得我们痛失游览龙王庙行宫的良机,此图片源于网络。</div> <b>(2)皂河龙运城</b><div> 皂河龙运城坐落于宿迁市皂河镇的京杭大运河、骆马湖、古黄河和古皂河四水交汇之地,是借助于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龙王庙行宫”而新打造的旅游新景点。</div> 一行五人进入景区后合影留念(图片为同行的老友航拍)。 <b>水利千秋(治水文化主题)</b>,围绕着运河的治水历史,突出宿迁在运河变迁中的分量,一起领略璀璨的治水文化。 水利千秋馆前合影留念 <b>航运史话(航运文化主题)</b> <b>龙运宫(中国精神主题)</b> 皂河娘娘庙 河神赐福 御码头 <b>(3)骆马湖</b><br> 骆马湖位于江苏省北部,跨宿迁和徐州二市,为构造型湖泊 ,黄河夺淮后,成为沂河和中运河季节性滞洪区。该湖集水区域涵盖沂水与泗水两大水系。1958年修建嶂山闸和环湖大堤,成为滞洪水库。 我们去时恰逢第七届骆马湖沙雕艺术展开展。第七届骆马湖沙雕艺术展以“梦幻西游”为主题,分为“哪吒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大话西游”三个展区。沙雕师们用上千立方米的白沙创作31组沙雕作品让游客大饱眼福。 <b> 哪吒魔童闹海</b> 哪吒 黑神话悟空 美猴王 <b>(4)项王故里</b><br>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特例,他以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一直被后人所怀念、所称颂、所敬仰,他就是被誉为“盖世英雄”,更被尊为“英雄盖世”的项羽。 <b> 项王故里</b>,又称为“梧桐巷”。坐落在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梧桐巷、古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之间的徐淮路东侧,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西楚文化建筑群。 作为项羽出生地的项王故里,用最逼真震撼的经典战例实景,最精彩荟萃的名家楹联诗碑,构筑成了“一人、一家、一社会”的西楚古城。 这座古城,再现了西楚霸王充满传奇色彩英雄人生。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和天气原因,使得我们未能进城去细细品味项王故里那更多精彩的情景。 <h3></h3><h1><b>(三)淮安</b></h1><h3> 淮安市,简称“淮”,古称“淮阴”,江苏省辖地级市。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拥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br> 淮安有2200多年建城史 ,曾是漕运枢杻,盐运要冲,“南船北马交汇之地”,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淮安市人杰地灵,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 。 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巾帼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br> 在淮安我们游览了总督漕运遗址、淮安老街、淮安船闸、周恩来故里景区等处。</h3> <b>(1)总督漕运公署遗址</b><br>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江苏25项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的官署建筑群。该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严谨,可惜整个地面建筑在抗战中遭到毁坏。 如今大门两旁还有碑亭两座、一对石狮。据载石狮是元朝波斯国进贡之物,共有两对,经漕运运至北京途经淮安之时被偷扣一对,尊于漕运总督署门前,另一对则安于天安门前。 广场两侧各建有一座方亭,亭内立有石碑,碑上分别刻着“旌善”和“申明”。 2002年8月,淮安市淮安区在旧城改造中挖掘发现了明清时期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在明清遗迹下3米处还发现有宋元代文化层。遗址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兴建了漕运总督署遗址公园。2006年5月作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存,与大运河一起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漕运博物馆内展品(图片网上下载) <b>(2)老街龙窝巷</b><br> 龙窝巷,淮安著名历史街区,巷中的龙窝楼始建于大唐,为淮城四大制高点之一,因宋太祖曾在此下榻而闻名遐迩,龙窝楼现为茅台酒艺术博物馆驻地。 高15.9米重檐庑殿盝顶式的龙窝楼在狭小的龙窝巷中格外突兀。 楼前的石狮尽显历史的沧桑 <b>(3)淮安船闸</b><div> 淮安船闸位于淮安南郊京杭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下游,是京杭运河苏北段由南向北第三个梯级,和上游的淮阴船闸相距25公里,和下游的邵伯船闸相距113公里。</div> 大运河淮安段风光 淮安引江闸 淮安水利枢纽图(网上下载) <b>(4)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b><br> 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位于淮安市淮安区,2015年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河下古镇等。 一行五人在周总理塑像前合影留念,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b>周恩来纪念馆</b>,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桃花垠。馆区由纪念岛、宽阔的水面和湖四周环形绿地组成。 纪念馆前宽阔的广场与远处辽阔的湖面,象征着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平易近人的高尚情操。 纪念馆二层为瞻仰大厅,厅内设周总理全身汉白玉坐像一尊。 仿中南海西花厅 <b> 周恩来故居</b>,这里是一代伟人周恩来度过12年童年时光的地方。 故居内陈列的周总理照片 邓颖超生平事迹陈列馆 <h1><b>(四)高邮</b><br></h1><h3> 高邮市,江苏省辖县级市、由扬州市代管。地处江苏省中部,有2000多年建城史,为帝尧故里、尧文化发祥地,是江淮文明、邮文化重要区域。有世界遗产1处、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6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高邮主要有大运河高邮明清故道、盂城驿等与运河相关景点,还有文游台著名的景区景点。</h3> <b>(1)大运河高邮明清故道</b><br>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的31条河道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北起高邮界首镇,南至高邮镇,全长26.5公里。高邮湖曾是邗沟的重要通道,后因湖面风浪大,为 航行安全,历史上逐渐修筑分隔河湖的东西堤,明清时代运河故道逐步形成。</div> 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成为国保大运河一部分,2014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故道风光 运河二桥 在大运河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合影留念(图片由同行的老友无人机拍摄) <b>(2)盂城驿</b><br> 盂城驿位于高邮市南门大街馆驿巷,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以后数年又曾先后多次重建或增修,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br> 盂城驿有厅房100余间,包括有驿站,驿舍、秦邮公馆、驿丞宅、武官厅、马神庙、库房、驿卒宿舍等建筑。皇华厅和驻节堂是盂城驿的主体建筑。2014年6月,包含盂城驿在内的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盂城驿毗邻大运河,与镇国寺隔运河相望。 <b> 秦邮亭</b>,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此处“筑高台、置邮亭”, 故名高邮,亦称秦邮。 景区入口处的巨幅石墙雕 <b>鼓楼</b>,是盂城驿的制高点和形象标志物,高约15米,上悬“飞阁凌天”“极目湖天”的匾额,还有“置邮传命”“国之血脉”的题字,楼高三层。 三层内有一面红色白面大鼓。巍峨高耸的鼓楼既可值更报时,又能站岗眺望,有重大喜事时在此报捷庆典。 <b> 皇华厅</b>,又称“正厅”,是通邮传令、处理公文的场所。 <b> 驻节堂</b>,是古代驿丞接待各路使节及四方宾客的场所。图片中系红领巾的少年是盂城驿的小义务讲解员。 登上鼓楼,俯瞰盂城驿东侧。 盂城驿西侧 <b>(3)文游台</b><br> 文游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秦邮八景之一。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东岳庙(即泰山庙),因苏轼过高邮与本地乡贤秦观(秦少游)、孙觉、王巩会集于此,饮酒论文而得名。 文游台景区门前的“四贤聚会”雕塑 文游台门厅, 美丽的园林使人赏心悦目 <b> 秦观塑像</b>,一代词宗秦观的塑像,气概盖世,儒雅倜㑽。周围苍松翠柏。 <b>泰山北斗</b>,文游台的前身是泰山庙。北宋元丰年间(1084年),文坛巨擘苏东坡过高邮,与一代词宗秦少游、乡贤孙莘老、王定国,相聚在泰山高台,饮酒论文。这一文人雅聚情趣,当地引以为傲,冠名文游台,以为纪念。 <b> 四贤祠</b>,明式建筑风风格,它祭祀着苏轼、孙觉、秦观、王巩四位文化名人。 <b>文游台</b>, 上檐的匾额是“山抹微云"(苏轼称秦观,山抹微云君);下檐的匾额是“文游台”。 <h1><b>(五)扬州</b><br></h1><h3> 扬州市,位于江苏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代至清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 ,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br> 扬州与大运河相关的主要景点包括邵伯古镇、瘦西湖、个园等景区景点。</h3> <b>(1)邵伯古镇</b><br> 邵伯古镇,西傍京杭大运河,北与高邮市接壤,是京杭运河线上闻名遐迩的繁华商阜。邵伯因运河而生存因运河而昌盛,邵伯码头、邵伯古堤等遗迹均被列入大运河遗产点。<br> <b>邵伯古镇游览全景导游图,</b>在邵伯我们游览了古堤、码头、船闸和铁牛。 大运河世界遗产点邵伯码头、邵伯古堤标标志碑。 <b> 运河古堤</b>,始建于宋代,主要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现存部分为清代康熙年间修建的石工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世界文化遗产。 <b> 邵伯码头</b>,邵伯码头是位于邵伯运河东堤上的四个古码头遗址,自北向南分别称为竹巷口码头(见下图)、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br> 这四座码头是往来大运河南北的客商在邵伯镇的主要停靠之处,也是邵伯镇及大运河以东地区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邵伯镇在清代以前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四座码头。 <b> 邵伯船闸</b>,邵伯船闸最早建于1934年,该闸已报废,目前运行的一号船闸建成于1962年,二号船闸建成于1987年。 <b>(2)斗野亭与邵伯铁牛</b><br> 斗野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建在邵伯湖畔,这里曾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如北宋的孙觉、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张耒、张舜民等,他们都为斗野亭写过诗。2001年,邵伯镇投资在京杭运河与古邗沟交汇处,新建了现在的斗野亭园。亭内收集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的字迹,镌七贤诗碑于壁。 <b> 邵伯铁牛</b>,邵伯铁牛铸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300余年。据说千里运河线上共有九牛二虎一只鸡。但保存完好者仅邵伯铁牛而已。康熙年间淮河水灾,邵伯镇南更楼决堤,水深达13米,灾情之大惊动了康熙。因决口太深,一时难堵,只能开掘越河连接运河,用现代术语讲就是泄洪了。康熙四十年,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共设置了十二只动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安放于水势要冲,以祁镇水。时至今日“鸡飞虎跑”,只剩下几只铁牛散落于河堤之上,邵伯铁牛便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头。 <b>(3)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b><br>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简称“中运博”)位于扬州市三湾风景区,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br> 该博物馆于2021年6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其建筑由大运塔和博物馆主体组成,设计融合现代材料与唐风古韵,与周边文峰塔、天中塔形成“三塔映三湾”的景观。 博物馆主体建筑 <b> 大运塔</b> 博物馆周边绚丽风光 <b>(4)荷花池公园</b><br> 荷花池公园,原名南池、砚池,又因池中广植荷花而名为“荷花池”,位于江苏省扬州荷花池路西侧。公园前身为清初汪玉枢所建的南园,曾是扬州八大名园之一,拥有“砚池染翰”等胜景。 荷花池公园曾是乾隆帝南巡时游历之地,园内的太湖奇石九峰更是宋代遗物。 <b>(5)东关街与个园夜景</b><br> <b> 东关街</b>,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这条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生意兴隆。 扬州炒饭,名扬天下。 <b> 个园</b>,是座前宅后院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十大名园林之一。1992年,《人民日报》著文将个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园”;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个园也被纳入其中。 <b>清颂堂</b>,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堂主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得名。 个园中的晚场演出 个园漂亮的夜景 <b>(6)瘦西湖</b><br> 瘦西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子景区及核心精华部分,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瘦西湖景区分布有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万花园、双峰云栈等名园胜迹,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b> 徐园</b>,位于瘦西湖长堤最北端,北与小金山隔水相对,园西南土阜上遍植桃花,当春季花期,红白相间,清香袭人,成为瘦西湖沿岸独特的景观构成。 <b> 桃花坞</b>,现存园林建筑为民国初年的遗存。 小金山, <b> 钓鱼台</b>,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复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前后。亭上覆青瓦,重檐翘角,周边为黄墙,亭东壁通敞,其余三壁开月洞门。自东向前观看,莲花桥、白塔恰好分别框入西、南两侧月洞门中,与桥、塔倒映相配合,互为因借,构成一处较佳的景观。 <b>莲花桥</b>,又称五亭桥,位于白塔以北,横亘瘦西湖南北两岸,形状象一朵盛开的莲花。桥墩以青石砌筑,桥墩下共开十五券洞,从东西两立面观之,每面各有五洞,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b> 凫庄</b>,位于莲花桥东南侧湖屿之上,因在岛屿之上,形似野鸭浮水,而名凫庄。构景以小取胜,细巧玲珑,亭、榭、廊、阁形制多样,构成了勾心斗角、清雅宜人的优美景观。 近观莲花桥 <b> 二十四桥</b>,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 ,台阶24级,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 <b> 熙春台</b>,在瘦西湖西段,莲花桥至平山堂的水道转折处,原是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而建,时人称之中国“湖上台榭第一”。复建后的建筑瓦顶全用绿琉璃筒瓦,与远处五亭桥的黄瓦朱栋,白塔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体现了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作为一处建于水边的台榭建筑,也是瘦西湖文化景观中的一处观赏月亮的景点。 <h3></h3><h1><b>(六)常州</b></h1> 常州,江苏省辖地级市,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东与无锡市相邻,西与南京市、镇江市接壤,常州与运河相关的景点有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明城墙、篦箕巷、青果巷、天宁寺、红梅公园等。 <b>(1)青果巷</b><br>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紧邻京杭大运河最古老段——常州南市河,是典型的江南运河民居群落,依托着生生不息的运河滋养。这里走出了唐荆川、瞿秋白、盛宣怀、周有光、赵元任、史良、刘国钧等一大批近现代名人,被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 古老的街巷 流淌的运河(常州南市河,京杭大运河最古老段)。 历史的遗存 儿时的回忆 今日新貌 <b>(2)“运河五号”创意街区</b><br>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位于钟楼区三堡街,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常州段南岸,前身为创办于1932年的常州恒源畅厂,现已改造成为大运河常州段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 改造后的运河码头 大运河常州城区段标志 运河五号码头留念 <b>(3)天宁禅寺</b><br> 天宁禅寺已有1300余年历史,是常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刹,为中国禅宗四大丛林之一,13层高的天宁宝塔于天宁禅寺后方傲然挺立,八角飞檐,大气典雅,被誉为“中华第一佛塔”。 <b> 天王殿</b>,殿上出檐下悬挂着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的“天王殿”匾额;第二个出檐下的“不二法门”题匾,系清代翰林院编修、吴县书法家冯桂芬所书。 <b> 大雄宝殿</b>,复建于清光绪年间,为重檐歇山顶式的仿宋建筑,飞檐戗角,巍峨宏竣,气势非凡。 <b> 天宁宝塔</b>,天宁宝塔坐落于天宁寺建筑群中轴线后方,唐宋楼阁式风格,塔高为世界佛塔之最。 天宁寺外景 <b>(4)红梅公园</b><br> 红梅公园位于常州市中心东侧,因园内的著名古建筑红梅阁而得名,是市内最大的一个综合性公园,常州第一园林,常州市最大的国家重点公园。 <b> 红梅阁</b>,始建于唐代昭宗年间,清光绪年间重建。整个建筑古朴厚重,气势雄伟,为一般楼阁所少见。每到冬末春初之时,红梅怒放,人们或游园赏梅,或登楼眺望雪景,自有乐趣。 红梅阁的对面有一千古珍奇遗迹冰梅石。清代常州著名诗人赵翼曾如此称赞红梅阁的美景“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 夕阳中的红梅公园是出片的好地方。 这里也是拍摄天宁宝塔的最佳位置。 <h1><b>(七)无锡</b><br></h1><h3> 无锡, 江苏省辖地级市,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 无锡是江南文明、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传说因锡山锡矿挖尽而得名。境内有鼋头渚、灵山大佛、惠山古镇、东林书院、南禅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等。在无锡我们游览了黄埠墩、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惠山古镇、蠡园等著名景点。</h3> <b>(1)黄埠墩</b><br> 黄埠墩,又称“小金山”,位于京杭大运河无锡航道段北端,在今吴桥和运河公园之间,是一座四面环水,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0米的,面积不足一亩的椭圆形小岛。作为大运河无锡航道风水枢纽, 黄埠墩被称为“天关”。又因该墩是惠山锡山余脉,墩基为岩石,故保留至今,成为大运河无锡航道中的天然地理坐标。<br> (该图片由朋友无人机拍摄) 黄埠墩因二帝(康熙帝、乾隆帝)、二相(战国楚相黄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一青天(海瑞)曾登临此地而闻名遐迩 。1983年11月21日,黄埠墩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无锡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大运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埠墩被并入其中。 <b>(2)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b><br>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南长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也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风貌河段。<br> 据史料记载,3200多年前,泰伯奔吴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后吴王夫差开凿无锡古运河,至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该街区至明代达到鼎盛。 <b> 清名桥</b>,原名“清宁桥”,是无锡市区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石拱桥。清名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史上三次重建,于20世纪50年代改建为南北分堍台阶。 清名桥侧面景观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繁华的街景 千年运河流淌不息 这里曾是2025央视春晚主舞台无锡分场 <b>(3)蠡园</b><br> 蠡园,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于此,故此湖因范蠡而得名蠡湖,蠡园又因蠡湖而取名蠡园。蠡园被誉为无锡的“世外桃源”,分布有百花山房、四季亭、南堤春晓、渔庄砖刻、千步廊、晴红烟绿水榭、层波叠影、云字假山、西施庄等景点景观。 <b> 百花山房</b>,位于蠡园公园入口处西侧,有湖石、假山、修竹、土岗,自成一坞。 <b> 千步廊</b>,长廊东端墙上镌有苏轼、米芾、王阳明等名人砖刻38方。 <b>(4)惠山古镇</b><br> 惠山古镇,原为无锡锡惠公园和惠山老街。2017年,锡惠公园与惠山老街合并,组成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惠山古镇景区从区域功能上划分为文物古迹区、锡惠名胜区(锡惠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惠山老街)、山林保护区(惠山)四个游览区。 <b>文物古迹区</b><br><b> 惠山寺</b>,是无锡十大丛林之首,始于1500多年前的南朝,为现存无锡最古老的佛教寺庙。 <b> 寄畅园</b>,寄畅园位于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初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山麓别墅式明代古典园林。园林通过借景、迭山、理水等手法,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br> 清朝康熙、乾隆两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100年间,分别七次驾临惠山,乾隆皇帝曾八次到访寄畅园(秦园),评说“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乾隆皇帝还在北京颐和园中仿造寄畅园,建有谐趣园。 <b>天下第二泉</b>,位于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本名惠山泉,泉水来自惠山,在乌桐砂岩石隙中流动过滤,含矿物质多,水色清纯,甘冽可口。唐代茶圣陆羽,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有了“天下第二泉”的名称。 <b> 历史文化街区,</b>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惠山古镇景区东北部。主要景点有惠山镇祠堂群、中国泥人博物馆、关刀河、东岳行庙、寺塘泾、宝善桥等。 <b> 溪山第一楼</b>,是惠山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古往今来一直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前往观赏。整个建筑为上下两层三开间形制,登楼观景,宝善桥,锡山龙光塔、龙头河两侧祠堂群等景观都尽收眼底。如从下河塘近观,“溪山第一楼”则倒影水中,更是美不胜收。 溪山第一楼前上河塘两岸风光 古老与现代的融合 <b>(5)运河艺术公园</b><br> 无锡运河公园位于无锡古运河与新运河交会处,是城区面积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公园三面环水,西临惠山,拥有丰富的绿地和水系。公园展现了无锡的米市文化、运河文化,以及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市民提供休闲、运动、文化体验的多功能空间。 进入运河艺术公园,首先见到的就是壮观的蓉湖大桥。 运河公园音乐厅 音乐喷泉广场,喷泉可随音乐节拍“翩翩起舞”。 <b>鱼之颂雕塑</b>,从远处看似鱼群如船队,与不远处的京杭运河景观完美融合。“鱼之颂”雕塑以“鱼与渔的交响曲”为理念进行设计,通过抽象的鱼与船的形态,生动表达了运河上百舸争流、鱼贯雁行的气势与意境,充分展现了无锡鱼米之乡的特点。游客可通过旋转台阶登上观景平台远眺黄埠墩和京杭大运河。 <b> 春申亭</b> ,位于运河公园最北侧,也是运河艺术公园拍摄黄埠墩的最佳位置之一。 <h1><b>(八)苏州</b><br></h1><h3> 苏州,古称姑苏、平江,是上海大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重要城市,著名的江南水乡,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为独特风貌。以拙政园、山塘街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苏州我们去了拙政园、山塘街、盘门和阊门等景区景点。</h3> <b>(1)山塘街</b><br> 山塘街又称“七里山塘”,东起渡僧桥,西至虎丘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阊门外。山塘街始建于唐代,为白居易担任苏州刺史期间建造,为此山塘街又称“白公堤”,2014年,作为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点,山塘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b> 御碑亭</b>,位于七里山塘景区的入口处,亭中石碑上的文字是乾隆皇帝亲手所刻,内容为“山塘寻胜”。 山塘街东起点渡僧桥下岸边立有“中国大运河遗产点”标志。 古老的街区 繁忙的运河 <b> 古戏台</b>,位于通贵桥西侧,一直以来都是市民游客的打卡地之一。 <b> 白公祠</b>,苏州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修筑七里山塘,清嘉庆年间就建有唐少傅白公祠,后毁于太平天国年间。此处作为走进山塘的第一个景点,为2006年重修,将白居易在山塘、苏州的生活场景以石雕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白居易塑像 山塘街夜景 <b>(2)枫桥景区</b><div> 枫桥景区是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位于京杭大运河与名为“枫江”的古运河之间一座小岛上。</div> 横跨古运河的渔隐桥是进入景区首先见到的景点,它的旁边是航标灯唐灯,景区南部标志性景观。 <b> 一支园</b>,清代文学家,《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枫桥寄居的宅园。 河的对岸就是寒山寺 沿河古街由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过街楼等组成,取名“半砚巷”。 <b> 枫桥夜泊处,</b> 苏州运河十景之一。枫桥古为京杭大运河的要塞,因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诗而名扬海内外,四方游客均仰其名纷至沓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r>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br> ——唐·张继 张继塑像 <b> 铁岭关</b>。铁铃关与枫桥相依,始建于明代,是苏州人民抗击倭寇留下的唯一较为完好的遗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上楼阁是1987年重建的,下部基台仍是明清古物。铁铃关是古驿道和古运河进入苏州城的水陆交通要塞。桥关相连,是江南古关隘的典型,至今已很少见。 我们从铁岭关进入后,来到寒山寺。寒山寺初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历史上多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大雄宝殿 寒山寺狮子 <b> 寒山寺古塔</b>,五级四面楼阁式仿唐佛塔"普明宝塔" 枫桥景区风光 <b>(3)虎丘</b><div> 虎丘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景区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赞誉。</div> <b> 云岩寺塔,</b>俗称虎丘塔, 苏州十景之一,是中国第一斜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为现存江南仿木楼阁式塔年代较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砖石塔的形式特征,其样式特征为独特的江南仿木楼阁式塔系样式,是江南楼阁式塔演变过程中的活化石。 <b> 剑池</b>,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中最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便是被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 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三泉”。 <b>(4)苏州古典园林</b><div> 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全盛于明清。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 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代表。其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div> <b> 拙政园</b>,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1860年至1863年曾属太平天国忠王府,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天泉亭”,拙政园中最大的亭子。 “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苏州拙政园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赏荷的佳处,室内陈设典雅精致。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 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 "见山楼",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三面环水,两侧傍山,拙政园主要景点之一。 ”小飞虹“,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亭、廊、桥置于一体,故取名为“小飞虹”。 <b> 留园,</b>为我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在中国四大名园中占有一席之位。留园代表清代风格,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进入留园,首先见到的是原留园十八景之一的“古木交柯”,古柏与女贞交柯连理,乃祥瑞征兆。可惜原树已枯死,此乃后人补种,以粉墙作纸,酷似一幅国画。 ” 明瑟楼“,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此处环境雅洁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为名。 ”小蓬莱“,蓬莱乃海上仙人居所,此处在水池当中,故借以为名。 <b> ”冠云峰“,</b>是留园镇园之宝,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朝末年没来得及运往东京城的遗物。 <b>(5)盘门景区</b><br> 盘门,古称蟠门,苏州古城的“吴都八门”之一,是中国国内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盘门景区是在古盘门、古城墙和周边名胜古迹基础上形成的风景旅游区。“水陆盘门”也是苏州运河十景之一。 <b> 瑞光塔</b>,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其基台为须弥座式,十分精致,周边拱以青石雕刻,下枋满雕卷云,意为整座宝塔坐在流云之上。 <b> 水门</b>,水门由内外两重城门组成。<br> (图片源于网络) <b> 陆门</b>,陆门也有内外两重,其间为平面略成方形的瓮城,我们去时恰逢有演出。 进入盘门景区,风光旖旎。 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城外水域交错,十分壮观。 夕阳的余晖,给姑苏城更增添了一分妩媚。 走出景区,华灯初放,老天爷给了我们此行一个最完美的结局。 <b>(6)平望古镇</b><div> 平望古镇位于苏州、嘉兴和湖州之间,是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一站。大运河从北而南逶迤而来,自此向南到钱塘一分为三,形成了大运河、古运河、太浦河、頔塘河四河汇集、四水共流的独特景象,与莺湖八景等绝胜造就了水运时代“大商巨舶”“百货凑集的“巨镇”。</div><div> (以下三张图片均源于网络)</div> 航拍平望古镇 凭借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平望正从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中引来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积极将"平望·四河汇集"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2021年1月12日,苏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苏州“运河十景”建设正式启动,“平望·四河汇集”成功入选“苏州运河十景”。 谢谢观看!部分图片和文字源于网络,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