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漫记:清泉与烟火交织的诗意行记(一)

旅行家

<p class="ql-block">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济水"之南而得名。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交接带,泉群众多、水量丰沛被称为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1994年2月,成为副省级城市。济南市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商贸物流中心,是鲁菜的发祥地,龙山文化、大舜文化、齐鲁文化在这里发源、传承、融合。</p> <p class="ql-block">中铁18局之一———济南局</p> <p class="ql-block">早餐先去网红回民大街,品尝一下地道风味。</p> <p class="ql-block">饱餐一顿前往趵突泉,作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面积达158亩,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时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泉眼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的泺源堂前。</p> <p class="ql-block">宋代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为趵突泉取名“槛泉”。“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槛泉”典出自《诗经》,《诗·大雅·瞻卬》中写道:“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但济南百姓却因“槛泉”之称太雅,直接弃之不用。对于此事,金代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济南百姓仍叫它“爆流泉”。“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种。</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p> <p class="ql-block">龟石是元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的别墅——云庄的遗物。据考,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为“十友”,其中,龙、凤、龟、麟四大灵石尤为著名。到了明代以后分移到济南城中的皇亭、孔庙及趵突泉等地。趵突泉原来还有一座麟石,“七七事变”时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四座灵石仅存的只有这一龟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该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太湖石品中的“皱、瘦、透、漏”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藏书甚富,《宋史》有传,有著述传世。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一说李清照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长女,善文词。李清照2岁时生母去世,王拱辰孙女为其继母。</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在31岁时候的画像,不难看出,她的确是清瘦之躯,水蛇腰,消肩膀,与曹公笔下的人物晴雯有得一比。她还有个外号叫“李三瘦”,这个外号缘于她的三句诗词,“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主要成就在于文学上,她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所以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6岁时随父到东京(今河南开封)生活,学习文化。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她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元符二年(1099),16岁时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元符三年(1100),李清照17岁,得识张耒,作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这组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p> <p class="ql-block">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任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p><p class="ql-block">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p> <p class="ql-block">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朝廷崩溃,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〇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几经变化,形成长方形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泉水,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立方米/天。趵突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p> <p class="ql-block">三股水柱“咕嘟咕嘟”地冒泡,像在分享千年的秘密。18℃的清泉,凛冽感瞬间穿透掌心——乾隆题字的石碑旁,本地老人正用陶杯接水沏茶,茶香混着水汽袅袅升腾。捧起茶杯轻啜,清冽中带着微甜,仿佛整个济南的灵气在舌尖化开。</p> <p class="ql-block">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的泉涌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济南市的山区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山区的石灰岩大约是在4亿年前形成的,其质地比较纯,石灰岩以大约30°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水顺着石灰岩层的倾斜,大量地流向济南,成为济南泉水的水源。</p> <p class="ql-block">在平原下的岩浆岩,组织很紧密。地下水流到这里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就流不过去了。岩浆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形成了这些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泺源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为娥姜祠或称娥英祠。一组三进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大约在金元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着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吕洞宾。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北宋熙宁年间(1072-1073)任齐州太守,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曰“历山堂”。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历山”二堂改成“吕公祠”。明朝,盐运使司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此后,恢复原名“泺源堂”。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诗》作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十二月,时赵孟頫辞官返回故里吴兴,为老家济南的周密(公瑾)所书,是存世赵书中墨跡罕见大字佳作。同时还作有一幅名世的《鹊华秋色图》,皆描摹济南名胜。</p><p class="ql-block">赵孟頫《趵突泉诗》卷,纸本,33.1cm×83.3cm,原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趵突泉</p><p class="ql-block">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p><p class="ql-block">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p><p class="ql-block">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明湖。</p><p class="ql-block">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p><p class="ql-block">款识:右二题皆济南近郭佳处,公瑾家故齐也,遂为书此。孟頫。</p> <p class="ql-block">康熙帝在1684年首次南巡期间题写"激湍"二字于趵突泉观澜亭,该题字后被刻碑立泉。至1703年第四次南巡时,49岁的玄烨再临趵突泉创作七言诗《趵突泉》,全诗以"突兀泉声涌净波"起兴,通过"源清分派白云洁"等意象展现泉水生态。该时期正值其书法风格成熟阶段,笔法既承董其昌神韵,又具帝王端肃之风。</p> <p class="ql-block">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p> <p class="ql-block">曾巩的七律《趵突泉》: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旁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曾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p> <p class="ql-block">观澜亭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南,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洲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犹为著称。</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的泉涌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济南南面是山区丘陵,有千佛山,北面是黄河和平原。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济南市的山区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水量巨大,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立方米/天,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水质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严冬水面上有一层薄薄的烟雾,济南人称之为“云蒸雾润”。</p> <p class="ql-block">走进牌坊,迎面就可以看到中心建筑——“济南惨案纪念堂”。这座亭阁式仿古建筑分上下两层,雕梁画栋,古香古色。一楼正中的匾额上有“济南惨案纪念堂”七个大字,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女士题写的,她的父亲何思源在惨案发生时任山东教育厅厅长,在他的提议下,当时省内各县几乎所有的公学都建立了关于惨案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3日,侵华日军在济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时任国民政府山东交涉署交涉员的蔡公时赴任不到一天,就壮烈殉国。消息传至南洋,华人社团义愤填膺。1930年,以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南洋各界同胞,捐款铸造了蔡公时烈士全身铜像。铜像高2.18米,宽1.10米,总重250公斤。因当时国内抗战,就立在新加坡纪念孙中山的别墅晚晴园里。</p> <p class="ql-block">迈进纪念堂,最抢眼的就是蔡公时先生全身铜像。背景是“日军炮击后之济南”图,上面镶嵌着毛泽东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有关济南惨案的话。两侧陈列了大量史料,分“风雨如磐”、“古城喋血”、“同仇敌忾”等几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公元一九二八年五月,日本军国政府借口护侨,进兵济南,历下喋血,泉城涂炭。三日,时任山东交涉专员之蔡公公时蹈死斡旋,竟遭凌虐杀害。十一日,全城失陷。旬日间济南军民被杀者凡六千一百二十三人,伤一千七百七十人,资损数千万。暴行讯传,举世惊愤。南洋华侨陈公嘉庚募款铸造蔡公时烈士铜像一躯,以旌风节;公元二零零六年,蔡公铜像得归其殉难之地。爰徇士民敬仰之情,特建纪念堂于趵突泉畔,安放蔡公铜像以供拜瞻;并铸此钟,以警吾民,勿忘国耻。乃铭曰:近代以降,列强猖狂。中华民族,屡罹祸殃。倭虏野心,尤其嚣张。割我台湾,侵我海疆。杀我人民,掠我宝藏。济南惨案,震惊八方。所赖同胞,坚持抵抗。同仇敌忾,御侮兴邦。无数英烈,勇为国殇。逝者已矣,山高水长。宫声喤喤,前事勿忘。华夏泱泱,万世其昌。</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的南大门横匾“趵突泉”蓝底金字,是清朝乾隆帝的御笔,有人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旧城区北部,是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湖水经泺水河注入小清河。水面面积57.7公顷,水深平均2~3米。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湖水水色澄碧,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水来源于城内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等诸泉,有"众泉汇流"乏说,水质清冽,天光云影,游鱼可见。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的长处,经年水位恒定。水深平均两米左右,最深处约四米,沿湖岸边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风景的最好写照。</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历水陂”,唐时又称莲子湖。北宋文学家曾巩称“西湖”、“北湖”。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p> <p class="ql-block">《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于元贞元年(1295)回到故乡浙江为好友周密所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采用平远构图,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富有节奏感。</p><p class="ql-block">《鹊华秋色图》上存在收藏者的众多题跋和印鉴。爱新觉罗·弘历用御笔将“鹊华秋色”四个字题写于引首,并且加有“神品”“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太上皇帝”等多枚玺印,上面还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玺章。整个画面上加盖大小、形状各异的印章五十七枚,画面之右侧前隔水处有印章十六枚,画面左侧后隔水处有印章九十五枚。</p> <p class="ql-block">“蛇不见,蛙不鸣”说的是在大明湖周围见不到水蛇,也听不到青蛙鸣叫。按照自然界特点,有水的地方就有水蛇,有青蛙就有叫声,而大明湖没有水蛇,有青蛙却听不到蛙声。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护城河里呱呱直叫的青蛙放到大明湖里,立刻就不叫了,把原来在大明湖不会叫的青蛙放到护城河,到了一定时期就会呱呱直叫。大明湖“蛇不见,蛙不鸣”的现象也被记载在《历城县志》中,而且已被列为我国四大自然生态之谜之一。</p> <p class="ql-block">黄河鲤同淞江鲈鱼,兴凯湖鱼、松花江鳜鱼被共誉为中国四大名鱼。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黄河鲤还以其肉质细嫩鲜美,金鳞赤尾、体型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是我省和我国的宝贵鱼类资源。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白居易等古代诗人都曾为其写诗作赋,称其为“龙鱼”。民间流传有“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等美好诗句。</p> <p class="ql-block">九转大肠这道菜出于清光绪年间,最早由济南九华楼酒店厨师创作。店主姓杜,很有钱,在济南就开了九家店,他对九很感兴趣,所以他的店都带有九字。九华楼的厨师们研制出一道菜叫红烧大肠颇有名,此菜下料狠,用料全,制作时先煮再炸后烧。用料有砂仁、肉桂、豆蔻还有葱、姜、蒜及料酒、清汤、香油等。口味甜、酸、苦、辣、咸兼有,烧完后再加上芫荽增添清香之味,盛在盘中红润透亮、肥而不腻。有一次店主杜老板请客,当伙计端上这道红烧大肠后,众人尝此菜后赞不绝口,有一文人问道:“如此美味佳肴,不知取何美名?”杜老板很高兴宾客喜欢这道菜,但他也没给这道菜取名。于是便向文人说道:“烦请兄台为此菜取名如何?”文人不胜欣喜,他为了迎合店主的喜九之癖,又赞美厨师的手艺,于是取名为九转大肠,同坐问典出何处。他说,道家善炼丹,有九转仙丹之名。吃此美肴,如服九转,可与仙丹相媲美。从此,红烧大肠更名九转大肠。</p> <p class="ql-block">曲水亭街</p> <p class="ql-block">曲水亭街连接大明湖、百花洲、王府池子、芙蓉街,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北靠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南接西更道、东望德王府北门,西邻济南府学文庙。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来的泉水汇成河,与曲水亭街相依,一边是青砖碎瓦的老屋,一边是绿藻飘摇的清泉,临泉人家在这里淘米濯衣。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着《老残游记》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曲水亭街,叫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极富文化韵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