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堂里

海阔🐳波平

<p class="ql-block">‌重庆马鞍山堂里是位于渝中区枣子岚垭的传统风貌区,因地形似马鞍得名,现存多栋抗战时期和西南大区建设时期的历史建筑,曾是沈钧儒、茅盾等爱国人士活动的重要场所,现为融合民国风情与中西建筑特色的文化打卡地。‌</p><p class="ql-block">历史与人文背景</p><p class="ql-block">马鞍山堂里原名“良庄”,最初为刘湘部将公馆,后成为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与民主党派共商国是的场所,见证了《白杨礼赞》创作、珍珠港事件密电破译等历史事件。现存约32栋历史建筑(部分修缮后保留7-8栋)。</p> <p class="ql-block">天气晴朗炎热的上午,远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阳光洒落,金色的装饰在蓝天映衬下熠熠生辉,宛如一颗镶嵌在山城之巅的明珠。绿树环绕,现代高楼与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马鞍山堂里这片土地上的时光流转与历史回响。</p> <p class="ql-block">步入庭院,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石阶与石墙勾勒出一方静谧天地。几人悠然穿行于树荫之下,脚步轻缓,仿佛不愿惊扰这份岁月的沉静。这里的每一块石板、每一株老树,都承载着时光的温度,低语着属于马鞍山堂里的温柔故事。</p> <p class="ql-block">仿佛触碰到往昔的岁月,眼前浮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曾上演的繁华与沉浮,皆在这一刻悄然浮现。</p> <p class="ql-block">红墙静立,沉稳而庄重,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阳光洒在墙面上,泛起柔和的光泽,映照出马鞍山堂里独有的历史风华。</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朴的木质凉亭静卧于石阶之上,藤蔓沿着石墙缓缓攀爬,岁月在枝叶间悄然流淌。缓步而入,坐在亭中,听风拂过林梢,沙沙作响,心也随之沉静下来,沉浸在这份难得的闲适与安宁之中。</p> <p class="ql-block">庭院之中,阳光洒落在石板路上,光影交错,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几级台阶通向远方的古建筑,旗帜在微风中轻轻飘扬,仿佛在召唤着每一位过客,走进这片宁静与历史交织的空间,成为其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黄色的民国建筑(中共南方局外事组办公楼),一棵大树静静伫立,枝叶婆娑,仿佛在守护着这座时光里的居所。四周绿意盎然,为这片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我驻足片刻,感受着这份宁静与岁月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老的石门映入眼帘,门额上刻着“沈钧儒旧居”五个字,红色门框与深色门扇相映成趣,庄重而古朴。门上的拱形结构仿佛在低语,讲述着那段沉静而深远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街道一侧,红砖墙上写着“第八步道”,金色字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缓步前行,路边的树木与电线杆仿佛也在静静陪伴,远处的车流与高楼交织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让这片空间既宁静又充满秩序。</p> <p class="ql-block">一条石阶通道蜿蜒向前,两旁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通道中央立着一尊少年雕像,两侧滑梯承载着无数童年的欢笑与回忆。时光仿佛在此驻足,让人不禁回想起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几辆汽车静静停靠,树木为这片空间带来荫蔽与清凉。石砖铺就的地面整洁有序,远处的高楼与杨森公馆遥相呼应,现代与传统在此交汇,勾勒出独特的城市风貌。</p> <p class="ql-block">时光里,风轻云淡,岁月如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里不只是一个地名,更是一段记忆,一份情怀,一种归属。</p> <p class="ql-block">穿过张家花园隧洞,巴蜀中学与巴蜀小学的书声琅琅,童影穿梭,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只为守护这片知识的沃土与成长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石墙前的雕塑群静静伫立,藤蔓缠绕,绿意盎然,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件生命的外衣。隧道入口在背景中若隐若现,石板路通向远方,仿佛听见历史的低语,在风中轻轻回响。</p> <p class="ql-block">“巴蜀小学”的标志映入眼帘,校门前的树木洒下片片绿荫,为这片空间带来一丝清凉。天空湛蓝,现代建筑与绿化带相得益彰,整个校园书香洁净、朝气蓬勃,仿佛孕育着未来的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