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倭肯河畔故事多</p><p class="ql-block">——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p><p class="ql-block"> 文/徐继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倭肯河水系有主流倭肯河,支流七台河、挖金鳖河、万宝河、茄子河、中心河、龙湖河、碾子河……倭肯河是黑龙江主要支流之一,也是七台河市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 位于倭肯河流域的七台河市三山相望,两湖相牵,人杰地灵,冠军辈出。倭肯河历经沧桑,携手时间奔向远方,河畔却留下了许多津津乐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肥沃的黑土地,倾诉着历史的记忆。上世纪三十年代,林海雪原,倭寇横行。据四新村史馆记载:日寇在茄子河地区建立的义勇开拓团共有4个,即万龙、大偎、大东、龙湖开拓团,下设八个部落,其中第八部落即是现在的四新村。1945年,日寇在东北败退时,该地区成为废墟,留下一片残存房舍和荒芜土地。1957年勃利县大规模移民,八部落这个被遗忘的地方从此有了生机。</p><p class="ql-block"> 日寇占领时期,为了便于管理,让三个屯归并成一个屯,归屯并户。要求乡亲们立即搬家,速度慢的人家,房子立即被日寇烧掉。归屯并户后,日寇怕全屯的百姓造反,把各家各户的菜刀全部收缴。全屯只留下一把菜刀,锁在井边的井台上,哪家需要切菜时,就到井台边上去切。 </p><p class="ql-block"> 青山乡奋斗村解放前该地名为"太平岗",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该村也被日本人占领,在村的东南一公里处修建了飞机场,在村北修了从勃利县城通往飞机场的砂石公路,村前修了飞机场通往县城的铁路,村的南面修建了无线电台。当时日本人每天到村里四处抓能干活的劳工到飞机场当苦力,不从者都要枪毙。劳工们在刺刀和皮鞭下整日劳作着,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飞机场建成后,日本人实行了并屯。把原来的村民留下了18户,其他村民都迁到了村的东北方向新立屯(现在的抢垦乡合发村),并屯后起名为"肖家屯"。解放后,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打土豪、分田地、更名为"肖家村"。为适应战备需要,"肖家村"改名为现在的"奋斗村",同时也被命为全国第七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倭肯河畔这片沃土适宜种黄豆,父亲常常讲述一段关于黄豆菜团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40年代,日寇被抗联部队击败,四处逃窜。有的日本军官就连自己带着的家属都顾不上了,独自逃命。还有的日本人把自己孩子包好挂在树杈上,仓皇逃走,百姓家没孩子的就去捡回家抚养。后来,这些人成了日本遗孤。</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勃利县大四站大祥屯来了一位年轻俊俏的日本媳妇,二十出头,背着个3岁的男孩,从村外来到村西头的陈老八家。陈老八会做木工活,无师自学一门手艺,可以打车棚、打窗户,大家都叫他“大眼木匠”。当时陈老八已经30多岁,家里很穷,没娶上媳妇。一进屋,这位年轻俊俏的日本妇女就给陈老八母亲行礼,并且指着孩子和自己的肚子,表示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陈老八母亲明白,去外屋拿出一个黄豆菜团子给母子两个吃。母子两个狼吞虎咽地把菜团子吃了。陈老八母亲用手指着陈老八用手比划着说:“我儿陈老八一直没娶媳妇,你如果不嫌弃,就做我的儿媳妇吧?”这位日本妇女眼含热泪,只好答应。</p><p class="ql-block"> 从此,这个日本妇女就跟着陈老八当媳妇,40多年里,和陈老八陆续生下二男二女。全村人都说陈老八命好,一个黄豆菜团子换来一个俊媳妇。</p><p class="ql-block"> 后来,日本和中国友好建交,双方可以探亲。陈老八的媳妇已经年近60岁。经过申报批准,5个孩子回了日本三个,和侵华期间独自跑回日本的前任丈夫生活。其实,她的前任丈夫是日本侵华时的日本少将。这位少将多次从日本给陈老八送来不少钱财。不久,陈老八剩下的两个孩子也都和母亲回日本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新村。</p> <p class="ql-block"> 奋斗村。</p> <p class="ql-block"> 奋斗村历史概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