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肯河畔 黄豆飘香

春苗文学

<p class="ql-block"> 倭肯河畔 黄豆飘香</p><p class="ql-block">——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p><p class="ql-block"> 文/徐继龙</p><p class="ql-block"> 倭肯河是家乡七台河市的母亲河。倭肯河水系有主流倭肯河,支流七台河、挖金鳖河、万宝河、碾子河……倭肯河畔这片沃土适宜种黄豆。黄豆,营养丰富,可以榨油,做大酱,也可以做酱油,做豆腐。父亲种的是没有施肥的纯绿色黄豆。每天早上全家会喝上热乎乎的豆浆。喝着美味的豆浆,和父亲聊起黄豆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40年代,日寇被抗联部队击败,四处逃窜。有的日本军官就连自己带着的家属都顾不上了,独自逃命。还有的日本人把自己孩子包好挂在树杈上,仓皇逃走,百姓家没孩子的就去捡回家抚养。后来,这些人成了日本遗孤。</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勃利县大四站大祥屯来了一位年轻俊俏的日本小媳妇儿,二十出头,背着个3岁的男孩,从村外来到村西头的陈老八家。陈老八会做木工活,无师自学一门手艺,可以打车棚、打窗户,大家都叫他“大眼木匠”。当时陈老八已经30多岁,家里很穷,没娶上媳妇。一进屋,这位年轻俊俏的日本妇女就给陈老八母亲行礼,并且指着孩子和自己的肚子,表示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陈老八母亲明白,去外屋拿出一个黄豆菜团子给母子两个吃。母子两个狼吞虎咽地把菜团子吃了。陈老八母亲用手指着陈老八用手比划着说:“我儿陈老八一直没娶媳妇,你如果不嫌弃,就做我的儿媳妇吧?”这位日本妇女眼含热泪,只好答应。从此,这个日本妇女就跟着陈老八当媳妇,40多年里,和陈老八陆续生下二男二女。全村人都说陈老八命好,一个黄豆菜团子换来一个俊媳妇。</p><p class="ql-block"> 后来,日本和中国友好建交,双方可以探亲。陈老八的几个孩子也都和母亲回日本了。 </p><p class="ql-block"> 二 </p><p class="ql-block"> 肥沃的黑土地倾诉着历史的记忆。上世纪30年代,林海雪原,倭寇横行。《满洲年鉴》记载:七台河市区在日寇统治时期是开拓团的总部(牙城)。训练所下设几个红部,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红部下设部落,相当于现在的村屯。据四新村村史馆记载:日寇在茄子河地区建立的义勇开拓团共有4个,即万龙、大偎、大东、龙湖开拓团,下设八个部落,其中第八部落即是现在拥有花海的四新村。日满统治期间,长兴乡的东新村被称为"小街(gai)基",只是倭肯河畔的一个小码头。村民要在"小街(gai)基"附近盖房建村,日本开拓团要求必须在码头附近建村,因为这里有水,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供应日军军粮。水稻收获时,日本人不让百姓自己吃大米,需要交军粮,有日本人安排汉奸负责巡查偷吃大米饭的百姓。如今的网红村——奋斗村,解放前名为"太平岗"。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该村也被日本人占领,在村的东南一公里处修建了飞机场,在村北修了从勃利县城通往飞机场的砂石公路,村前修了飞机场通往县城的铁路,村的南面修建了无线电台。当时日本人每天到村里四处抓能干活的劳工到飞机场当苦力,不从者都要枪毙。奋斗村村民口口相传,永远铭记那段屈辱而又充满抗争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广播中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战场的结束。这一天,日本法西斯政府正式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长达数年的侵略战争。大姥爷说,他曾经送过日本战俘回国。大姥爷当时是村干部,接受了一项运送战俘回国的任务,当时他负责拿水瓢给每位战俘发放黄豆。日本战俘们兜里装着黄豆,一路上嚼着这救命的黄豆,漂洋过海,回到自己的祖国。有一位叫做“我素”的日本文友看到我发表在美篇上的文章,这样评价:“同为老乡的我看得热泪盈眶,很多片段都好像看见了一样,那些细节描写让我更多感触!爸爸就是残留孤儿,我因此定居日本,如今爸爸不在了,我却回不去老家了,各种与现实脱轨的不便让我茫然又听天由命了……你所知道的孤儿或残留妇人留在中国的故事,我又在日本给接起来了,继续看着他们老去、死去……”</p><p class="ql-block"> 哎,是战争,战争给许多人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东北的黄豆菜团子,曾经救过日寇家属的性命。小小的黄豆粒,竟然也救过侵略者的性命。倭肯河畔,黄豆飘香,黑土地孕育出的黄豆越发香气四溢!</p> <p class="ql-block">  日寇统治时期在勃利县的开拓团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  日寇统治时期,七台河市的部落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图片提供者为丁元明老师。</p> <p class="ql-block">  四新村。</p> <p class="ql-block">  四新村的鹿儿。</p> <p class="ql-block">  奋斗村。</p> <p class="ql-block">  奋斗村历史概况。</p> <p class="ql-block">  东新村村口。</p> <p class="ql-block">  东新村的观光栈道。</p> <p class="ql-block">  东新村的朝鲜族老民居。</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徐继龙:高级教师,七台河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七台河分会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