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行4 孟良崮战役的现实启示——兵民是胜利之本

猎美天涯

<p class="ql-block">  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一切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深得民心,人民的军队必定能战胜敌人。</p><p class="ql-block"> 反观蒋家王朝荼毒生灵,腐朽没落,还乡团依靠国军清算百姓,必定受到人民的制裁,走向灭亡!</p><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第二单元“兵民是胜利之本”及第三单元”为有牺牲多壮志”展现了沂蒙山人民为解放战争全力支前,“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天动地的精神,阐述了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下的军民,为了解放事业,不畏强暴、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精神。是沂蒙山人民和人民的子弟兵为孟良崮战役乃至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下图右上:山东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p><p class="ql-block">下图左下:翻身农民<span style="font-size:18px;">喜领土地证</span></p><p class="ql-block">下图右下:分田分地</p> <p class="ql-block">  在孟良崮战役中,支前车队不顾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乱炸,翻山越岭,,勇往直前,把粮食、弹药等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前线。创造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p> <p class="ql-block">  鲁中区训练了1000多名爆炸能手组成60多个爆炸破袭队,埋设大量地雷,配合主力作战。</p><p class="ql-block"> 鲁南地方武装扫清临滋公路两侧蒋军,控制公路100余里,收复百余村庄,直逼蒋军汤恩伯兵团总部,切断蒋军三大补给线中的两条,钳制敌人四个旅不能增援孟良崮。</p><p class="ql-block"> 滨海区地方武装全月作战6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人,控制200余村镇。</p><p class="ql-block"> 蒙阴县、区地方武装有的直接参战,有的跟随主力部队执行战勤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沂蒙山的乡亲们精心照料解放军伤病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乡亲们组成的担架队运送伤病员</p> <p class="ql-block">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军鞋的供应一直是困扰我军被装供应的一个难题。由于部队常年徒步行军作战,机动距离远,鞋的消耗量很大。解放战争开始后,大纵深、大兵团作战,部队频繁机动,对军鞋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按解放战争时期的供应标准,野战军每年人均6双至8双军鞋,但这一标准只能满足部队最基本的需要,如果军鞋的质量不好,还需要临时增加数量或自制部分草鞋作为补充。当时,解放区的制鞋厂很少,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用鞋需求。在历时4年的战争实践中,被装供应适应战略转变,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保障方针,形成了一套具有人民战争特色、军政民结合的军服保障体制。当时的“军鞋”保障主要依靠人民群众。</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每名战士都有鞋穿,解放区广大妇女积极响应号召,自发地开展了为子弟兵缝军衣、做军鞋的活动。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六姐妹之一的伊淑英老人曾回忆说: “当时很多战士都赤着脚,爬山路的时候,山上的石头把战士的脚磨得淌血流脓,共产党的部队就是俺们老百姓的部队,俺们看着心疼。”六姐妹为了给子弟兵做布鞋,彻夜不眠,胳膊和大腿都磨出了泡、磨出了血,手指也变了形。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线、走线、拉紧。当时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军鞋,做鞋搓麻绳要用腿帮忙,时间长了把腿都磨破了,手也不行了,实在累了就躺在地上打个盹。纳好了鞋底,要纳鞋帮,鞋面布料不够,六姐妹之一的冀贞兰翻箱倒柜找了遍,就是没有合适的布料。她想了想,便把自己正穿的衣服大襟撕下来做了鞋面布。另一位老人张玉梅也曾说:“那时候做军鞋没有布料,就把大褂撕下来当鞋帮。当时大家都是自发自愿的,部队要啥就给弄啥,咱啥都不怕,‘光荣’了都不怕,为革命嘛,就得有牺牲。”</p><p class="ql-block">  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在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持下,赶做军鞋数百万双,保障了解放军的被装供给。</p> <p class="ql-block">  杨化彩是蒙阴县野店区烟庄村的一位普通农妇,与四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一贫如洗。接到做军鞋的任务后,她从唯一的褂子上撕下大襟用来做单鞋的鞋面。到了收鞋的时间,儿子抱着四双军鞋,穿着盖不过肚脐的小褂,依偎在妈妈身边,许久舍不得把鞋放下。村里人都知道,这孩子长这么大还没穿过一双鞋呢!</p> <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战役打响的前一天,华东野战军即将展开全面攻击。</p><p class="ql-block"> 沂南县艾山乡妇救会会长李桂芳接到紧急命令,5小时之内必须在汶河上架起一座桥,保证部队顺利通过。考虑到当时村里绝大多数男子都上了前线,既无专业技术人员,又无架桥材料,妇女们决定自己扛着门板组成一座“人桥”。</p><p class="ql-block"> 于是,李桂芳等32名妇女,抬着自家卸下的门板,跳入冰冷的河水,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人桥”。见此情形,战士们都不忍心上桥。由于战场敌情瞬息万变,要取得胜利,行军路上每分每秒都耽误不起,也耽误不得。</p><p class="ql-block"> “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保证!快过桥!”李桂芳和妇女一起朝着河边迟迟不动的队伍喊道。于是,战士们在带队领导率领下,双队变成单队,轻踩慢跑尽量走中间。战士们眼里满含热泪,迅速通过。妇女们坚持了一个多小时,圆满完成任务。正是有了这座“人桥”,解放军按时抵达预定地点,打了一场精彩的歼灭战。</p> <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孟良崮那儿打得正激烈,炮兵连长施夫俊接了个大任务——炸掉刘家疃那边敌人八十三师的一个团指挥所。这地方要是炸了,整个战役的形势都得变。可问题是,那地方地形复杂,施夫俊他们人生地不熟,挑战大得很。</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候,一位山东的大娘出现了,看着挺普通,但对这地儿熟得跟自家后院似的,敌人的位置她也门儿清。她走到施夫俊旁边,不慌不忙地告诉他该往哪儿开炮,就像教自家孩子怎么做事一样。她声音响亮,生怕施夫俊听不清楚,一遍遍地说着。施夫俊听从大娘的话,调好了炮的位置。战士们大气不敢喘,就等着那声“放”。听“轰”的一声,炮弹像猛虎下山,直接就把敌人的指挥所给端了。那声音大得吓人,烟雾到处都是,敌人的指挥系统一下就乱了套。这次能赢,炮兵连的准头是一方面,大娘的智慧和勇气更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一打完,大娘的故事就传开了。战后,还有个叫邹健东的摄影记者专门给她拍了张照片。这张照片,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大娘这个普通人的非凡时刻。大娘的事迹一直鼓舞着后来的人,让大家知道,那些背后默默支持的人,功劳也是大大的。邹健东日后回忆那段日子,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说真的,没有老百姓在后面挺我们,那场仗咱赢不了。”这话说透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全靠的是咱老百姓的力量。甭管是村里的大娘,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平民英雄,每个人都用自个儿的方式,为解放大业拼了命。</p> <p class="ql-block">  陈毅元帅的这段话,表达了沂蒙人民对战争的无私奉献和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黄竞(1920-1947),安徽肥东人,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师第三十团副团长,1920年出生于肥东县包公镇栗树村。他少读私塾,性格耿直刚强,追求进步,曾参加少年儿童团并协助中共地下党工作,后遭国民党通缉。1938年3月参加新四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皖东和苏北地区参与抗日。解放战争期间,黄竞任华东野战军四纵十师三十团副团长。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他指挥部队英勇作战,取得重大胜利。5月15日,他在马头崮阻击战中负伤,因将有限的血浆让给同受伤的二营营长而延误救治,最终牺牲。黄竞是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最高指挥员,其烈士墓于1993年由蒙阴县委、县政府重建。</p> <p class="ql-block">  为有牺牲多壮志,在孟良崮战役中,华野不畏强敌,敢打必胜,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有2043人献出了宝贵生命,9000多人光荣负伤。地方武装、民兵组织积极配合作战,人民群众踊跃支前,涌现出许多英模群体、战斗英雄和功臣。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纪念馆内大型浮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党群同心 军民情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p> <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与沂蒙精神雕塑园间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沂蒙精神雕塑园</p><p class="ql-block"> 我党四大精神——“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沂蒙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之一的沂蒙精神,包括爱党爱军、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等内涵。</p> <p class="ql-block">  雕塑园设计成一个S形的峡谷,中心线长423米,两边山崖象征蒙山,中间峡谷象征沂水,展现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党群血肉联系”、“军民鱼水情深”、“兵民团结胜利”。由35组、240个人物组成雕塑群,展现了沂蒙系列红色故事,</p> <p class="ql-block">  陈毅元帅曾饱含深情地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播撒革命火种</p><p class="ql-block"> 蒙阴垛庄的刘晓浦和刘一梦叔侄俩是沂蒙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1923年他们在上海大学加入共产党。假期他们回到家乡宣传革命,播撒革命火种,为沂蒙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大作用。1929年7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刘晓浦与其侄子刘一梦,以及邓恩铭、刘谦初等二十二人被韩复榘杀害于济南,史称“四五”惨案。</p> <p class="ql-block">  龙须崮暴动:1933年9月5日,蒙阴县党组织发动农民在龙须崮举行暴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入党宣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分田地</p> <p class="ql-block">  将帅沂蒙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先后在沂蒙山区工作、战斗和生活。他们艰苦朴素、爱民亲民、心系群众,与沂蒙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爱戴。</p><p class="ql-block"> 此雕塑为罗荣桓请军医为老乡的孩子看病打针。</p> <p class="ql-block">  1939年晚秋时节,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率部进驻沂南县孙组乡东高村。他看到房东麻文恒的老父亲咳喘不停,就把自己的大衣送给老人。老人心里过意不去,徐向前拉着老人的手说:*我们住在你家,您就是我父亲,我们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能见外。”老人披着暖乎乎的大衣,感动地流下了眼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主选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识字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同生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民鱼水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永远的新娘</p><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蒙阴县李家保德村姑娘李凤兰和邻村青年王玉德定了婚。不久,王玉德参加解放军上了前线。为了照顾王玉德的老母亲,李凤英走进了没有新郎的新房。12年后,也没有盼到丈夫的到来,等到的是一张烈士证书。李凤兰擦干眼泪,以柔弱的双肩继续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她终生没有再嫁,被称为“永远的新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方支前忙</p><p class="ql-block"> 沂蒙人民在“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号召下,全力支前、全程支前、破家支前,无私奉献。男女老少为子弟兵烙煎饼、送军粮、做军鞋、洗军衣、救伤员,绘成了一副宏伟壮观的人民战争画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摊煎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洗军装、晒军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磨面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做军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救伤员</p> <p class="ql-block"> 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感人至深。许多在沂蒙战斗过的战士们饱含深情地说:“没有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的养育呵护,就没有我们的今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p><p class="ql-block"> “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人民发动了四次规模浩大的参军运动,58.9万名优秀子弟参军,使华东野战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女子火线桥</p><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开始前一天,沂南县马牧池村妇救会长李桂芳接到通知,尽快在汶河架起一座桥,保证作战部队开赴前线。当时村里的青壮年男子都外出支前了,李桂芳和32名姐妹跳进冰冷的河水,用双肩扛起门板,架起了“火线桥”,使部队按时到达了作战位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儿童团放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沂蒙六姐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标语:武装自卫,保田保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车轮滚滚支前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敌人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中,炮兵连长施夫俊接了炸掉刘家疃敌八十三师的一个团指挥所的任务。正为不熟悉地形找不到目标而发愁时,一位当地的老大娘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顺利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转战沂蒙“耍龙灯”</p><p class="ql-block"> 华东野战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泽东军事思想,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在沂蒙山区采取了“耍龙灯”式的军事行动,时东时西,时分时合,迷惑敌人、调动敌人,使之判断错误,孤军冒进,为华野在孟良崮围歼七十四师创造了大好时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爆炸大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马山阻击战</p><p class="ql-block"> 众志成城,战无不胜。天马山阻击战阵地告急,参加主攻的我军一支队恰巧路过,指挥阻击战的一纵一师师长廖政国急令该部参加阻击。使敌军无法向孟良崮靠近一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刀丛扑去争山顶</p><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16日凌晨,华野各路纵队向敌七十四师发起总攻。孟良崮上炮火连天,浓烟滚滚。陈毅亲临前线,鼓励将士:“谁打下孟良崮,谁就是英雄”。华野战士奋不顾身,前仆后继,越战越勇,终将胜利的旗帜插上孟良崮山顶。</p> <p class="ql-block">  独臂英雄战美福,他是华东野战军九纵27师80团一营通讯员,在孟良崮战役中失去右臂,被评为三级战斗英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飞兵奇袭攻占垛庄</p><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打响后,在鲁南山区隐蔽待机的华野六纵接到陈毅、粟裕签发的急电,指战员昼夜飞兵,两昼夜急行军200公里,抢占垛庄,断敌退路,完成了封闭合围的紧急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喜见贼师精锐尽</p><p class="ql-block"> 经过三昼夜激战,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毙伤、俘敌3.2万余人。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扭转了华东战局,给山东乃至全国解放区军民以极大的振奋和鼓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