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据说,曾国藩喜欢看相,在当时名气蛮大,清史还为他背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湘乡曾氏文献》中的《同官册》,是曾国藩接见属员后写下的评语,其中有很多从相法角度的描述。《清史稿·曾国藩传》还说:“一见辙品目其才,悉当。”这就是说,曾国藩最是识人,一眼就能够看出人的高低深浅,品评出个高下,绝对不会有什么差错。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写了本《庸庵全集》,开篇曰:“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特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之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拨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这可是当事人的证词,证明曾国藩识人之鉴,超佚古今,绝对假不了。由是曾国藩相人之法,流传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典型案例是江忠源。郭嵩焘给曾国藩引荐江忠源,曾国藩本因听说江忠源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不愿意见,但江忠源在门口大喊使其不得不请江忠源进来。曾国藩见江忠源是国字脸,大鼻子,大长耳朵贴脸长,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肌肉发达,且谈话中谈笑风生,认为是栋梁之才。不过曾国藩发现他走路有点晃,觉得其虽能为肱股之臣,但不能善终。后来江忠源成为湘军班底,升至江苏巡抚,最终在与太平军的大战中跳水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是刘铭传。李鸿章带三个人来见曾国藩,让其根据能力派官差。曾国藩进入大帐目不斜视,出来后就开始分配。他说站在右边的人忠诚可靠,让其管钱粮;中间的人是宵小,善于阿谀奉承,给个闲官;左边的人堪当大任,是大将之才,而这个人就是刘铭传。因为曾国藩在李鸿章带三人进入军营时正在散步,他看到右边那人为人谦逊,不敢仰视;中间那人表面老实,转身就左顾右盼;左边那人始终站立,目不斜视,不亢不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注重整体综合判断。他有四句经典话:“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包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p><p class="ql-block">他相面不是只看单一部位,而是从多个方面综合判断。如“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涵盖了面部五官、身体特征、精神状态和语言表达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以相审内心。他相人遵循由相而审内心的套路,通过观察人的外表特点分析其内心世界,判断人的品性和才能,而非单纯依据面相判断吉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强调实践经验。他在组建湘军、官场沉浮等长期实践中,不断与不同人打交道,逐渐形成并完善了相面之术,是基于大量的观察和实际经验总结而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融合传统文化。其相面术融合了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品德等观念,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人的外貌与内在联系的探讨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服务于用人决策。在选拔将领和士兵时,他运用相面术判断是否可用以及如何安排岗位,让相面术为其用人策略提供参考,具有明确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他说得明明白白:“巧召杀,忮召杀,吝召杀。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曾国藩考虑的是他身边的人选,他要选择知根知底的,最孝敬父母的,最勤奋刻苦的,最温厚憨和的。至于那些斗机巧的,耍心眼卖弄小聪明的,以及尖酸刻薄的怪异人士,能离多远就离多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传相人之书《冰鉴》,为曾国藩所作,但只要对曾国藩稍有研究者,就会大摇其头。因《冰鉴》的相人之法,与曾国藩的招术大相径庭。曾国藩主要靠仔细日积月累的观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当时的文化背景看,相面术在明清时期广泛流传,晚清政治高层人物中以相术择人成为一种风气,曾国藩可能受此影响并精通相术。而且他以“识人之明”闻于史册,发现人才之多,影响之大,史上罕见,像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晚清风云人物都得到过他的荐拔,时人因此推崇他的相人之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曾国藩干着的,就是算命先生的活计。事实上,管理者的工作都有点象是算命先生,都说是管理者的最高技巧是知人善任,又有说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面相是可以改变的,加之所谓人心隔肚皮,人肚皮里的念头,只能靠经验猜测推断。可如果猜错了,那可不得了。曾国藩两次投水,一次试图向敌方发起自杀式攻击,之所以弄到这份上,就因为他没有猜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比如他为女儿们挑选丈夫,5次有4次都看走了眼,女儿们为此遭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选小妾也没两年去世了。曾国藩在1861年(咸丰十一年)因军务繁忙(时任两江总督,统筹镇压太平天国),且身患牛皮癣、眼病等,需要人照料起居,于是在安庆筹划娶妾。这考量在当时被认为是出于实际生活需求,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纳妾行为。曾国藩本人对纳妾之事曾有顾虑,但因健康和政务压力最终为之。值得一说的是,曾家老五曾国葆受曾国藩之托,物色了一名年轻女子。曾国藩看后,大为不满,因老五竟然找来一名肥妹(《曾国藩日记》:“前委弟代余买一婢,在座船之傍,因往一看视,体貌颇重厚,特近痴肥)。1860年十月二十四日,亲兵统领韩正国替曾国藩找来陈氏女,曾国藩一见大喜,当日就拜堂成亲(《曾国藩日记》:前季弟买一詹姓女子,初十日在船一见,未有成议。旋韩正国在外访一陈姓女子,湖北人,订纳为余妾,约本日接入公馆。申刻接入。貌尚庄重。”)为避免旁人说三道四,韩正国放出风声,称陈氏女虽然是从安徽找来的,但却是湖北人氏,而曾国藩总督两江,娶安徽女子当然是违背朝廷规定,但娶个湖北女子,朝廷管不着。可曾国藩相中的陈春燕竟于1863年吐血而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面本身缺乏科学依据,更多是一种经验总结和主观判断。曾国藩的相术本质是经验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其影响既体现了传统社会对“观人术”的依赖,也成为近代以来讨论“科学识人”的对照样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体而言,曾国藩的相面之术因个人地位和实践成果被赋予了特殊影响力,既是传统相术在晚清政治舞台的一次“制度化应用”,也成为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另类注脚,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玩味的一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今,相面之术成了忽悠大众的技俩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