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江山(江苏篇)上篇

周国新

<p class="ql-block">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古镇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吴江、上海三地交界处。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吴王子摇及越摇王封地。古镇四面环水,因河城镇、依水成街,以街为市。主要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等。</p> <p class="ql-block">双桥,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这两座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小船在桥洞穿过,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美景尽收眼底。此处也是摄影留念的最佳地方。</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由“井”字形的河道构成骨架,前街后河,河街相依,傍水建房,架桥津渡。十四座造型优美的石拱桥,丰富了河上的景色。凭栏闲情,水乡美景尽收眼底。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一派古朴幽静,“小桥、流水、人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摇橹船曾是周庄主要交通工具,船夫通过人力摇橹,船在狭窄河道中灵活穿梭,承载居民出行、货物运输及游客游览。摇撸声与水乡生活融合,成为周庄的灵魂,船娘(多为女性船夫)边摇橹边唱吴侬软语小调,两岸古建筑与河道共同构成独特的江南画卷。</p> <p class="ql-block">松茂堂为沈厅正厅,由明代江南首富沈万山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前后出廊,是典型的江南富商宅邸中心建筑。作为沈家接待贵宾、祭祖的重要场所,厅内陈设八仙椅、胆瓶等器物,悬挂字画楹联,彰显书香门第的豪奢气派。</p> <p class="ql-block">周庄古戏台是昆曲的主要演出场所,演出剧目包括《牡丹亭》等经典昆曲作品。戏台建筑融合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设计,中央设有凤凰藻井,利用共鸣原理增强音效,整体布局仿北京四合院风格,兼具文化展示与演出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隆兴桥是周庄古镇现存古老的桥梁之一,采用立体桥楼合璧建筑形式,与对岸建筑遥相呼应,形成独特的江南水乡景观。隆兴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体刻有莲座图案,石缝间生长的藤蔓增添了古朴气息,其四角环绕民居,也是观赏日出和月色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周庄迎来了它最美的时刻、此时去乘坐摇橹船夜游古镇。小船缓缓前行,两岸的灯光倒映在水中,如梦如幻。摇橹的阿婆还会唱起悠扬的江南小调,让你沉浸在这浪漫的氛围中。下船后在古镇里散步,找一家酒吧小坐,感受周庄夜生活。</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厂摆脱了传统风景园林设计思路,</p> <p class="ql-block">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见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抅材料,屋面型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的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可令人联想起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p> <p class="ql-block">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充满了情趣与匠心,贝聿铭借鉴中国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立体几何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p> <p class="ql-block">杜聿明酷爱三角形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通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的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多条通往山水园的门径,使观众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水景风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是内庭院,内庭院将内外空境串联,使自然融入建筑。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石片假山的颜色由深入浅,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峦岸叠嶂,</p> <p class="ql-block">光线从镂空的窗棂斜斜地洒落,在青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漫步在展厅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鲜明的指纹依稀可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泛着幽幽的青光,唐宋时期的书画墨色依然鲜活,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苏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忠王府是苏州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建筑由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与1860年攻克苏州后,以拙政园旧𡉏为基础扩建而成,融合官署、住宅与园林于一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四年(1509年)因官场失意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一作“此”)亦拙者之为政意也,名为“拙政园”。拙政园园林建筑早期为单体,到晚清厅堂亭榭、游廊画舫明显增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周围,期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𠃊”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p>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宋代建镇。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五条小河把古镇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起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中心三挢,宛如一幅流动的的水墨画。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三座古桥横跨河道,彼此相邻,桥身由砖石砌成,古朴典雅,历经岁月的磨砺,愈发显得韵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踏入同里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纵横交错的河道,仿若丝带般蜿蜒穿梭于古镇之间。阳光倾洒而下,河面波光粼粼,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恰似无数颗钻石在跳动。河水如镜,倒映着岸边的粉墙黛瓦,绿树繁花,仿佛复制出一个颠倒的梦幻世界。</p> <p class="ql-block">河道上悠悠飘荡的一艘艘摇鲁船,船桨划动,发出有节奏的“欸乃“声,与潺潺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摇橹的船夫,脸上洋溢笑容,一边熟练的摇着船,一边用软糯的吴侬软语哼唱着江南小调,歌声悠悠扬扬,飘散在空气中,仿若置身于诗意的水乡梦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由清代官员任兰生建造,取名源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典故。任兰生因为镇压捻军不力,被罢官后返乡建造此园以寄托隐退心境。客厅是用于接待普通客人的场所,兼具送客功能,被称为“茶厅”,体现了晚清私家园林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建筑格局与水景环境吸引了众多画家前来写生。“因水成街“的独特格局,画家常选择河岸民居、石板路或乌篷船为背景,通过水彩的湿画法,表现建筑的倒影与水面的互动关系,突出江南水乡的灵动气质。</p> <p class="ql-block">春风轻拂同里,摇橹船剪开粼粼波光,船夫吴语小调坠入水乡梦境。三桥连接处评弹天籁萦绕雕花门窗,退思园暗香涌动,月季云霞落凡尘。青石板上光影流转,将千年诗意柔进这每一寸角落。</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古镇被染成橙红色,与河道、三桥、街巷、退思园等美景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温馨而浪漫的画面。此时,归巢的鸟儿叽叽喳喳,与河水的流淌声、摇橹船的“欸乃”声、评弹的悠扬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和谐的小夜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的水体澄澈透亮,似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这古老水镇上,水面浮现出打着蓝色油纸伞的江南女子。那如诗如画的倒影,不仅是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心灵净土,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女子神态慈祥可鞠,阳光洒满静谧的水面上。望着那水中如梦似幻的倒影,内心深处有无尽的未知与惊喜。在这个魅力四谥的奇幻世界里中,每个人都可运用内心的明眸,去尽情探寻、深刻领悟属于自己缔造的非凡事迹。</p> <p class="ql-block">打着油纸伞的红衣江南女子亭亭玉立,与水面的影子相映成趣,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准备的一场视觉盛宴,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心灵深处对美好、宁静与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她静静地坐在水边,水波轻摇,如镜般的水面映照着她如花般的容颜,与水中的自己共舞静谧之歌。清澈的水面是它的镜子,映射出最真实的美。这个未知的世界里,她与自己的影子共同演绎着唯美,构成了绝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苏州站焕新亮相,粉墙黛瓦间流淌姑苏古韵。10万平方米广场景观融入江南水乡元素,成为古典园林与现代交通的绝妙融合。这座沪宁高铁十字路口枢纽,正以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的底蕴,书写“江南园林甲天下”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苏州站南广场在景观设计上融合了历史与现代元素,包含绿化景观、历史人物雕塑、水中浮雕石碑、环城河景观带及驳岸码头。广场与护城河、平门段城墙形成视觉轴线,旅客可通过桥洞远眺姑苏古城。广场内安放范仲淹巨大雕像,强化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苏州站北广场采用简洁的线条和几何选型,搭配大面积玻璃幕墙,即符合现代交通枢纽的实用需求,又通过光影变化展现当代建筑美感。通过重抅空间导视系统,结合双面导视灯箱、智慧屏等科技元素,形成“空中+立面”立体引导矩阵,强化了视觉美感。</p> <p class="ql-block">苏州站整体采用倒立“工”字形式,顶部棱形屋顶层层递进,搭配古典建筑装饰线条。外立面以香槟银为主色调,配以红色辊涂工艺,呈现吴越文化的淡雅韵味。屋顶采用六边形图案设计,结合月洞门、圆窗等园林符号,形成“站内即景点“的独特体验。</p> <p class="ql-block">甪直是被社会学家费孝通赞誉“神族水乡第一镇”的江南古镇,具有2500百年的文明历史。她萌动与春秋,延绵于两汉,繁华与魏晋,勃发与明清。甪直古镇保留了春秋到明清以来的名胜古迹,居民保留了几百年前的生活意韵、淳朴、宁静和幽雅。</p> <p class="ql-block">甪直的“甪”字来历,是甪直水路结构的再现。古镇里有三横三竖、六条笔直走向的河流,而流经镇北的吴凇江正好像头上的一撇,如果从空中鸟瞰整个古镇,就像一个“甪”字,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江南文化园位于甪直古镇东南,与古镇紧密相连,是一个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古典式园林。江南水乡文化园建有“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甪直历史文物馆”、“盛唐埔里街”、“铺里书院”、“休闲水街”、“古戏台”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位于江南文化园中心位置,经常举办景区的重大活动,每逢节日会上演《吴韵汉风,人文甪直》《甪直水乡行》等主题文艺演出》。同学们游览此处不由的演绎心情大发,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红灯记》。</p> <p class="ql-block">水是古镇的灵魂,甪直地处太湖流域,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在古镇区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架起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p> <p class="ql-block">在甪直乘坐摇橹船是不可或缺的体验,“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甪直因其众桥梁而闻名,乘船穿梭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之中,享尽古镇的宁静与美好。船娘手法娴熟的轻摇船撸,水波荡漾,仿佛触动了心灵深处。</p> <p class="ql-block">沈宅,是甪直古镇保存完好的豪华宅第,同盟会会员、甪直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地处甫里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之间,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店、后店、左坊、右铺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的房屋大多依水而建,居民们傍河而居,古镇老街与环绕其后的河流,共同构成了甪直独有的风貌。在这江南富有诗意的意境中,有幸与分别半个世纪老同学相遇。</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甪直老街,脚下的方砖青石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远处的小桥流水人家在眼前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这种悠然自得的环境,让人不禁沉醉于江南的诗意之中,喜上眉梢流连往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南文化园开元通宝铜钱雕塑,由三枚站立式铜钱构成,中央镶嵌龙纹铜球,整体造型大气磅礴,象征经济繁荣与文化融合。铜钱元素体现了甪直古镇作为江南水乡商贸重镇的历史底蕴,而龙纹则呼应了传统文化中的祥瑞㝢意,同学们不禁钻进“钱眼”嬉戏。</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的夜色以江南水乡的静谧与古典韵味著称,夜晚灯光映着古建筑群与小桥流水,展现独特的东方美学。夜色尤以双桥相连的景色最为壮观,其两座桥紧密相连,三步便可轻松从一座桥跨越至另一座桥,展现着迷人的风采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阳澄湖是太湖下游的残湖,位于苏州东北部,是太原平原第三大湖,其形成源于古太湖演变,由长江及周边的河流冲击而成。阳澄湖因盛产清水大闸蟹而闻名,也因京剧沙家浜的那段优美唱词传唱更加美名远播。时逢秋季,阳澄湖的渔民待发捕捞大闸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阳澄湖通过七浦塘等123条河道与长江相连,水质常年保持三个类标准。湖中盛产白鱼、鲢鱼、清水虾的70种淡水产品,尤以“阳澄湖大闸蟹”闻名,被誉为蟹中之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太阳渐渐西沉,天空开始坡上金红色的外衣,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温暖的色调,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层次分明却又浑然天成。夕阳下的余晖为阳澄湖面上镀了一层金色,波光粼粼间,仿佛有无数颗星星在闪烁。</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阳澄湖、湖水倒映着金红色的天空,似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是一处能让心灵停泊诗意的栖居地。无论是追求摄影艺术的人、亦或是单纯想找片刻安宁心灵的人,在这里都能给予你答案。所以不妨放下手头的琐事,给自己安排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p> <p class="ql-block">陆巷村地处苏州东山镇,宋时渐成村落,明清时名人辈出,明正德初大学士王鳌的故里即在此村。古村内“72堂半”高堂巨宅鳞次栉比,保持完好的明清建筑有30余处,是吴县古建筑群中数量最多,保存质量最高的一个村庄,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古村建筑顺应地形,随高就地,交错穿插,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民宅外观简洁且造型精巧,厅堂色调素雅明净,门楼砖雕精美,窗户梁架等彩画秀美,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风格,形成典型的苏派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聚仙厅是王氏家族的祠堂,因明代宰相王鏊(号聚仙)而得名。该建筑保存完好,内部悬挂王鳌画像,是村内重要历史遗迹。作为江南明清建筑代表,聚仙厅展现了传统建筑工艺与家族荣耀的结合。其名称即体现王鏊的“聚仙称号,也承载着村内三元文化(指科举中的解元、会元、探花)。</p> <p class="ql-block">王鏊纪念馆所在的惠和堂为明代建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的故居。王鏊在此连中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寅(唐伯虎)赞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该宅地不仅是王鳌的故居,也是其晚年归隐后教书育人的场所,培养了文徵明等名人。</p> <p class="ql-block">惠和堂规模宏大,是一座明基清建的大型厅堂建筑,为古时官宦宅地的代表。主建筑有门楼、轿厅、大厅、堂楼、后楼和后花园等。该堂中轴线的主建筑为叶家清代所建,西侧书楼、照墙等是王鏊的故居,为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惠和堂为明基清建的大型厅堂建筑,使用粗壮楠木支撑,廊轩、门窗制作精巧。大厅悬挂“惠和堂”匾额,寓意“给人恩惠,世代和睦”。</p> <p class="ql-block">遂高堂是明代隐士王鏊胞弟王铨的故居,主体大厅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门楼砖石构筑,檐部饰菱形纹与“笔锭”图案,是陆巷古村最古老的明代民居。现辟为洞庭商帮文化展馆,展示王氏后裔经商场景。</p> <p class="ql-block">陆巷古村中有一条长达一里的明代古街,建有明代牌楼探花、会元、解元三座,现保存完好。探花牌楼位于明代古街入口处,是为表彰王鳌在科举考试中连中探花的荣誉。三座牌楼均为明代正德年间建造,由王鳌主持修建,是其家族荣耀的象征。牌楼群展现了明代科举制度的等级划分,反映了王氏家族的显赫地位,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科举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陆巷村民居的平面布局,一般以中轴线为准绳,自外而内次第安排照墙、门庭、轿厅、大厅、界墙。轴线上的房屋,陆巷人谓之“正落”。大厅是住宅的主要建筑,楼厅是住宅的最高建筑,大厅和楼厅是内宅的中心,形成典型的苏派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陆巷古镇的丹凤楼是明代建筑、原为王鏊后裔的旧宅,后经修缮用作怀德堂的附属建筑。该建筑群包含揖峰园、主楼小院等景观,现为私人收藏展示场所。</p> <p class="ql-block">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横跨江苏,浙江两省,主要位于江苏省境内。湖面面积2338平方公里,湖岸线长393.2公里,是长江生态与经济的重要载体。太湖是长三角重要水源地年,年供江浙沪地区21亿立方米优质自来水。</p> <p class="ql-block">太湖,这颗镶嵌在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以其独有的温婉与壮阔,诉说着千年的柔情与风华。碧波万顷,烟波浩渺,湖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仿佛天地间的最纯净的画卷缓缓展开。</p> <p class="ql-block">晨曦出照,湖面上轻纱缭绕,波光粼粼,一派宁静祥和;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湖面,渔舟唱晚,美的令人心醉神迷。湖畔柳丝轻拂,芦苇摇曳,每一处都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绝美风景。太湖之美,更在于那份触动人心、引人深思的宁静与深远,</p> <p class="ql-block">太湖大桥是中国内湖第一桥,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区域,横跨太湖连接渔洋山与大庭山、全长4308米,桥面宽12米,共181个桥孔。作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核心工程,实现西山岛与外界陆地连接,结束了当地居民依赖舟楫出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恰在太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的怀抱中,故有“聚宝盆”之称。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木渎,其中有乾隆亲题御码头,与他的老师及好友会面留下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木渎是名副其实的太湖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即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p> <p class="ql-block">木渎古镇御码头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的登岸处,现存四角方亭与刻有“御码头”石碑,现为古镇的核心景点之一。御码头位于香溪河畔,碑亭内石碑正面刻“御码头”三字(传为乾隆御笔),背面镌刻其七言律诗,记录1751年至1784年间六次南巡登岸史实。</p> <p class="ql-block">严家花园门厅采用木础石质结构,风格典雅古朴,雕刻简洁疏朗,色调淡雅素净,具有实用性与审美价值。作为五进主体建筑群的首位,门厅内嵌有《严家花园平面图》屏风,并陈列海棠花轿传统工艺品,兼具展示与迎宾功能。</p> <p class="ql-block">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建馆娃宫,并增筑姑苏台。因工程浩大,大量木材堵塞河道,“积木塞渎”,木渎之名由此而来。西施在宫中梳妆沐浴所用之水,流入当时的“香溪”,使用整条小溪都散发出阵阵香气。“香溪”及香溪桥便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西施桥位于香溪河上,为平拱结合的三孔石桥,主孔采用平石梁结构,两侧拱形似明眸,桥上建有亭阁。该桥始建于春秋时期,传说与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馆娃宫导致“积木塞渎”的历史事件相关。后人为纪念西施在此生活的传说,于香溪建造此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置身木渎街巷间,仿佛行走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古镇的河面宽广,名为香溪,相传西施在此洗脂粉香飘四溢而得名,更添了几份历史的厚重。河岸两旁,明清古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都枕水而居,尽显江南水乡特色,远处香溪桥更为古镇增添了雅致。</p> <p class="ql-block">清漪桥是座单孔石桥,桥身不大,却精致非常。它静静地横跨在严家花园内潺潺流淌的小溪之上。桥身线条流畅柔美,桥拱呈圆润弧形,当它倒映在水中,与水中的影子合二为一,就像一轮满月十分好看。站在桥上,无论朝哪个方向看,都如同欣赏一幅美妙画卷。</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河道宛如流动的画卷,一条清澈的小河穿越着整个古镇。两岸的柳树和廊亭倒映在水中,构成美丽的画卷。老船夫静静地划着船,与游客悠然自得地享受安宁的时光。在水中漫游,感受着微风拂面,思绪仿佛也飘荡在河流之间。</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城西的褶皱里,藏着一座被时光遗忘的木渎古镇。古镇的河道不宽,像一弯瘦弱的月牙,镶嵌在轻石板与黛瓦之间。街道上行人稀疏,脚步散漫,如水墨画中淡描的线条。江南女子身看长裙,亭亭玉立,玉坠耳饰轻轻摇摆,与古朴的严家花园,共同编织成一帧帧流动的江南水乡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渎古镇的宁静与诗意,为这对新人营造了绝佳的打卡背景。青石板路、粉墙黛瓦与潺潺流水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墨画卷。新人手牵手漫步期间,仿佛穿越时空步入历史长卷。狭窄弄堂的斑驳老宅、雕花门楼与九曲回廊,搭配新人身着传统服饰的仪式感,将江南园林的古典美与现代爱情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元代园林的代表。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是禅宗与中国园林相互影响的一个详细例证,是皇家园林对苏州私家园林影响力的一个典范,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经济特征。</p> <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以“透、漏、瘦、皱”的太湖石堆叠。假山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九条山路,21个洞口,“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p> <p class="ql-block">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园林假山众多,形态各异,被誉为“假山王国“。这个些假山巧妙地融合了太湖之石之美与佛家故事中的意象,以人体与兽形相结合的造型,传达出深刻的禅宗哲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园中的池水蜿蜒穿行,贯穿了整个园林,使得原本单一的长方形布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狮子林的水景设计中有“曲水流觞”的元素,这是一种模仿自然流水的曲折形态,给人以宁静、优雅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锦溪古镇地处江苏昆山西南,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留存诸多人文景观、古迹名胜和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建筑。著名的景点有通神御院、陈妃水冢、莲池禅院等。</p> <p class="ql-block">锦溪古镇境内湖荡密布,河巷纵横。古镇河道长达6公里,形成了锦溪河湖相通、泽浸环镇、街巷依水、桥巷相连的典型江南水乡风貌。大多数民居因水而筑,临水而建,房屋多为一、二层砖木结构,青瓦白墙,临水开门窗或建筑水埠码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莲桥始建于宋代,是一座有座千年历史的古桥,造型古朴别致,桥体由长廊构成,飞檐翅角的亭台与廊桥相连,形式展翅的凤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莲桥横跨古莲池与五保湖之间,湖水波光荡漾,岸边垂柳依依,桥体与湖面共同勾勒出一幅江南水墨画卷,成古镇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景点。</p> <p class="ql-block">无锡钟书阁书店毗邻古运河畔,这座以“书”为核心的空间,将建筑美学与阅读体验深刻融合,设计师巧妙运用镜面、拱门、流线型书架等元素,打造出充满未来感的多维阅读世界。</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宝石般的书院里,点亮了一个空灵、闪耀而又如仙境的空间,整个水晶建筑被打造的通透、晶莹,呈现一个充满圣洁的知识殿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阁中阁的天光与星光给人们带来了不同书院建筑在空中的立体感,体味园林的流畅线条,使人感受到在书海中遨游,不觉天色变化、日暮星辰,沉醉往返。规整而立的书架,庄重有序的仪式感直达书阁的尽端。</p> <p class="ql-block">童书院书架上那排“我们无锡人小时候就玩这个”,让家长回忆起童年的乐趣。书天地里一方天井,天光从上倾斜而下,伴着手中的书放空遐想,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