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俩离开“壶口瀑布”,沿着“黄河旅游公路”奔赴第二站:碛口古镇。“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因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得名,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行程三个多小时,晚上八点多到达“碛口古镇游客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刻的古镇,来来往往的人流不断,整个古镇依旧热闹,各种陌生而杂乱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密集而璀璨的灯火把古镇照的亮如白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俩选择好夜晚休息的地方,停车驻足。他负责炒菜做饭,我收拾衣物整理床铺。吃完饭,洗刷收拾完毕,已经接近午夜,古镇依然没有安静下来。本想逛一逛古镇的夜景,跑了一天的路,实在是太赶了 。我俩商量一下,出门在外必须保存体力,劳逸结合才能玩的开心。夜幕低垂,灯光如繁星点点,发出朦胧的暖色,似乎在催促着人们快快入眠。喧嚣的古镇也慢慢宁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朦胧中感到眼前一片红光,勉强睁眼,从车窗缝隙间射进一缕朦胧的光。起身掀开窗帘,只见阳光穿透树梢,洒在这片古老而温热的土地上,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我俩被眼前的景象吸引,看到街道上有稀稀拉拉的游客,决定趁着人少先逛古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晨曦中的古镇,古朴而典雅,街巷不宽,街道两边店铺林立,有醋坊、酒肆、票号等店铺,房屋建筑大多是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青砖垒就,虽然后期修缮过,但依旧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保存最完整的有乔家大院乔致庸的店铺,据说乔致庸就是在此缔造了汇通天下的传奇;还有山西首富孔祥熙的洋油铺和洋火铺。据当地百姓讲,这些店铺早就被政府保护起来了,虽然现已改为商业,但维持了原有的风貌。两扇木质大门虽有斑驳的痕迹,但依旧坚固,静静地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厚重的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虚掩的门扉缓缓打开,门内走出一位身穿淡蓝色绣花群的女子,探出头小心地在门口张望,妥妥的大家宅的少奶奶形象。时光一瞬间穿越到了明清时期。对面一位摄影师嘴里碎碎念,变换着角度在拍照。近几年,汉唐服饰走进新时代,大街上经常看到从汉唐穿越过来的美女和少奶奶。在碛口这种明清时期的古镇上,晋商大奶奶形象随处可见。这样的现状养活了一部分摄影师、化妆师、和汉唐服饰店。这座卧在吕梁山褶皱里的古镇,像一枚被时光摩挲得发亮的铜钱,边沿早已褪去锋利的棱角,却仍能触摸到晋商血脉的余温。古朴的气息就这样在小镇静谧的晨光中缓缓地流淌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路走一路看,我发现古人的建筑很有味道,每家店铺前都筑有一处高台,高度到肩膀以下。询问店主得知:这叫“高圪台”,是专门为装卸货物而建的。当年有很多“挠包子”(扛苦力的人),他们扛着货物放到台子上,高度正好合适。而且这里地处黄河边,经常遭遇黄河水泛滥的情况,这个高台有效的防护河水进入店铺,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碛口也是一个非常有艺术氛围的地方,两边墙上挂满了来自中国各大美院写生基地的牌匾。有山西大学文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还有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的。总之,山东、山西、广东、辽宁、吉林不一而足。可以想像有很多艺术家,他们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艺术之路。碛口在近代中国史上也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着主干道爬上一处山坡,我发现古镇上山的道路是由两一横一竖条石拼接而成。有些凸起的石头磨的光滑透亮,凸显着历史的年代感。询问当地的老人得知:这是为了下雨天减缓雨水流速,防止积水;下雪天又能有效防滑。走在这座古镇上,每一步,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边的“当铺”吸引我的眼球,我好奇当铺长什么样?一进门就有意想不到的“陷阱”。进门处有一块木板,到了晚上店家就把木板机关打开,如果遭遇土匪,就会落入陷阱之中。院中一张大网铺天盖地,上面还挂满了各种铃铛,原来这就是当年当铺的安保措施。当铺里斑驳的柜台积着半寸灰尘,暗格里藏着当票泛黄的折痕。在这阴暗的房间里恍然听见算珠噼啪响;看见绸缎商贾押上最后一匹潞绸的决绝。一间当铺,有人哭,有人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当铺,一座二层楼房走人视线,门口一块牌匾写着“十义镖局”。镖局是由十位武艺高强的壮汉义结金兰,共同创办。他们个个身手不凡,远近闻名。只要挂上十义镖局的旗,方圆几百里无人敢打货物的主意。在当年十艺镖局也是名震四方。屋内至今存有像现在的防盗窗之类的工具。两扇黑漆大门虽已褪色,但仍旧坚固,像两尊门神静静地守护着一方安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艺镖局的左前方就是当年远近闻名的骡马交易市场。相当于现在的二手车交易市场。斑驳的墙壁上至今完好的保存着当年的拴马桩。一排拴马桩整齐地排列在蜿蜒曲折的街道上,一眼望不到头。从这排拴马桩可以想象到当年的繁盛。走在这条街上,耳边似乎听到了骡马地叫声和商贩们讨价还价的交易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骡马交易市场,一条青石磊就的慢坡路出现眼前,这条路是通往碛口古镇的制高点“黑龙庙”的必经之路。路边一位老人边弹边唱,声音带着山西特有的粗粝感。我听不懂他唱的内容,但从声音和音律中听到了几分酸楚。花白的头发,爬满皱纹的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沧桑。再看衣着打扮很朴素,一身衣服风吹日晒已经分不清是什么颜色,灰突突的。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身边一个碗里有零钱,奶奶常说:“遇到向你伸手的人,一定不能让对方失望,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积攒福报。”现如今一部手机走天下,没有带钱的习惯。看到他脖子上挂着一个微信收钱码,扫码留下一点爱心,将奶奶的爱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爬到最高处,到达“黑龙庙”。黑龙庙建于明代,里面供奉的是黑龙、河伯、风伯、关圣帝、华佗,是为了保佑来往船只平安的。黑龙庙正对着黄河和秋水河。碛口的兴旺就是与这两条河有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河旁边的秋水河,是发源于吕梁山脉的一条黄河支流。每年到了汛期,秋水河都会裹挟着大量的石头冲入到黄河里。这个位置刚好就是两河的交汇处。这些冲下来的石头抬升了河床的高度,并且形成了暗礁。黄河与秋水河交汇,河道变窄,400多米宽的河道,瞬间收窄了不足百米,加上地形的落差,导致平缓的黄河立刻水流大增,险象环生。很多船只在经过这里时就会人仰船翻,损失惨重。于是,货船到了这里,只能改为陆运。久而久之,碛口古镇就成为了西北物资外运的重要枢纽,相当于现在的码头中转站。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是名副其实的水旱码头小都会。这种地理位置的现象很快就带动了小镇的发展。一座万人的小镇,商铺有300多家,有钱庄、客栈、酒肆等等。乔致庸和孔祥熙的店铺也是在同一时期兴旺发达的。当时的叫卖声,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碛口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小镇迅速繁荣。黑龙庙当时的红火热闹更是与碛口有关。黑龙庙最火的是那座大戏台,天天唱戏,从不停歇。原因是每队商船顺利完成水陆交接,就在黑龙庙的大戏台上连唱三天大戏,因为他们认为河里有龙。唱戏,表示感谢龙王保佑他们的货船顺利靠岸。当时唱戏,需要提前预约,由此可见当时商贸船只的繁盛和戏台的兴旺。戏台两旁还有包厢,相当于现在的VIP,当时坐在包厢听戏的都是达官贵人和大老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龙庙的戏台有一大亮点,就是戏台下方的三孔窑洞,这三孔窑洞,起到了扩音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音响。不过,是不用插电的音响。据说,在黑龙庙唱戏,对面的陕西老百姓都能够听到,叫做山西唱戏陕西听。整座戏台的设计构思放在当今也不逊色。站在黑龙庙的戏台前,仿佛看到了当年戏台上动情的演绎;听到台下观众的喝彩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龙庙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进门口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联:章成事利顺理顺心事顺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联:众观戏情传情传艺戏传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横批:制从冠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副对联还能倒过来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联:理顺事心顺理顺利事成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联:情传戏意传情传情戏观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横批:衣冠从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龙庙从设计到建筑构造,处处彰显着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往黑龙庙的道路也有讲究。左右两条路,形成之字路。右边上去寓意平安;左边下来象征富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黑龙庙的庙台,可以俯瞰碛口古镇的全貌。古老的母亲河像一条长长的丝带围碛口绕一圈,像慈祥的母亲把孩子紧紧地揽入怀中。碛口这座小镇喝着母亲的乳汁让这里繁盛了几千年。眼前的母亲河依旧朗朗地流淌。河岸边,各种树木枝繁叶茂,鲜花簇拥。正赶上了鲜花盛开的季节,花红柳绿,一副朝气蓬勃的景象。河岸上方,一排排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散落在黄河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这些建筑房屋就能看出,当时的碛口有多繁盛。碛口的繁华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因为铁路公路的陆续修建而慢慢的没落了下来。但它“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名号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俩沿着河边转了一圈。亲眼目睹了黄河与秋水河的交汇处,原本两支分流的河水,到了交汇处,融为一体,让碛口这个不起眼的小镇繁盛了几千年。河边,浊浪轻轻拍打停泊的旧船,船舷上拴着的铜铃在风里叮当。当年走西口的汉子们,是否也在此处留下那不绝于耳的号子声。这座被时光遗忘的码头,依然在年轮的褶皱里,默默点数着千帆过尽的回响。站在河边,仿佛听到了船工的号子声和骡马的驼铃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岸上,各种店铺琳琅满目。有小吃店、杂货摊;还有当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等等……有现在的商业气息;也有当年的贸易繁盛。但吸引我的还是那身披“走西口”的骆驼。河边有几头骆驼,身上披着印有“碛口走西口”“碛口古镇”的字样,身边的老者头戴白色毛巾,手拿皮鞭,带着满脸褶皱的笑容迎接前来打卡拍照的游客。每匹骆驼前都排着长队,看来这是一项不错的生意,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还原了老祖宗当年的真实生活。石板路上深深浅浅的凹痕突然生动起来,我仿佛看到驼队的影子掠过残阳,茶砖与盐包在暮色中重新堆叠成山。远处传来走西口的酸曲,船工的号子和悦耳的驼铃,交织成“驮不尽”的碛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碛口古镇,一座隐藏在黄河之滨的古朴小镇,依山傍水,明丽而自然。在碛口古镇,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之中。古朴的建筑、斑驳的石板路、吱吱作响的木门,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几年,走过的地方也不算少,但真正能让我念念不忘的地方也屈指可数。碛口,是一个让我能产生共鸣的古镇。虽然现如今商业化气息浓郁,但它有灵气,且依然鲜活,更能够让灵魂在此得到栖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