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进藏214滇藏线•奔子栏‌

保温管科技

<p class="ql-block">‌奔子栏‌是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下辖的藏族小镇,藏语意为“美丽的沙坝”,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咽喉重镇,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多元文化交融和传统手工艺闻名。</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区位特征‌:位于云南省德钦县东南部,坐落在白马雪山脚下、金沙江西岸,与四川省得荣县隔江相望。214国道和金沙江穿镇而过,历史上曾是茶马古道由滇入藏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气候特点‌:属于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降雨量仅374毫米,与周边高降雨区形成鲜明对比,被列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气候多样性代表区域。</p><p class="ql-block">历史与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枢纽‌。</p><p class="ql-block">自吐蕃时期起便是西南入蕃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的咽喉要道,清政府曾在此设渡口驻兵,现存伏龙桥等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多元文化交融:汉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文化与佛教、东巴教信仰交织,形成独特的节庆习俗(如与汉族共度春节并融合藏族歌舞)。‌‌</p><p class="ql-block">‌木碗手工艺‌。</p><p class="ql-block">被誉为“木碗故乡”,藏式雕花折桌、木碗、糌粑盒等工艺品以绘画、雕花、上漆工艺考究著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旅游资源与景观</p><p class="ql-block">‌自然奇观‌:</p><p class="ql-block">金沙江月亮湾观景台可俯瞰“三壁夹两江”的壮丽地貌;</p><p class="ql-block">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杜鹃林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p><p class="ql-block">‌人文景点‌:</p><p class="ql-block">贺龙桥:红色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传统村落与藏式民宿:如丽世茶马道酒店,提供茶马文化体验。‌‌</p> <p class="ql-block">奔子栏镇</p><p class="ql-block">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辖镇。</p><p class="ql-block">奔子栏镇,隶属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地处德钦县境东南部,坐落在白马雪山脚下金沙江边,与香格里拉市、四川省得荣县瓦卡镇隔江相望,行政区域面积1163.99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1987年,奔子栏撤区建乡;2000年7月8日,乡改镇。</p><p class="ql-block">截至2019年末,奔子栏镇共有户籍人口9852人。</p><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6月,奔子栏镇下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截至2019年末,奔子栏镇有工业企业2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个。</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奔子栏乡史上属奔子栏石义村王氏神翁辖地。</p><p class="ql-block">1959年5月前,属维西县第六区,设县级办事处,辖奔子栏区、霞若区(拖顶)和羊拉区。</p><p class="ql-block">1959年5月,该办事处入置德钦县,并作为区级行政单位建制。</p><p class="ql-block">1984年8月14日,德钦县奔子栏区江东乡划归中甸县尼西区。同年,划奔子栏区洛玉乡入置拖顶区。</p><p class="ql-block">1987年,撤区建乡,乡改村公所辖区不变。</p><p class="ql-block">2000年7月8日,乡改镇。</p><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6月,奔子栏镇下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奔子栏镇地处德钦县境东南部,坐落在白马雪山脚下金沙江边,与香格里拉市、四川省得荣县瓦卡镇隔江相望,行政区域面积1163.99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奔子栏镇地势西高东低,呈“一”字形南北走向,地形分为山地河谷高寒山地。境内最高点白马雪山的主峰扎拉雀尼,海拔5429米;最低点牛红村,海拔2000米。</p><p class="ql-block">气候</p><p class="ql-block">奔子栏镇属北亚热带干旱粮作区,全年处于高温燥热气候。多年平均气温在15℃,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7.4℃。无霜期年平均235天。年平均降水量373.9毫米,降雨量集中在每年5~10月,7月最多。</p><p class="ql-block">水文</p><p class="ql-block">奔子栏镇境内河道属金沙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子仁河、达布各河、东水河、直永河、书松河、水边河。河流总长度95千米,河网密度10千米/平方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子仁河,从恰宗至子仁流经境内金沙江,长17千米。</p><p class="ql-block">自然灾害</p><p class="ql-block">奔子栏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灾、虫灾、泥石流等。洪涝灾年均发生2次,主要发生在7—8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1年夺通村和奔子栏村,涉及26个村民小组、500多家农户民房受灾107户,倒塌11户,死亡1人,农田受灾0.3万亩,受灾水渠42条,人马驿道被冲垮23.7千米输电线路被毁900多米。</p><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奔子栏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石棉石膏、铬、金等,尚未开发利用。</p> <p class="ql-block">人口</p><p class="ql-block">截至2019年末,奔子栏镇共有户籍人口9852人。</p> <p class="ql-block">交通运输</p><p class="ql-block">奔子栏镇境内滇藏公路(214国道)穿镇而过,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已形成由公路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奔子栏”藏语译为“公主起舞的乐园”。相传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此地,见这里花红柳绿,气候宜人,便放开歌喉翩翩起舞,在这里逗留数日,每晚还与当地的百姓一起跳锅庄舞。公主走后,人们便把这片坝子称为“公子拉”,意为“公主起舞的乐园”。后音译写为奔子栏。</p> <p class="ql-block">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3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p> <p class="ql-block">月亮湾</p><p class="ql-block">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金沙江大拐弯景观。</p><p class="ql-block">月亮湾是横跨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与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标志性景观,又名金沙江第一湾、金沙江大湾。因金沙江在此形成180°的"Ω"型大拐弯得名。江面海拔约2200米,两岸陡峭山体垂直高差达1500米,构成滇川两省的地理分界线。2023年6月26日起,该景点实施免费开放政策。</p> <p class="ql-block">金沙江大拐弯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的交界处,具体在奔子栏镇与子庚乡之间。这里,金沙江形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Ω”型大转弯,从空中俯瞰,宛如一条碧绿的彩带绕山而行,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地理特征</p><p class="ql-block">金沙江自青藏高原奔涌至滇川交界处,受地质构造与水流侵蚀双重作用,形成长度约2公里、弧度达180°的深切河曲地貌。江流在此呈完美"Ω"型转折,河道曲率半径达800米。该区域属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区,海拔从江面2180米至周边山峰3700米,形成典型的Ω型峡谷地貌。</p> <p class="ql-block">观景设施</p><p class="ql-block">位于德钦县奔子栏镇G214国道旁的山顶观景台海拔2460米,采用藏式石砌建筑风格。观景台设置三层观景平台,最高层配备全景玻璃护栏,可观测江面到东岸子庚乡的完整河曲形态。配套设施包含生态停车场(容量50辆)及徒步栈道(长度1.2公里)。</p> <p class="ql-block">开放政策</p><p class="ql-block">2019年前景区实行门票收费制度,标准为每人10元。2023年6月26日起对金沙江大湾实行免费开放。现行开放时间为每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08:00-16:00,冬季封闭期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p> <p class="ql-block">旅游信息</p><p class="ql-block">从德钦县城沿G214国道行驶62公里可达,车程约1.5小时。建议携带长焦镜头进行摄影创作。</p><p class="ql-block">最佳拍摄时段为每日08:00-16:00。</p><p class="ql-block">周边15公里范围内有奔子栏镇旅游服务中心,提供藏族文化体验项目。</p> <p class="ql-block">地质价值</p><p class="ql-block">作为三江并流世界遗产核心区组成部分,该河曲完整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的地质过程。江岸三级阶地发育明显,阶地沉积物中包含多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地层证据。2019年科考发现东岸崖壁存在古滑坡体,估算体积达1.2亿立方</p> <p class="ql-block">雾浓顶观景台</p><p class="ql-block">雾浓顶观景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雾浓顶村,是国家AAAA级景区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观景台别称"十三白塔迎宾台",距白茫雪山垭口23公里、德钦县城8公里,因可全景观赏梅里雪山十三峰而闻名,东北向可见白马雪山,南向能捕捉雾浓顶村煨桑青烟与澜沧江峡谷烟云。作为国内拍摄梅里雪山全景的最佳位置,其开阔视野可将飞来寺村和河谷作为前景,配合十三白塔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该观景台全年开放时间为08:00-16:00,曾作为电影《芳华》取景地,2025年位列德钦必打卡景点榜第四名。</p> <p class="ql-block">达摩祖师洞</p><p class="ql-block">在很早以前就是香客络绎不绝的佛教圣地了。维西县塔城乡其宗村是一个藏族聚居的村子,其环境可谓山清水秀,田园村舍倚山临江,掩映于各种果木的浓荫之中。村子东面约6公里处的高山,人称阿海洛山,因达摩祖师洞,又称达摩山。此山树木葱郁,山顶有巨型岩崖,达摩祖师洞位于崖壁上。此洞本为天生岩洞,藏传佛教传入迪庆后,民间传说达摩祖师在此山洞中面壁十年而成佛,在洞壁上留下面壁影像、留下顿足成洼圣迹,此洞由此便得名达摩祖师洞。大约在清初,信仰佛教的人们沿崖壁叠木为基,依洞筑成禅房数间,达摩祖师洞就成为佛教徒们朝拜的圣地和修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寿国寺</p><p class="ql-block">寿国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城北80千米澜沧江东岸康普乡格丁洛巴村。寿国寺位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历时5年建成,为红教喇嘛寺院,是康普土干总禾娘积极捐资而成,后来就成为滇西北藏传佛教噶举派十三大寺院之一。寿国寺坐东向西,由山门、正殿、侧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寿国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壁画内容融释、儒、道为一体,是汉、藏、白等民族建筑艺术和多种信仰文化结合的典范,同时也是滇西北特殊政教制度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1989年,寿国寺被维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寿国寺被迪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寿国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寿国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澜沧江梅里大峡谷</p><p class="ql-block">澜沧江梅里大峡谷,位于中国云南迪庆德钦县,中国最美大峡谷之一,中国最大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以保护滇金丝猴等珍稀物种,以及横断山典型山地森林垂直带自然景观为主。澜沧江梅里大峡谷北起佛山乡,南至燕门乡,长150公里,是云南省高差最大的地方。峡谷江面海拔2006米,左岸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右岸的白马雪山扎拉雀尼峰海拔5460米,峡谷最大高差4734米,从江面到顶峰的坡面距离为14公里。每千米平均上升337米,峡谷有一个近于垂直的坡面。</p> <p class="ql-block">白马雪山垭口</p><p class="ql-block">白马雪山垭口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境内,地处横断山脉中段云岭山脉,是214国道滇藏线穿越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节点。垭口海拔4292米,为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公路线段,构成德钦县与香格里拉市的行政区界。该区域以高山针叶林植被垂直带景观为核心,分布有滇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作为穿越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路,垭口兼具交通枢纽与观景平台功能,冬季常因积雪限制通行。</p> <p class="ql-block">雾浓顶观景台</p><p class="ql-block">雾浓顶观景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雾浓顶村,是国家AAAA级景区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观景台别称"十三白塔迎宾台",距白茫雪山垭口23公里、德钦县城8公里,因可全景观赏梅里雪山十三峰而闻名,东北向可见白马雪山,南向能捕捉雾浓顶村煨桑青烟与澜沧江峡谷烟云。作为国内拍摄梅里雪山全景的最佳位置,其开阔视野可将飞来寺村和河谷作为前景,配合十三白塔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该观景台全年开放时间为08:00-16:00,曾作为电影《芳华》取景地,2025年位列德钦必打卡景点榜第四名。。</p> <p class="ql-block">东竹林寺</p><p class="ql-block">德钦县奔子栏乡书松村建筑</p><p class="ql-block">噶丹东竹林寺,坐落在德钦县奔子栏乡书松村南永干顶东坡上,距中甸县城约105公里,距乡驻地奔子栏23公里,滇藏公路从寺后横穿山腰而过,汽车可直达寺内,且常年四季通行无雪阻。该寺因地处白茫雪山背风凹处,金沙江河谷延伸部分,海拔3000米,气候属山地季风气侯,具有“冬无寒冷,夏无酷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背景介绍</p><p class="ql-block">东竹林寺位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乡,原名“冲冲措岗寺”,后更名为东竹林寺,寺院建造于清朝初1667年,属于云南省重点保护单位、滇西最早的藏传佛教发源地,由于历史悠久,藏宝众多,由多位活佛管事。滇藏线公路从东竹林寺后横穿山腰而过,汽车可直达寺内,且常年四季通行无雪阻。东竹林寺有僧侣300余人,管事活佛4人。</p><p class="ql-block">东竹林寺与归化寺相同,也设有似于“康参”的僧侣组织,称为“安取”。东竹林寺大寺下设七个安取:打纠安取、直拥安取、书松安取、朱巴龙安取、荣马安取、则通安取、腊普安取。</p> <p class="ql-block">历史</p><p class="ql-block">东竹林寺,建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原名“冲冲措岗寺”,意为仙鹤湖畔之寺,寺址在新寺西北约3km处。建寺初期仅有僧侣16人,为噶举派。后因参与以滚钦寺为首的反格鲁派战乱,改宗格鲁派,并与抗萨、支用、书松等7个小寺(贡巴)合并,更名“噶丹东竹林”,意为成就“二利”(利己利人)之寺。从此规模不断扩大,住寺僧侣至清末已发展到700多人,活佛10人,成为康区十三林大寺一。</p> <p class="ql-block">传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个高僧云游至此,看上了这里的金字塔形的大山,认为那是神的化身,于是在此地立庙朝奉。</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东竹林寺遭到破坏,1985年7月,香格里拉地方政府拨款新修噶丹东竹林,1986年10月,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亲临东竹林寺观察并捐款赞助。随着寺院威望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很多珍贵文物不断征集到噶丹东竹林,其中有镀金弥勒法轮佛像、白度母像、三世诸佛像、文殊菩萨像,还有唐卡(宗教卷轴画)、阎罗王群像、十八罗汉像,以及班禅历生传、释迦巨行传等17幅刺绣,大小灵培、佛塔数不胜数,跳神道具、法器也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建筑</p><p class="ql-block">位居中央的大经堂,为四层土木结构建筑,82根合抱大柱成网状密布,底层是全寺喇嘛诵经处,正面供有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及其弟子达玛仁青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像(俗称“师徒三人尊”),两侧是释迦牟尼、观世音、文殊、度母、普贤等佛和菩萨像。第二、三层分别为经堂、佛殿,以及堪布(掌教)念经和起居的静室。各层内外都装潢富丽,彩绘纷呈,加上宗教艺术瑰宝——雕塑、唐卡、壁画的装点,更显得金碧辉煌,气氛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二层新塑的强巴佛高6.8米,头部直到第三层,脸形丰满,形象逼真。觉卧拉康(释迦牟尼佛殿)的佛像高约10.5米,铜质鎏金,佛冠及前胸镶满珍珠宝石,系拉萨色拉寺所赠。东竹林寺还珍藏一幅长达8.5米、宽5.2米的大型唐卡,是用五彩丝线精织而成的护法神像,每年举行跳神法会时展出一次,供香客观瞻礼拜。</p> <p class="ql-block">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2003年12月18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旅游交通</p><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曾举办盛大的“格规定木”庆典活动,此后每年都举办僧值节一次,成为康区僧俗民众朝觐的吉祥福地。</p><p class="ql-block">因每日仅有中甸——德钦对开班车各2辆从寺外经过,所以一般不应在此逗留很久。旅游者最好自备车辆,以奔子栏为食宿点,晓行夜归。或在寺院参观后,驱车直往升平镇安顿。</p> <p class="ql-block">贺龙桥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叶央村,横跨金沙江,是滇藏线(214国道)的重要地标。该桥原名伏龙桥,因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此桥附近,为纪念贺龙元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贺龙桥由铁索和木结构组成,始建于1958年,最初名为伏龙桥。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此地时,曾计划在此建桥,但因条件限制未实现。1959年当地政府为纪念长征历史和解决交通问题,最终建成横跨金沙江的吊桥。</p><p class="ql-block">现状与意义</p><p class="ql-block">目前贺龙桥已不再通行,仅保留桥墩、钢索、锚钉等主体结构。桥西岸建有观景台、停车场及红色记忆展示厅,供游客缅怀历史。作为长征精神的实物见证,该桥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周边信息</p><p class="ql-block">从德钦县城出发沿214国道行驶约30分钟可达,桥体与金沙江峡谷形成独特景观。附近还有得荣县瓦卡镇的贺龙桥(1959年建成),但该桥位于四川甘孜州得荣县,与云南德钦贺龙桥无直接关联。</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路上的贺龙桥</p><p class="ql-block">在迪庆州德钦县的奔子栏镇,有一座名为贺龙桥的壮丽桥梁。这座桥建于1958年9月,横跨金沙江的险峻之处,仿佛藏龙卧虎,气势磅礴。原名为伏龙桥,后来为了纪念贺龙元帅,更名为贺龙桥,并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红军二.六方面军在长征期间曾途径这座桥附近。如今,虽然桥已弃用,桥板被撤出,只剩下桥墩、 H 型桥塔、钢索、钢架和锚钉,但这里依然充满了历史的气息。桥西岸还修建了观景台、停车场以及“红色记忆展示厅”,供人们缅怀历史。</p><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望着金沙江水奔腾不息,不禁让人感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 <p class="ql-block">滇藏行:探访贺龙桥遗址</p><p class="ql-block">滇藏行自驾214国道,参观贺龙桥遗址。</p><p class="ql-block">这个遗址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叶央村格浪水小组,海拔高达1969米。贺龙桥建于1958年9月,位于金沙江的险要之处,形似藏龙卧虎,雄伟壮观。它原本叫伏龙桥,因为红二、六方面军长征时曾经过这里,为了纪念贺龙元帅,后来改名为贺龙桥,并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如今,贺龙桥已经不再使用,桥板已经被撤出,只剩下桥墩、 H 型桥塔、钢索、钢架和锚钉。桥西岸还修建了观景台。贺龙桥是红军长征途中在迪庆境内经历艰苦历程的实物见证,也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它在新常态下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示范作用。</p> <p class="ql-block">白马雪山垭口</p><p class="ql-block">云南省德钦县境内的山地垭口景点。</p><p class="ql-block">白马雪山垭口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境内,地处横断山脉中段云岭山脉,是214国道滇藏线穿越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节点。垭口海拔4292米,为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公路线段,构成德钦县与香格里拉市的行政区界。该区域以高山针叶林植被垂直带景观为核心,分布有滇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作为穿越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路,垭口兼具交通枢纽与观景平台功能,冬季常因积雪限制通行。</p> <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p><p class="ql-block">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属横断山脉中段云岭山脉分支,行政区域横跨德钦县与香格里拉市边界。214国道老路在此翻越两个垭口,其中白马垭口海拔4292米,是滇藏公路海拔最高点。区域相对高差超3000米,形成20余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白马雪山海拔5430米。</p> <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与生态保护</p><p class="ql-block">保护区面积达27万公顷,呈现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p><p class="ql-block">2600-3000米分布云南松与高山栎混交林。</p><p class="ql-block">3200-4000米为冷杉、云杉组成的暗针叶林。</p><p class="ql-block">4000米以上发育高山灌丛草甸带。</p><p class="ql-block">秋季山林呈现金黄、火红与苍绿交织的斑斓景象,夏季高山杜鹃沿山脊延展形成花海。核心保护对象包括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及滇金丝猴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旅游信息与交通路线</p><p class="ql-block">观景路线:</p><p class="ql-block">沿214国道老路穿越垭口,可俯瞰U形山谷与梅里雪山群峰。</p><p class="ql-block">徒步路线单程约10公里,需耗时6-8小时穿越高山针叶林带。</p> <p class="ql-block">季节限制:</p><p class="ql-block">12月至次年2月常因积雪封闭道路,5-6月杜鹃花期、9-10月秋色季为最佳观赏时段。</p><p class="ql-block">游览建议:</p><p class="ql-block">自驾车辆需配备防滑链,垭口区域年均气温低于5℃。</p><p class="ql-block">拍摄雪山全景建议清晨抵达,可捕捉日照金山景观。</p><p class="ql-block">进入未开放区域需提前向保护区管理局申请备案。</p> <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本区地处横断山脉中段,巍峨的云岭自北向南纵贯全区,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座,主峰白马雪山海拔5430米,相对高差超过3000米。区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在水平距离不足40公里内,有7-16个植物分布带谱,相当于我国从南到北几千公里的植物分布带,蔚为奇观。本区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星叶草、澜沧黄杉等十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滇金丝猴、云豹、小熊猫等30多种,有“寒温带高山动植物王国”之称,具很高的科学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