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7号,我妻子张素蓉从深圳出发前往新疆喀什大学,开启银龄行动支教之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深圳,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繁华都市,北纬22°32′,东经114°03′,沐浴着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温暖;喀什,远在新疆西南边陲的丝路古城,北纬39°28′,东经75°59′,浸润着西北边陲的干燥与辽阔。两地直线距离近5000公里,飞行时间长达7个小时,跨越三个时区,且喀什有沙尘暴天气,这一切对老伴而言都是全新挑战,但她心中充满期待与热情。</p> <p class="ql-block">2023 年,教育部等 10 部委推出《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旨在号召离退休高级知识分子前往西部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支教,为教育事业继续发光发热。我妻子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三级,先后在四川成都师范学院(20年)、深圳市教育科学院(13年)从来教育教学工作。</p> <p class="ql-block">2024年秋天,在深圳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多年的妻子光荣退休。儿子心疼母亲多年来为教育事业操劳,纷纷劝她回到成都,安享悠闲舒适的晚年生活。然而,当妻子看到“银龄行动”支教招募公告时,内心激动不已。她回忆起家族往事,说道:“抗日战争时期,你爷爷陶大瑄放弃文职投身军旅,和川军将士一同出川抗日、保家卫国;我和你父亲中年时南下深圳创荡,为特区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如今退休了,要发挥余热 为边疆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动情地说道,"在四川生活工作五十多年,养育之恩不能忘,我们四川人绝对不拉稀摆带!"这句掷地有声的川话,道出了四川人敢闯敢拼的豪迈本色。正是这份担当与热血,让她在2024年9月退休后毅然报名,于2025年踏上了前往喀什大学的支教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起初,她和喀什大学签订的合同是半年,每周两节课。到校上完一周课后,学校邀请她签订一年半长期合同。面对邀请,她既激动又忐忑,在微信家庭群里征求我和儿子意见。我们担心喀什生活条件和交通状况,劝她先工作半年再说。她用在喀什的教学与生活经历打动我们,告诉我们学校领导和同事关怀备至,安排了宽敞明亮住房,备齐了生活用品。尤其让她感动的是,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对她的爱戴让她最为感动。她告诉我们,每班都有一百多号学生,听得都特别认真。她在微信中写道:“现在渐入佳境。126-144人/班,黑压压的学生认真听讲,很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生们十分尊敬我妻子,她在朋友圈发文:“2025.03.17早上9点出门,可见雾蒙蒙,不是雾,是沙尘,得戴口罩,到了学校,学生一再提醒我:老师,要戴口罩,很感动!进到教室9:30分钟,可见课桌上摆满了课本,10点上课,化学系的学生们提前来占座位,谁说公共课不重视?下课后,学生们骑电马儿赶下一堂课去了。喀什大学的学风好。下午放学埋头行走在校门口前方,突然听见有人对着我喊,抬头一看,2个骑电马儿的人问我去哪?要送我,刚开始还有点恐慌,以为遇到不怀好意的人,走近一看,2人笑咪咪说:老师,您住哪,我们送你过去,才知是学生。感动,感动,还是感动!喀大,我喜欢!”</p> <p class="ql-block">我和儿子逐渐明白妻子对教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于是,我们既不舍又支持地告诉她:“只要你身体吃得消,心情也好,就去做吧。”但我们也提醒她,不要急于做决定,教学和生活一段时间再做决定。但妻子最终还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和儿子虽然担心她太累,但看到她如此充实和快乐,心中也倍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5日,为了解妻子支教情况,儿子从英国回来和我一起从深圳去喀什看望她。刚下飞机就遭遇沙尘暴,黄沙扑面,十分难受。儿子心疼地劝她支教半年就回去,我也表示担忧,但她态度坚决,要完成一年半支教工作。早餐后,儿子提议去喀什大学实地探访。我们先到妻子任教的教育学部参观,儿子走进她上课的教室模拟授课。傍晚,我们在学校职工食堂用餐,四菜一汤仅需40元,实惠美味。</p> <p class="ql-block">她兴致勃勃地带我们游览校园,说起课堂上学生渴求的眼神和同事的热情相待,让她在异乡倍感温暖,感慨支教让退休生活有了不一样意义。此刻,她在这遥远的喀什心有所依,正如苏轼所言“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她如一盏明灯,照亮学生求知心灵,为未来种下希望种子。她像坚韧的胡杨,在恶劣环境中挺立;又似无私奉献的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演绎着独特生活哲学,这让我联想到刀郎《喀什噶尔胡杨》中“任那三千年的风沙,刻进我沧桑的年轮”,这种生存智慧已融入这片土地文化血脉。</p> <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我们前往喀什著名的香妃园参观。在象征忠贞爱情的香妃树下,妻子挽起我的手臂,留下珍贵合影。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我情不自禁哼起《搀扶》:“搀扶你的手到永久,相约今生会一起走。”那一刻,留在喀什陪伴妻子支教的决心愈发坚定。</p> <p class="ql-block">妻子在喀什的支教生活,圆了她的教育梦想,也让我们一家对生活有了新感悟:只要心中有爱,无论身处何方,都是温暖的家;只要心中有光,人生便永远充满希望;好的生活是稳定而自适的,多年前我牵起她的手,决定携手走过人生风雨。为全力支持老伴支教,我决定留在喀什陪伴她,愿为她洗衣做饭,雨天撑伞,或许还能参与支教或文化出版工作,与她并肩奋斗。正如王勃所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老伴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人生境界。未来,我们一家人将紧紧相依,共同期待在喀什书写更多美好篇章。</p> <p class="ql-block">2025年仲夏,妻子合上了浸满心血的工作日志。这半年,她如边疆胡杨般扎根教育沃土,用知识的清泉浇灌着六方园地——化学、体育、计算机、历史、美术、汉语等六个专业的学生,在216节教育学课堂里汲取养分,学子们眼眸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育人路上,她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当体育生说出考研梦想时,她眼中泛起欣慰的涟漪;当历史系学子捧着论文忐忑求教,她不仅提出修改意见,更自费资助其登上学术舞台。那些被她点燃的理想之火,如今已在青年心中灼灼燃烧。 她将奉献刻进骨血:自费赴全国学术交流大会汲取前沿理念,只为反哺边疆课堂;备课批改作业伏案至深夜,昏黄的台灯映照着她专注的侧脸,一摞摞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都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半年的支教时光里,她始终践行着"川军出川"的担当精神,用"不拉稀摆带"的四川人魄力,在喀什的教育沃土上培育希望。那些见证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最终都化作了如新疆胡杨般坚韧、似红烛般温暖勇于奉献的教育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