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有些朋友说:明朝的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尚书和侍郎是武将;巡抚、参赞军务是武将;兵备道也是带兵的武将。这说法对吗?<br> <b>容易被认为是武将的文官。</b><br> <b>兵部主官</b>是文官。洪武十三年裁撤丞相,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以六部尚书管理天下事。六部尚书、侍郎均是文官。同年设五军都督府,由武将负责,隶属于兵部。从景泰元年开始,断续设一人协理京营戎政,由兵部尚书(或侍郎),或右都御史担任,负责京营操练。<br> <b>总督和巡抚</b>是文官。总督和巡抚是代天子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所辖地域少、事轻者,派巡抚;所辖地域多、事重且需要协调巡抚者,派总督。总督和巡抚往往会提督军务或赞理军务,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者,皆兼都察院都御史;巡抚兼佥都御史(或副都御史);可纠劾百官,以便行事。总督和巡抚标下有部队,由武将负责统领。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巡按御史也是文官。<br> <b>分守道、分巡道和整饬兵备道</b>是文官。分守道是布政使司派出机构、分巡道和整饬兵备道是按察使司派出机构。布政使司负责财政、民政等事务,按察使司负责司法和刑狱。明朝宣府镇有分守口北道、分巡口北道、赤城兵备道、怀隆兵备道,因为宣府只有巡抚,而没有省级的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故此四道官员由编制在山西(偶尔有山东)二司的参议或佥事(个别人职衔升为布政使、按察使)担任,每人标下也有部队,由武将负责统领。</h1> <h1> 五军都督府、都司所属<b>经历、断事、照磨</b>(司狱)及各卫经历、都司卫所儒学、仓库均为文官。电视剧《锦衣之下》中,锦衣卫经历是锦衣卫内设机构经历司的从七品主官,负责公文起草、收发、传递,是文职,后来没有军功却升为武职,是不符合历史的。<br> 京城中、东、西、南、北<b>五城兵马指挥司指挥</b>是文官。指挥(正六品)、副指挥(正七品)负责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亲王(或郡王)妃之父无官者,可授兵马指挥(或副指挥),但只领俸禄,不得管事。<br> <b>属于武将的官员。</b><br> 五军都督府,都督府负责军旅之事,管理京外都司、卫所和33个京卫。其1人掌印(负责全面工作),1人佥书(管理日常事务),其余带俸不管事,均是武将。有: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有大征讨,则派一人挂诸号将军或大将军、前将军、副将军印总兵出征,事完则缴印。<br> 京营。永乐年设三大营,景泰元年增十团营,成化三年改为十二团营,正德中增设东西两官厅,嘉靖二十九年裁撤团营、官厅归并三大营。兵部尚书(或侍郎)或右都御史等文官或太监管理京营,京营内设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将军、佐击将军、坐营、号头、中军、千把总等均为武将。<br> 直属皇帝的锦衣卫等26个上直卫,设亲军指挥使司。卫所的都指挥、指挥、镇抚、千户、百户均为武将。</h1> <h1> 都司,负责一方之军政,各率其所属卫所,隶属于五府,而听令于兵部。其1人掌印,2人佥书(1人负责练兵、1人负责屯田),其余是带俸不管事,均是武将。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br> 卫所,负责一卫之军政,率所属千户所,隶属于都司。如果出征,则率其属,听所命主帅调度。掌印、佥书管理卫事,其余带俸差操,均是武将。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镇抚(从五品)。另外,守御千户所直接隶属都司。<br> 千户所,有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镇抚(从六品),通常辖10个百户所,有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设1人掌印。凡卫下达军政事务,千户督百户,百户管理20名总旗、100名小旗(每总旗管5小旗),率其卒伍以听令。镇抚,管刑狱;无狱事,则管军;百户缺,则代之。百户以上属于武将,总旗、小旗类似士官。<br> 各镇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为武将。其中都督级别的武将,编制分列在五军都督府;都指挥级别的武将,编制在都司;指挥使以下级别的武将,编制在卫所。佩印总兵官有:征南将军(云南)、征西前将军(大同)、平蛮将军(湖广)、征蛮将军(两广)、征虏前将军(辽东)、镇朔将军(宣府)、平羌将军(甘肃)、征西将军(宁夏)、副将军(交阯)、镇西将军(延绥),有朋友按汉朝官秩对这些名号排位,只能说想多了,这是洪熙元年颁发官印时顺序,与设置时间有关。<br> 管辖少数民族事务的宣慰使司、招讨使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的主官及463个番边都司卫所的主官是武将。</h1> <h1></h1><h1> <b><font color="#ed2308">明朝武将产生的渠道。</font></b></h1> 《明史·选举志》称:武将产生的渠道有:世职、武举、行伍、纳级。<br> <b>武职世袭是武将产生的主体渠道。</b><br> 明代实行卫所制,世袭武将基本是卫所武官,从试百户至指挥使。军官亡故,子孙袭职;年满六十岁或有伤病,子孙可替职。拟袭职者要参加过操练、弓马熟娴,由卫所正官按规定审核、保结呈送兵部,兵部按照《武职选簿》,严格审核继承人资格并记录在册。每年二次大选,合格者方可袭职。<br> 个别人奉旨可袭职都指挥佥事等官,但只限一代,后代再袭职时,降等为指挥使或更低级别职务。如:万全右卫指挥使江洪,正统七年调征麓川与蛮贼战阵亡,其子江山钦准袭升都指挥佥事;下一代江山嫡长孙江桓袭祖原职宣府前卫指挥使。都督佥事榆林城守备周贤天顺二年阵亡,子周玉特旨袭升为都指挥同知,后因被弹劾,周玉嫡长孙周漳袭职时降为指挥佥事。保安卫指挥使李良弘治七年邳州平口阵亡,其子李淮袭升都指挥佥事;下一代李淮亲弟李漳袭职时,查其父三岔口、威宁海子、白孤庄功升三级均无擒斩,降袭为署指挥佥事事正千户。<br> 经年累月,有的家族世袭武职经历了整个明朝,传承十余代人。越往后,世袭家族越多,成为武将的主要来源。成化年间武将已经比洪武年间增加了四倍,以锦衣卫为例,最初编制军官205人,而当时已达到1700人。阶层固化,冒名顶替、弄虚作假成风,一次次清查、造册,完善制度。万历二十二年五月新核定的《武职选簿》完成,仍存在问题,且当时信息不畅,只有兵部武选司官员可以查对,少数人操作,竟然出现兵部郎中收取“袭职银”等腐败行为。 <h1><b> 以实战为核心的行伍晋升越来越难。</b><br> 明朝实行军户制,洪武初即开始垛集从军,从军者户籍从民户改为军户,其军士亦父子相继,代代相传。明朝建国、朱棣靖难起兵、永乐北征蒙古、景泰北京保卫战、成化威宁海子等明朝中期前,自甘肃迤东抵山海关的北方边镇、镇压内地反贼、俘获人畜器械,都有明确的立功升级标准,普通士兵凭战场表现逐级提拔,尤为普遍,催生大量行伍将领。如徐达、常遇春从士卒成长为开国名将;如薛禄等由士兵参加靖难起兵,成为大将。朱元璋推行“年深升迁”资历累积政策,优先提拔驻防边疆的老兵。洪武九年规定北平、山西总旗任职久者可赴京重用,有任百户者,云南驻军优先晋升老兵为小旗。<br> 明朝中后期,军户逃亡严重开始实行军户与募兵并行政策。中高级武将培植亲兵、家丁、家将获得朝廷默许,普通士兵有屯田的义务,亲兵、家丁属于募兵,自然有更多时间、精力用于训练,加之装备精良,其战斗力自然要高于普通士兵。临战,主将会让普通士兵先行出战,与敌人打消耗战,待敌人疲惫时,派出亲兵、家丁杀敌立功,行伍中的亲兵、家丁获得军功,得到提升,主将因部下功同样获得升职。如名将马芳、黑晓就是亲兵、家丁出身的代表。戚继光的“戚家军”是募兵,同样具备亲军的特点。<br> 这样普通士兵上升通道变窄,且明朝中后期,未防止将领谎报军功,朝廷要派人反复核实,录功往往会在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后,同样为将领的操作提供了机会。如嘉靖中期,指挥佥事独石城守备郝鹏阴令所部卒杀降者四人,斩首转卖与开平卫右所试百户张锐等报功,事发,郝鹏坐斩。明朝立功政策标准多次变更,普通士兵难以知道政策规定。有个别普通士卒杀死敌人后砍下耳朵或缴获物资,上级会给予他一定的赏银,然后把功劳记在自己的子侄、亲信名下,或将其倒卖给想立功的人。如果录功时,原立功的士兵有异议,或是说他已领取赏银就等于放弃了升官,或是限期让他退回赏银,再提出升职的申请,最终申请不了了之;对上则称他是与别人合作立功,是次要一方,已领取赏银放弃升职。即使有士兵越级控诉军官窃取其战功,会因无门路反被治罪。</h1> <h1><b> 武举选拔是武将产生的制度性补充。</b><br> 明朝洪武年设武学教武官子弟;于各直省应试。正统中,选骁勇都指挥等51名官员和熟娴骑射的幼官100人,命两京建武学以训;天顺八年,令各级官员举荐通晓兵法、谋勇出众者,参加由省巡抚、巡按、三司(都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直隶巡按御史组织的考试,考武举。考中武举。再参加兵部同总兵官于帅府考试策略,教场考试弓马,答策二道,骑中四矢、步中二矢以上者为中式武举(即武进士)。成化十四年,按文科例设武科乡、会试,三年一试,时间为秋天。后考中人数、比例、考试内容、时间屡有变更;又仿文闱南北卷例,分边方、腹里,边方占60%。嘉靖年放宽户籍限制,军民皆可应试。万历三十八年,定每科武进士为百名(其后特殊情况武进士为130名)。崇祯四年,完全仿文科,原兵部中式武举始称武进士。<br> 武进士任职。嘉靖元年定武进士升署职二级,所加署职,除非有军功,即使遇恩例也不得实授。状元,原系武官者,照例加升;原非武官者,授副千户职衔(实职)。榜眼以下,原是总旗者授署副千户;小旗者授署百户;普通军民授署所镇抚。原是在京卫指挥佥事以上武官,分派京营推补号头千总;或任各卫军政掌印、签书管事;或发蓟保二镇任千总、把总,委用守城守堡。原在边卫或与北直隶临边者,分随各将领管操杀贼,或委守城堡,或量任千总把总,或任各卫所掌印签书管军管事。原属两直隶或腹里各省,不论原任指挥千百户等官、均发巡抚衙门量委各卫所掌印或签书管军管事。起五名进士优先委用,等有功再保荐。隆庆六年定:千百户指挥等官考中武进士于祖职俸粮外,加武举米三石。<br> 三年补充百人,数量有限,成名将领比例更低。如果是武生、武举、武进士一路考来,授职基本是中下级军官,缺乏实战经验。当然也有例外,崇祯年,武探花宣府人甄奇杰,初授保定前营游击,累升镇守保定总兵官。总督部院孙黎阳题称“一身是胆,熟历边疆,娴于战阵。又有保疆、护饷、斩贼、全城之功”,奉旨特升左都督、镇守南阳等处挂印总兵官,因征剿闯贼,八年七月,同抚赏都司孙洪猷阵亡于枣阳。</h1> <h1></h1><h1> <b> 荫官制度保证了高官阶层权力的世代传递。</b></h1> 正统以后,妃、公主、公、侯、太监子弟授官者,多把编制落在锦衣卫。隆庆元年规定,如果外戚只允许袭封一代,其子孙不再袭封,可以照例量授锦衣卫指挥等职。<br> 明朝文官有荫叙制度,洪武年间七品以上文官皆可荫一子给予相应品级的职务,如正一品官员之子授正五品职务;正三品官员之子授正七品职务。后来政策趋于严格,在京三品以上,满考著绩官员,方可荫官或送国子监读书(即官生)。成化三年后,不再授官,只准送国子监读书。正三品官员如有军功,其已录荫国子生可以改授锦衣卫千百户等武将职衔;可以将嫡次子孙补荫国子生。这样高阶文官有了当武将的子孙,有父亲的运作,很快就能升到指挥一级的中高级武官。<br> 如右都御史、三边总督王越荫子王时锦衣卫世袭百户,太监汪直派养子锦衣卫副千户汪钰和百户王时回京向皇帝报威宁海子大捷,皇帝封王越威宁伯,升报捷者汪钰为指挥佥事、王时为正千户。后又因大同征进功,王越再荫一子王春为锦衣卫世袭百户;升报捷锦衣卫指挥使汪钰为都指挥同知、指挥同知王时为都指挥佥事。王越三个儿子:锦衣卫指挥同知王春、指挥使王时、百户王昕,均为世袭职务。如: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宣大总督许进荫子锦衣卫世袭正千户,其曾孙许浩然由世荫锦衣卫千户,最终官至左都督。这样的将军能打仗吗?<br> 高阶武将也可荫官武将。以名将马芳为例。时任宣府总兵马芳,因军功,荫一子正千户世袭;长子马桧,斩首一颗,拟升小旗,故绝,次子马林承袭,二功合并,授蔚州卫指挥佥事。马芳任大同总兵,款贡有功,题荫一级世袭,马林加升指挥同知世袭。马林历升辽东总兵,开原血战阵亡,长子马燃随父阵亡。奉旨袭升二级,嫡长孙马元庆袭授蔚州卫指挥使。《明史》评价马林“虽更历边镇,然未经强敌,无大将才。当事以虚名用之,故败。”时任蓟镇副总兵马芳,因界岭口等处功,荫嫡次子马椿总旗世袭;因洪山口功,升二级世袭百户;再次因军功加升一级世袭,合并,授蔚州卫副千户。马椿亲叔马汉、亲侄马斌,各升小旗一级,俱故无嗣,马椿照例在副千户加二级并授指挥佥事。马芳铁山堡有功,马椿升指挥同知(世袭);马芳招降有功,马椿荫升世袭蔚州卫指挥使。马芳次子马栋承袭马芳的世袭指挥佥事,官至山西总兵。《明史》称其“官至都督,无所见。”<br> 潘宗颜,文进士,宣府保安卫人,任开原兵备佥事。马林带兵援辽,潘宗颜上书经略杨镐“林庸懦,不堪当一面,乞易他将,以林为后继,不然必败。”杨镐不听,反让他任马林的监军。马林扎营稗子峪,夜闻杜松败,马林军遂大哗。天明,清兵至。马林甚恐,一战而败,策马先逃,潘守颜殿后,阵亡。赠光禄卿,再赠大理卿,荫子锦衣卫世袭百户。两家后代多了笔糊涂官司。<br> 正是因为武将也可荫官,明朝后期出现了铁岭李氏、大同麻氏并列的将才家庭,《明史》称“东李西麻”,“两家子弟,多历要镇。然列戟拥麾,世传将种,而恇怯退避,隳其家声。语曰‘将门有将’,诸人得无愧乎!” <h1><b> 捐资纳级是大义还是官场潜规则。</b><br> 明朝为应对财政危机,尤其在边镇军费短缺时,频繁采用纳级作为临时措施,为武官升迁开辟了新的途径。<br> 清朝捐官是一明文规定的,是实职官员。明代所授散官止许冠带,不令管事,也不支俸,有官阶而无官职,是虚衔。散官名目有将仕郎、迪功郎、文林郎、承事郎等文官,自从九品至从六品不一,通称为“义官”。义官可享受规定的差役优免,对“义民”的旌表制度在明代得到发展,成为灾荒赈济中常用的奖劝之法。但到成化初,民间对此热情不断降温,朝廷的奖励门槛也是一降再降。<br> 武官也可纳级,但只限卫所武官。普通士兵或平民,认捐米豆600石,可获得试百户(从六品)。在职武官,捐马10匹,可纳升指挥佥事(正四品),捐银若干可纳升指挥使(正三品)。正德六年定:凡纳级后,功升都指挥,担任守备、把总职务的,编制仍在原卫所,不得列衔都司。嘉靖四十三年定,凡纳级指挥,只限于卫所现任官员,且纳级后只能带俸,不许在卫所管事。<br> 纳级捐的官,如果靠俸禄是永远不可能收回本钱的,不否认有些人是出于义举,为了国家大义。但在一些人眼中,纳级变成了巧立名目的买官卖官。如多花些钱,使纳级职务变为世袭;边远地区武官子弟袭职时,可捐粮免赴京考核;通过募兵升级,招募士兵达千人授百户,五千人授千户。嘉靖年间曾爆丑闻,多次因谋反被充军发配的山西太原府崞县人李福达,组织白莲教密谋造反,居然靠行贿,以赀纳例捐了个山西太原卫指挥使。纳级同样滋生腐败,降低军队素质,加速了明后期卫所制的崩坏。</h1> <h1> <b>按特殊需要选拔武将。</b><br> 如锦衣卫招收一些有异能者,直接升授为武将。<br> 锦衣卫仪仗队招收的大汉将军(校尉、力士),编制1500人,要求:身长五尺三寸以上,力胜三百五十斤无恶疾、无体味,从家庭及本人无犯罪记录的民间壮丁中选拔。校尉专职擎执卤簿仪杖,及驾前宣召官员,差遣干办,原隶仪銮司,改隶锦衣卫。力士专领金鼓、旗帜,随驾出入,及守卫四门,先隶旗手卫,后改隶锦衣卫及腾骧四卫。正德时定:大汉将军为试百户,五年实授百户。长得标致,也是资源。<br> 武宗好养勇士,曾将47名千、把总,注锦衣卫带俸;舍余1100人,充御马监家将勇士,食粮骑操。<br> 万历末,拟开将材武科,初场试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知者言之。因皇帝驾崩而未行。崇祯十四年,开奇谋异勇科,竟无无应试者。<br> 收编少数民族组建部队,授予武将职衔,如保定都司的忠顺营。为羁縻边疆少数民族部落,对其原有头目授予武将职衔,如哈密卫都督等。<br><br> 明代军事制度设计上试图平衡“效率”与“控制”,文官节制武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对武将产生影响深远。世袭和荫官催生“将门无将”;捐纳本为填补军费缺口,却进一步削弱军队素质,财政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彻底瓦解了卫所与武举的正面作用,成为王朝衰亡的关键因素。</h1> 本文图片由宣府刘生录老师创作,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