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老家的大蜡烛

亚沙子

<p class="ql-block">记得上小学时填写籍贯,父亲总会让我写上“浙江东阳”这四个字。明明我出生在上海,父母也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为啥我的籍贯是浙江?“ 从小我一直有这个疑问。但每一次问父亲,他总是回答说:“郭宅是我的故乡,也是你们的故乡。” 父亲说。“那里有你们祖父母的老屋,是我们家的根。”</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中期,我家里并不富裕,且物资匮乏,但每年春节前,父亲总会倾尽所有,准备大包小包的东西,带我回浙中乡下探亲。春节前的火车票特别不好买,记得好几次为了去趟老家,父亲买不到坐票,只得乘春运临时加出来的“大篷车”,就是那种只有一两个<span>气</span>窗的货车车厢,靠角落放一个大桶,以解决乘客“方便”之用;车厢里乘客要么拿张报纸或倚在各自的旅行包席地而坐,要么靠边站着。此外,父亲还得向单位多请几天假。但父亲在单位里担任要职,往往只能在老家<span>待</span>三天,大年初四我们就要匆匆忙忙赶回上海。</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郭宅的那天就是除夕。祖父见我们来了,脸上的皱纹便活动起来,露出一丝笑意。祖母忙着去灶间烧水,那灶头还是老式的那种,烧柴禾的,烟从墙上的小洞钻出去,却也漏了些在屋里,呛得我直咳嗽。</p><p class="ql-block">"今年的大蜡烛要游了。"祖父忽然说。父亲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我却是头回听说这事,问起才知是郭宅的老习俗:每逢春节,村中便要举行大蜡烛游行。"上次游还是四年前,"祖父掰着手指算,"那时你还不肯回来过年。"我默然。四年前我哭哭啼啼的被强制领回上海。好不容易才适应了上海幼儿园的节奏,就觉得乡下过年索然无味了。可见人的适应能力是多么可怕。</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郭宅是个不大的村子,青砖黑瓦的房屋错落着。祖屋所在地—四份头,像北京的四合院,住着五户人家,除了祖父不姓郭外,其余四户都是郭姓人氏。祖父的老屋在四合院里占了东北头的三间房,自带阁楼;其余的四家就占了院中的东西两头。记得院中还有一棵老槐树,冬天的夜晚我独自一人睡在阁楼上,依稀看见外面老树的枯枝叉于天际,如同老人伸向天空的瘦骨嶙峋的手,害怕得睡不好觉。</p><p class="ql-block">朝南的是一个大厅,是郭宅村祭祖的地方。每年春节那里都会悬挂郭宅老祖郭太公和郭太婆的巨幅画像,让子孙们瞻仰祭拜。据说,东阳郭氏的老祖乃大名鼎鼎的郭子仪(唐代著名将领、政治家)第十七世孙,又一说是郭太公之孙曾官拜乾隆皇帝的太傅等,具细尚待考证。</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游行开始了。傍晚时分,村人陆续聚集到祠堂前。大蜡烛已全部完工,除了那条大龙,还有各式鱼灯、花灯,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人物灯,扮的是"八仙过海",每个神仙都有三尺来高,衣袂飘飘,神态各异。只听得锣鼓骤然响起。四个壮汉抬起龙王,缓缓前行。</p><p class="ql-block">龙嘴中衔着一颗明珠——实是个电灯泡,明晃晃的照得四周通明。其后是鱼灯队,再后是八仙,最后是鼓乐班子和随行的村民。队伍沿着村中主道游行,家家户户门前都摆了香案,队伍经过时便放鞭炮,烧纸钱,烟气缭绕中,烛光摇曳,人影绰绰,恍若梦境。</p><p class="ql-block">游行至二村和一村的交叉处的打谷场,仪式达到高潮。龙灯开始舞动,上下翻飞,左右盘旋,烛光在夜色中划出绚丽的轨迹。鼓点越来越急,越来越响,最后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戛然而止。龙王稳稳停住,龙首高昂,对着茫茫夜空,仿佛真能呼风唤雨似的。</p><p class="ql-block">我和一群孩子跟在队伍后面蹦蹦跳跳。忽然我抬头望去,看见祖父和父亲也在观赏游行队伍的表演,手中都提着小灯笼,脸上皱纹里都藏着笑。我从未见过他们这般模样。原来,这村子、这族人与每年一度的游行原是一体的,分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八年前,我陪着父母又回了一次东阳。祖屋的门窗和立柱仍有精描细刻的东阳木雕。给祖父母上坟扫墓,顺便祭奠一下早已逝去的幼时情怀;探亲访友叙旧,完成年近九十高龄的父母们的心愿。趁着空闲,带着探究人文的乡愁,我走进了郭宅大蜡烛陈列室。原来,父亲的家乡也是有悠久历史渊源的。</p><p class="ql-block">郭宅大蜡烛源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八日庙会,郭一、郭二、郭三村行政村以及周边廊下等村落,都要举行擎抬大蜡烛活动。正统的郭宅大蜡烛前有清道族旗8面,大行灯8盏,大鼓1面,先锋8支,火刀8把,大铙16把,执事兵器36件,蜈蚣旗30面,盾牌、大刀各24件,大锣40面,灯门8个,民乐吹打3班。后有大蜡烛两根,高达5米,断面直径50厘米,重达500多公斤,每根大蜡烛由32个壮汉擎抬。左边烛上有一条金碧辉煌的盘龙,右边烛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彩凤。整个仪式热闹又有凝聚力。</p><p class="ql-block">游行结束后,众人把大蜡烛迎进祖庙中,除夏历六月外,终年燃烧不熄。这期间是否有庙里的和尚添油加持,不得而知。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在东阳县庆1800周年观看擎抬大蜡烛后曾题词:“中华一绝,郭宅巨烛。”可见家乡的大蜡烛在历史上有多么轰动!</p> <p class="ql-block">2006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郭宅大蜡烛擎抬游行,从明朝一直沿袭至今,湮没数载,劫后余生,得以传承。郭氏族人子孙后代遵照祖先的遗愿,以每年擎抬大蜡烛的行动,来见证海内外族人的努力和家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亲历过擎抬郭宅大蜡烛场景的我,只要想起故乡,便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万千:故乡的大蜡烛啊,你燃烧的何止是一代代族人的光阴?那经年滴落不息的烛泪,便是我和父辈们永不消逝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提供视频和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