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次特展名为“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重磅大展</p><p class="ql-block">包括图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成套木乃伊棺,女王金饰以及萨卡拉地区新发现的彩绘木棺、动物木乃伊和雕像等重磅展品。</p> <p class="ql-block">不用飞埃及就能看3000年文明</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我踏入了上海博物馆,只为一场与古埃及文明的深度对话</p> <p class="ql-block">第一件展品要从博物馆门外开始。这是一件花岗岩雕刻而成的麦伦普塔法老站像</p> <p class="ql-block">麦伦普塔,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九王朝的第四任法老。(公元前1213-公元前1203年在位),作为拉美西斯十三子,其即位时已六十岁,在位期间多次远征,曾打败利比亚和海上民族,占领以色列,同时他还新建了宫殿</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两座狮身人面像,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展品位于博物馆一楼大堂内,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p> <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是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也是该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在位期间,他将埃及的南部边界扩展到第二瀑布,远征利比亚,组织开发了西部沙漠的绿洲地区,还在多地留下自己的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在这尊雕像中,辛努塞尔特一世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色王冠,下巴装饰着假胡子。雕像上还出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著名国王,也可能是古埃及留下最多雕塑作品的君王。在众多署名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中,有一部分制作于他的统治期间,另一部分则挪用自其他埃及先王雕像。这种挪用反映了埃及王权的一种政治逻辑,即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法老的国度</p> <p class="ql-block">讲述了从史前到希腊罗马时期将近3000年的文明史,涵盖古埃及社会制度、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等各个方面。可以了解到王族、贵族、文人、工匠和仆人生活特色。并选取中国文物进行比较,揭示了文明互通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距今约7400多年前古埃及诞生于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区。之后,古埃及人沿着尼罗河建立城邦,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完成统一。</p><p class="ql-block">古埃及,是世界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此后朝代延绵长达近2800年!!!</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历史和中国历史年代对照表</p><p class="ql-block">当古埃及人在古王国时期建造起雄伟的金字塔时,中国还处于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当古埃及进入了中王国时期时,中国才建立夏朝</p><p class="ql-block">当古埃及进入巅峰的新王国时期时,中国对应的是商朝</p><p class="ql-block">当古埃及结束法老时代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时,中国才刚刚开始东汉的序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埃及都被异族统治,古埃及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等都逐渐被遗忘</span></p><p class="ql-block">虽然古埃及文明比中国文明兴起的更早一点,但是他却过早的消亡,只留下很多神秘的传说和谜团</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鱼尾形刀,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黑曜石和水晶</p><p class="ql-block">在整个前王朝时期,这类用燧石或黑曜石打制的鱼尾形刀被作为随葬品放置于死者的颈部。很多学者认为这种鱼尾形刀主要用于切断新生儿的脐带,当出现在墓葬中时,则与人死后的重生仪式有关。在古埃及人眼中,死亡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需要以这种石刀象征性地斩断死者与此世的联系,帮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出生。</p> <p class="ql-block">象牙标签,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刻划符号(如约公元前6000年的贾湖刻符),而系统性文字体系的形成则公认始于商代甲骨文(约公元前14世纪)</p> <p class="ql-block">带有鹰形挂坠的串珠项链,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从尼罗河谷地到三角洲湿地,从人群聚居的城镇到荒凉的沙漠,处处可见鸟类繁衍生息。鹰隼是最受古埃及人崇拜的鸟类之一, 王权之神荷鲁斯、太阳神拉、底比斯的战神孟图、孟菲斯的索卡尔神等都具有鹰隼或鹰头人身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王陵出土的器血显示,国王从这时开始使用某些特定的装饰主题来彰显王权。这只陶罐上出现的王室狩猎和船只航行图案一直被古埃及人使用到了法老文明的末期。</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古埃及人就会比心哦</p> <p class="ql-block">祭祷刻辞卜骨和刻有猎豹、蝎子、荷鲁斯等动物的调色板,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一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调色板用于研磨矿物粉末,以供化妆和身体彩绘之用,并逐渐从实用器转向仪式用具。调色板上描绘的强大而危险的动物表明了古埃及人对周遭环境的观察和对掌握自然力量的期望。左侧圆圈内的刻痕难以辨识, 可能是后来者的涂鸦。</p> <p class="ql-block">仿篮子石盘,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站像,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像通常呈现为站姿或坐姿的木乃伊形态,手握象征神圣王权的连枷与权杖,身体被裹尸布紧紧缠绕,象征其所代表的复活与永生。</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头像,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三神像,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伊西斯、荷鲁斯三者构成了古埃及神话中最为著名的三神组之一:父亲(奥赛里斯)、母亲(伊西斯)和孩子(荷鲁斯)的家庭模式的三神组。</p><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是埃及的神,被弟弟塞特杀害。妻子伊西斯找到遗骸,使他复活成冥界之神。他们的儿子荷鲁斯打败塞特,成为新王。这个故事象征了王权的传承和神性的循环。</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哺乳荷鲁斯像,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女神伊西斯怀抱孩童形态的荷鲁斯神。孩童形象的塑造遵从了裸体和单绺侧辫的基本范式,但省略了口含食指的标志性动作。女神与神子皆正视前方,庄严肃穆,只有身体接触,而无感情互动。</p> <p class="ql-block">石罐,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p> <p class="ql-block">距今4700多年的石罐,底部之圆润,做工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河马图案陶碗,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古埃及在文明之初就表现出了对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敬畏之心。陶碗上的几何图案描绘了河马的形象,这种动物具有双重的象征含义,既是混沌和破坏力的化身,也象征着生育、母性与再生。</p> <p class="ql-block">几何纹陶盘,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 <p class="ql-block">展馆里的光影特效</p> <p class="ql-block">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石碑出土于赛门凯特陵墓东侧,是陵墓入口处的一对石碑之一。碑上刻有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贴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项链和手镯,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此类首饰大多属于王室女性成员。手镯的设计反映了古埃及文化中崇尚对称和秩序的一面:黄金条块有序排列,珠子的分布错落有致。玉髓、绿松石和青金石象征保护、健康、荣耀和力量等美好企盼。</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中王国笫12王朝时期第6位法老,统治埃及长达四十五年,期间曾与其父辛努塞尔特三世共治二十年,埃及在他们的统治下进入了中王国的"黄金时代",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在位期间大力开垦法雍绿洲,开展大规模的采矿活动,探索远距离的商贸路线,使商业远征队的足迹遍布上下埃及和周边沙漠,这也为这一时期的建筑营造和雕像制作提供了充足的珍贵石材。</p><p class="ql-block">这尊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雕像,被刻画为一名表情严肃而略带忧虑的中年人,以凸显他在治国上的殚精竭虑,是一位为国为民着想的法老</p> <p class="ql-block">带有图特摩斯一世王名和神灵祷文的横梁,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上面写满了圣书体文字(象形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横梁正中央是图特摩斯一世的上下埃及之王名"阿﹣凯普瑞﹣卡﹣拉"(Aa-kheper-ka-Ra),意为"拉神之灵的伟大显现",王名上方有象征上下埃及的秃鹫和眼镜蛇女神的形象。中轴对称,以王名为中心,两侧的铭文对称展开,其内容为祈愿神明赐予国王生命、快乐、健康等福祉。</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一世是18王朝的第三位国王。他继位后不久就发动了对努比亚的征服战争,并远征西亚,一路抵达幼发拉底河畔。在埃及本土,图特摩斯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其中包括扩建底比斯东岸的卡纳克神庙,他也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埋葬在帝王谷的国王。</p> <p class="ql-block">黄金瓦赛赫项圈,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项圈属于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来德,被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颈处。</p><p class="ql-block">瓦赛赫在古埃及语中意为"宽",这一命名形象地体现了项圈的外形特征。工艺很成熟,做工精美,可看出古埃及的珠宝艺术的高度发达</p><p class="ql-block">这时候,中国是在夏商周时期,金器发展才处于萌芽阶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首饰居然还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学</span></p> <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跪像,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是新王国第18王朝的传奇女王,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初期摄政,而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统治埃及,为埃及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与繁荣。由于古埃及的王位继承传统是父子相继,所以在掌权过程中,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从传统的女性形象逐渐转变为男性。图特摩斯三世在女王去世后统治埃及,并在执政后期系统性地抹除女王的痕迹,这种"除忆"行为可能旨在巩固统治和警示后世。</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女法老!因为时代的原因,她选择戴上了胡子,袒露胸膛,最后她成了他</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像,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第3位法老,以其军事能力名声大振,在其统治下埃及与赫梯帝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达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和平条约﹣﹣卡叠什条约</span></p><p class="ql-block">他也在卢克索、阿拜多斯、努比亚等地留下无数宏伟的建筑作品</p><p class="ql-block">1881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发现。1974年,考古学家注意到它的状况不断恶化,于是将其送往巴黎接受真菌感染的治疗。在旅行前,拉美西斯甚至获得了埃及护照,其中标注了他的职业为国王。</p> <p class="ql-block">贵族夫妻共坐像,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夫妻二人并肩而坐,身居高位的丈夫头戴精致的假发,正襟危坐,妻子则亲昵地用右臂揽住丈夫,表示对一家之主的支持和守护。他们的儿子立于父母之间,身高仅到父母的小腿,赤裸全身,吸吮食指,留有短发,体现出古埃及儿童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仆人烤面包与酿酒像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啤酒和面包是古埃及人的主要饮食,在祭祀神灵或亡者的仪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面包和啤酒的形象时常出现在墓葬艺术中,但表现其制作过程的模型并不多见,这类随葬模型能代替真实的仆人,在冥世为墓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和饮品。</p> <p class="ql-block">四千年前的三角形面包</p> <p class="ql-block">描绘雕像制造过程的浮雕,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未完成的雕像呈现坐姿,工匠正单膝跪地雕刻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显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异。</p> <p class="ql-block">国王和王后头像双面浮雕板,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草图石片,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植物和鸟类彩绘的地砖,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精美陶制地砖,秦代开始大量使用,比新王国时期晚了300-500年</p> <p class="ql-block">僧侣体文字石片,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僧侣体文字是古埃及文字的一种,是书吏为了快速书写而使用的手写体,几乎与圣书体同样古老。僧侣体对世俗体埃及语、科普特字母、古努比亚语和早期希伯来语都有一定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伊蒙荷太普铜坐像,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的设计者</p><p class="ql-block">伊蒙荷太普是第3王朝时国王乔赛尔的宰相,也是萨卡拉梯形金字塔的设计者。由于开创性地发明了金字塔这种纪念性的建筑。伊蒙荷太普逐渐被神化为智慧与学识的化身,这种变化很可能始于后期埃及。他也被尊奉为书写和医药之神,希腊人将其等同于自己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p> <p class="ql-block">书吏坐像,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这座书吏雕像以工作时最常见的姿势盘膝而坐,头上的中分式假发是古王国时期流行的发式。书吏的工作包括撰写法庭文书、整理归档信件、抄写宗教文本、记录国王功绩等,还参与人口普查、土地测量、征缴税务、工程营造、采矿远征、商业贸易、军事活动等重大事务。成为一名书吏需要接受长期的文化教育,不仅要学习撰写各类文书,也要学习包括数学、几何学和宗教在内的各种知识。</p> <p class="ql-block">三种文字石碑,罗马埃及时期(公元前30一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石碑的铭文分别为圣书体埃及文、世俗体埃及文和希腊文。文本记录了帕纳斯之子托勒密为伊西斯﹣德尔莫提斯(伊西斯女神的半人半蛇形态)神庙捐献土地的事迹。据推测时间为奥古斯都统治时期。有趣之处在于双语侧重点的不同: 希腊文强调他以埃及人身份跻身罗马政府高等官职,埃及文则突出其在外国政府内对传统宗教可贵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肖像画和木乃伊面具,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 <p class="ql-block">尼弗特姆站像,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尼弗特姆是香气之神和疗愈之神,诞生于原初之水中浮现的莲花里。起初他可能是创世神阿图姆的一个化身,在每天日出时出生,在白天长大成熟,又在日落时进入死亡世界。他因孤独而落泪,其泪水创造了人类。</p> <p class="ql-block">阿蒙祭司的墓葬莎草纸,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阿蒙祭司的墓葬莎草纸主要指阿蒙神女歌者赫尔.威本.科特的随葬纸莎草纸,属于其《亡灵书》的一部分,用于引导她穿越冥界(引领逝者重生的指南)</p> <p class="ql-block">鹰形护身符,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河马雕像,第17王朝(公元前1580﹣前1550年)</p><p class="ql-block">河马的蓝色身体上绘有尼罗河两岸的动植物,费昂斯材质的独特蓝色意指尼罗河水的粼粼清波,动植物间的互动则体现了尼罗河充沛的生命力。古埃及人认为费昂斯制品具有辟邪和治疗功效,常用于宗教仪式和贵族装饰。</p><p class="ql-block">费昂斯(Faience)是一种起源于古埃及的早期人工合成材料,主要由石英砂、碱和石灰组成,通过高温烧制形成具有玻璃质感的硅酸盐制品。古埃及在此项工艺品制作上遥遥领先。</p><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费昂斯出现于西周(公元前1100年)比埃及晚了至少5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萨卡拉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萨卡拉是被古埃及人沿用最久的古老墓地,该展厅可以看到很多猫木乃伊和彩绘木棺。</p> <p class="ql-block">萨卡拉墓区长约6公里,宽约1.5公里。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国王乔赛尔的梯形金字塔,以及3到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众多不同时期的贵族墓地、动物木乃伊。</p><p class="ql-block">自2018年来,埃及本土考古队在萨卡拉不断有重大发现,如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最完整的木乃伊作坊、萨卡拉地区目前所见唯一的猫神庙遗址,以及数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个完整的彩绘木棺。同时,首次发现了蛇、蜣螂、幼狮的木乃伊。萨卡拉成为近年来举世瞩目的考古遗址,并于2020年被列为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巴斯泰特立像,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在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化身为家猫形象的巴斯泰特女神更多象征母性、家庭和守护家宅的力量,并开始兼具音乐、舞蹈等众多埃及女神所拥有的职能。这件青铜像具象地展现了这种特质:猫首人身的女神站姿威严,身着繁复的裙袍,手中常持有古埃及重要的乐器和仪式用具叉铃,以及装饰着日轮与神首的盾形护符。</p> <p class="ql-block">猫坐像,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根据古典作家希罗多德记载,巴斯泰特神庙宏大壮观,周围有女神的圣湖围绕,而信徒会在节庆期间宴饮奏乐,乘游船在尼罗河上狂欢,还会在神庙里向巴斯泰特女神供奉小雕像和猫木乃伊,以期获得庇佑。这种崇拜在托勒密时期达到顶峰。</p> <p class="ql-block">塞赫迈特女神坐像护身符,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塞赫迈特(Sekhmet),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母狮神,最初是战争女神和上埃及的医疗女神。她被描绘成一头母狮,埃及人公认的最凶猛的猎手</p> <p class="ql-block">猫木雕,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猫在埃及是非常受重视的动物,因为他们可以消灭害兽,阻止疾病传播。</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制金字塔锥,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金字塔锥以红、绿、白相间的横纹作装饰,四面各绘有一位木乃伊形态的神,分别是塞赫迈特、阿努比斯、拉神和阿蒙神,一旁附有标注其身份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石灰岩彩绘男性坐像及妻儿像,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图坦卡蒙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葬礼和复活(动画)</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死了以后,要把心脏拿出来和羽毛比重量,狗头神阿努比斯负责监督称分量,如果比羽毛轻,就可以重生;否则就是罪孽深重</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公元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的陵墓在1922年被英国人霍华德卡特在帝王谷发现。墓中由10.23千克纯金打造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震惊了全世界,成为了埃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也因此,成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p><p class="ql-block">他也是古埃及最年轻的法老,8岁登基,18岁骤然辞世。在他短暂的统治期间,完成了迁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将都城迁回孟菲斯,重启了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的修建和使用。</p><p class="ql-block">科学家利用技术还原图坦卡蒙的面容和身形,发现他是个有畸形足、龅牙和女性般丰臀的人。</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圣甲虫,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铭文节选:</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赐予他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伟大的王后泰伊,愿她永生!她的父亲名为尤亚,她的母亲名为图雅。她是强大国王的妻子。他的领土南至卡洛伊(第四瀑布附近的努比亚地区),北至米坦尼(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国)。</p> <p class="ql-block">泰伊王后像,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阿蒙荷太普四世)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娶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王后雕像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蝇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细材料制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威、声望以及神的眷顾。挥舞蝇拂的动作象征着统治者在天地两界维持秩序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前1335年)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p><p class="ql-block">这座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这组国王巨像高约四米,曾矗立于卡纳克神庙东侧的一座阿吞神庙中。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纳吞宗教的祷文:万岁!在地平线上欢庆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样!</p> <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为塞赫迈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安抚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时召唤她作为保护神的积极力量。</p><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于卡纳克穆特神庙的第一庭院。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头顶的太阳圆盘和圣蛇徽标则象征其神性和危险性。座椅侧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纸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莲,二者之间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心肺符号。</p><p class="ql-block">左侧铭文:善神,仪式之主,涅布玛特拉,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p class="ql-block">右侧铭文: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賦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灰岩板曾用于装饰通往阿赫塔吞(阿玛尔纳)王宫中央大厅的坡道。浮雕画面中,埃赫纳吞及其家人正在为阿吞神举行仪式,阿吞神呈现为日轮的形式,其光线末端化作一只只人手,代表将神的恩赐传递给国王一家。这些光线带来生命、欢乐与繁盛,照耀着人间的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阿吞被升格为唯一的造物主,象征着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纳吞宣称自己是阿吞之子,也是人与神之间的唯一媒介,因而只有王室成员能参与仪式并与阿吞神互动。阿吞神庙在建筑形式方面也与传统神庙不同,它没有屋顶,完全敞开在苍穹之下,使阿吞神的光芒能照射到庙的任一角落。</p> <p class="ql-block">带有贝斯神形象的木椅,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石英岩雕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赫纳吞死后,年幼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实权显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队在卢克索发现了一座由埃耶(约公元前1327﹣前1323年)建造、赫伦布(约公元前1323﹣前1295年)完成的祭庙。遗址中出土了两座红色石英岩雕像,其中一座相对完整,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另一座出土时破损严重,修复后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伦布的名字,说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黄金花冠, 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第19王明(公元前1295﹣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像,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原本属于中王国国王辛努塞尔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拉美西斯二世右侧为伊西斯,左侧为哈托尔,国王头戴尼美斯头巾,女神们则头戴三分式假发,雕像背面和王座侧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名字及头衔。</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号称是最伟大的法老,活到了91岁,有100个老婆100个子嗣,生生熬走了12个继承人。他的第13个儿子正是在上博门口站岗的麦伦普塔</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部灯光柔和,展品陈列错落有致,每一件文物都配有详尽的中英文说明。整个展览不仅展示了古埃及的艺术之美,更让我感受到这个古老文明对生命、死亡与永恒的深刻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