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采药 东海求仙

老才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近,一则考古新闻引起了轰动,这就是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发现的秦代摩崖石刻。石刻位于黄河源头,扎陵湖北岸,一块不起眼儿的玄武岩,记录了两千多年前的一条秘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菱形的石壁面上共镌刻着37个大小不一的文字,字形为典型的秦小篆,释文如右:“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士采药昆仑。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车到此,翳□前□可二百五十里。”(采用复旦大学刘钊教授的解读)意思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三月,奉皇帝之命,五大夫翳率领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寻访长生不老的仙药。车队一行于该年三月己卯(卄七日)到达此地,距目的地大约还有二百五十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始皇派遣官员和方士去昆仑山采集长生不老药,未见文献记载;但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东渡求仙,史籍却班班可考。徐福先后两次东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第二次是公元前210年。徐福先是到了朝鲜半岛的济州岛,传说徐福船队到此,同行的童男女思乡心切,故该岛南端有地名“西归浦”。后来又到了日本,《日本国史略》载:“孝灵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来。”据说他们最终定居九州(平原广泽),徐福还做了日本的神武天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大夫翳的昆仑之行,与徐福的第二次东渡几乎同时发生,都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头一年“荧惑守心”,火星靠近心宿,天象不祥,秦始皇心情不爽。翌年秦始皇出游,途中果染重病,自觉凶多吉少,急需“仙药”续命,但徐福的船队和五大夫翳的车队却杳无音讯。是年七月,秦始皇驾崩,天下板荡,世间仓皇,人们已无心再关注这两支寻药队伍的下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福和五大夫翳,同样是奉命钦差,同样是求仙问药,一个留名千古,另一个却寂寂无闻,你上哪儿说理去?因此,黄河源这件石刻的问世,不但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对跋涉千里的五大夫也算有个交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始皇为什么要派人去昆仑采药,这就要从“昆仑”说起。我们今天说的“昆仑”是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横亘在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南端,全长2500公里。昆仑山脉群峰连绵,有“万山之祖”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代神话中的“昆仑”跟现实中的昆仑山不是一回事,而是道教虚拟的“仙山”。据说山巅有阐教元始天尊的道场,就是《哪吒闹海》里的“玉虚宫”。这里还有“瑶池”和“阆苑”,前者是西王母居住之地,也是群仙聚会之所,还记得《西游记》里的蟠桃会么?后者也是西王母的一座宫殿,《红楼梦》里有一首“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仙葩”指黛玉,“美玉”指宝玉,这是暗示二人的木石前盟,虽有仙界奇缘却遭遇尘世悲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秦时期,“昆仑”一直被认为是“帝下之都”,盛产瑞兽仙草不死之药。传说射日的后羿曾登上昆仑,向西王母求取灵药。这些传说秦人必然耳熟能详,所以秦始皇才动了“采药”的心思。根据石刻发现的位置,正在黄河源头区域,不远处就是巴颜喀拉山,应当就是时人心目中的“昆仑”所在,与《山海经》“崑崙之丘”“河水出焉”的记载相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生不老曾是古人的执念。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索长生的秘诀,却终究战胜不了自然的规律。于是,感叹人生苦短便成了文学永恒的主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秦时期,人们对生命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人“生也有涯”,并不奢求长生不死。儒家敬畏“天命”,尊重生命的客观规律;比起生命的长度,他们更看重生命的价值。道家推崇“天道”,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应当将生命融于自然,与自然同频共振,诚如《兰亭集序》所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既然如此,何必苦求长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秦汉开始,人们的生死观开始有了变化,追求长生不老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秦始皇(前259~前210)以降,中国四百多位皇帝,无不贪生怕死。他们难舍泼天富贵,希望永保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永生”对他们充满了诱惑。于是不惜人力财力,求仙、作法、炼丹、采药,尽管最后白忙一场,但仍乐此不疲。秦始皇对“长生不老”尤为痴迷,清人丘琼山《纲鉴合编》云:“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寿耳。”为此他一面建造陵墓,一面服用丹药,两头押注,不能长生便求好死。果然求仁得仁,刚到“知命之年”就作了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人追求长生,主要靠“嗑药”,吃不着“唐僧肉”,就乞灵于“丹药”。所谓“丹药”,是用多种矿物质为原料加工冶炼而成的“金丹”,晋人葛洪的配方是丹砂、雄黄、白矾、曾青和磁石,俗称“五石散”。由于丹药中含有硫化汞成分,药性燥烈,服后全身发热,需疾走发散,“散步”一词即由此而来。如果长期服用,就会中毒身亡,历史上的帝王长寿的少短命的多,这是一个重要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生做不到,长寿则可以做到。道家最讲究养生之道,这是因为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处于最理想的生存状态,从而延年益寿。所以,传统的强身健体之术,诸如站桩打坐、吐纳导引、武当太极,甚至中医的理论基础,几乎都源于黄老之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不可能永生,有生就有死,这是人类的宿命。据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的寿命会越来越长,我却觉得这未必是好事。当地球人满为患,资源枯竭,人类将何以生存?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这里的“贼”是“有害”的意思,孔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人可能祸及自身。细思有理,难怪“老不死”不是一句好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乙巳 小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