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中原突围路纪实随想之一~寻访父母的足迹(2025.6.25-7.3)

栗建林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原突围胜利79周年。新四军研究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师分会(以下简称五师分会)组织了</span>纪念中原突围胜利80周年寻访活动启动仪式,开启<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走中原突围路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原突围是</span>1946年6月26日,中原解放军以6万兵力突破国民党30万大军合围,<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破国民党“围歼中原解放军”的计划,揭开了解放战争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的父母参加了抗日战争,经历过中原突围,经常听他们和战友们讲起这段历史故事,但对整个中原突围没有身临其境切身体会。</span>我有幸参加五师分会组织的重走中原突围路活动,寻访了父母的足迹,使得他们的故事变得如此鲜活。</p> <p class="ql-block">6月25号,我们乘G337次车,于下午15:25到孝感北站。</p> <p class="ql-block">在孝感火车站照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而后去白果树湾,参观白果树湾新四军五师司令部纪念馆以及旧址,途中经过徐海东大将故里。</p> <p class="ql-block">红色大悟山,抗战小延安</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景区</p><p class="ql-block">景区共有28处,包括:五师军政首长住处、作战处、秘书处、参谋处、军需处、医务处、经济处、管理处、政治部、联络部、组织部、宣传部、《七七报》社、抗大第十分校、十三旅旅部、大山寺保卫战遗址、五师练兵场、党委办公室、鄂豫边区行政公署、鄂豫边区党校、礼南县政府、整风班、边区建设银行、边区消费合作社、医院、造纸厂、卷烟厂、兵工厂、宋斌烈士墓等,分布在以白果树湾为中心约方圆5千米范围的11个自然村中。</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参观展览。</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大厅树立李先念、任质斌、郑位三、陈少敏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作为新四军老战士的后代,在父辈战斗过的地方,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听讲解,看文物,和同志们交流抗战时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任全胜给大家讲解侏儒山战役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看到父母亲战斗地方,都感到格外亲切。</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我们的父亲沈德纯的展板。</p><p class="ql-block">据湖北大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简称县红办)的副主任付波介绍,父亲沈德纯在豫鄂边区搞税收工作,而且搞的非常有成效,不光在边区搞税收,而且搞到白区商人那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区商人到边区做买卖,就不需要再上税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县红办副主任希望我们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我说过去只知道他负责筹款,搞民运,统战工作,这是第一次听说他搞过税收工作,很有收获,以后会关注这方面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下面展板内容是:</p><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27日,沈德纯、许子威、张执一丶朱亚成向豫鄂边区宪政促进会提交题为《确定边区财政经济政策以裕民生而利抗战》提案。具体内容看下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确定边区财政经济政策以裕民生而利抗战议案</p><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27日)</p><p class="ql-block">一抵制仇货,保护正当贸易,提倡土产,发展小型生产。</p><p class="ql-block">二发展合作组织,增加生产。</p><p class="ql-block">三、建立金隐机构。巩周法币信用。</p><p class="ql-block">四、取消苟杂,办理合理税捐。以保证政府收人减轻人民负担。</p><p class="ql-block">五、确立各级军政机关经理制度,彻底肃清贪污浪费现象。</p><p class="ql-block"> 提案人:沈少华、许子威</p><p class="ql-block"> 张执一、朱亚成</p><p class="ql-block">注:沈少华即沈德纯</p> <p class="ql-block">在左侧展板介绍了“卫生医疗事业”。</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孙光珠、栗秀真编写的医疗教材</p><p class="ql-block">左下图:五师手术组正在手术。</p> <p class="ql-block">右上图:1941年6月,新四军第五师成立了卫生部,设立有医务处,旅设卫生科,团、纵队设卫生队,并设有七个野战医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要是对伤病员进行外科战伤手术及疑难病症的诊治。同时,还为当地群众治疗、</span>手术、接生、讲解卫生防疫知识等。图为水罐冲医院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野战医院院长栗秀真(右)、政委李晓白(左二)与医务人员在劳动</p> <p class="ql-block">右下图注明野战医院院长栗秀真(右)、政委李晓白(左二)与医务人员在劳动。</p><p class="ql-block">这种说法不准确,但《栗秀真画传》中对这张照片做了详细的说明:抗战期间我军药品极端匮乏,医务人员没有医疗器械和药品,就自己造;人手不够,自己培养;敌人扫荡时,坚壁清野,转移伤员。敌人走后,再接回伤员、取出药品。</p><p class="ql-block">1940年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在鄂豫边区采访时,目睹了扫荡后栗秀真带领医务人员从山洞取出药品的场景并拍摄下来。陪同的田汉夫人安娥写道:“院长是个女的,在大医院受过正规训练,一切布置、消毒用具、伙食、清洁都很不错”。当看到医护人员用竹子削成探针,借老乡的杀猪刀、锯子做手术,清洗伤口没有消毒药水用盐水替代等,但医生、护土严格按照正规的操作规程治疗,这一切史沫特莱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这真是人间奇迹!”</p><p class="ql-block">栗秀真感到最欣慰的是:</p><p class="ql-block">一是李先念同志的评价:整个抗战期间,栗秀真没有给我丢掉一个伤员。</p><p class="ql-block">二是经她救治的伤病员中仅有一人死亡。</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做到第二条当时到条件真是很难的。抗战时期新四军药品物资极其匮乏,很多伤员因缺少抗菌素伤口感染化脓,得败血症,炭疽,破伤风等,致死率非常高,白求恩为了节省抗菌素留给伤员使用,自己感染不治而牺牲。</p><p class="ql-block">由于我母亲在医院受过正规训练,要求医院上下从各个方面严把消毒关,大大降低了感染率和病死率,她参加抗战七八年,救治伤病员无数,还救治友军几百人,这么多伤病员中仅有一人死亡,真是难上加难,值得称颂。</p> <p class="ql-block">英才荟萃,将星闪耀</p><p class="ql-block">巍巍大悟山绵绵江汉水,孕育了一支英雄的部队新四军第五师,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造就了一代英才。从这里,走出了一位共和国主席及一大批党政军高级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五师的后代们都在寻找自己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李炎发现自己父亲照片,在介绍自己父亲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找到自己父母的照片,非常高兴。</p> <p class="ql-block">看见许皖平在核实自己父亲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受启发我也查查自己父母的介绍。时间有限,只查到父亲的资料。</p><p class="ql-block">沈德纯</p><p class="ql-block">(1902-1968)</p><p class="ql-block">湖北省松滋市人。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豫鄂边区行政公署财政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p><p class="ql-block">感觉非常简单,我从《沈德纯文集》中摘录他在抗战以后的工作历程:</p><p class="ql-block">沈德纯1937年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董必武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统战工作。</p><p class="ql-block">1938年到湖北武汉、鄂中一带为党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发展抗日武装。1939年担任应城县游击司令部秘书长,1942年担任京山县长,后任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联络部长。</p><p class="ql-block">日本投降后,调任中原军区宛东专署副专员,1946 年调中原解放区任公路管理局长,1948年任江汉军区政治部民运、敌工部长。</p><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后,沈德纯担任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1955年先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政治秘书、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而后参观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在旧址上有司令部各个下属单位。这是情报处,秘书处。</p><p class="ql-block">宋申光 宋志兵父亲是李先念师长的机要秘书、机要科长。</p> <p class="ql-block">任全胜在自己父亲故居前敬礼</p> <p class="ql-block">军需处</p> <p class="ql-block">在旧址的靠后的地方找到了卫生处,讲解员给我们开门进去详细参观了解我母亲当时工作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进门展板上面写着:</p><p class="ql-block">医务处</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五师的卫生组织机构——卫生部,被白果树湾居民亲切的叫做“医务处”。随着第五师及其前身的创建与发展,卫生部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指导下创建起来。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简陋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部队的伤病员的救护医疗任务和平时部队与驻地的卫生预防工作,有效地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医务处制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个人卫生制度:</p><p class="ql-block">定期剪指甲、洗澡、不留长发、晒衣被、不喝生水、自备毛巾,早晚刷牙,不挖耳、鼻,不剪鼻毛。</p><p class="ql-block">公共卫生制度:</p><p class="ql-block">设公筷,不随地吐痰。以班为单位挖厕所、垃圾坑。</p> <p class="ql-block">医务处问诊室</p><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房东的堂屋,新四军第五师进驻白果树湾后,军民共用,医务处的问诊室设在这里。办公设施因陋就简,军医们利用有限资源开展部队伤病员的救护工作和服务驻地的卫生工作,在保障部队战斗力的同时与白果树湾居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p> <p class="ql-block">问诊室</p> <p class="ql-block">墙上贴着宣传讲究个人卫生歌:</p><p class="ql-block">个人卫生要做好</p><p class="ql-block">早起睡前要刷牙,常常洗澡勤换衣。</p><p class="ql-block">每天多喝白开水,大便务必天天有。</p><p class="ql-block">别人面前不擦眼,咳嗽喷嚏掩口鼻。</p><p class="ql-block">常剪指甲常理发,不吃腐烂的食物。</p><p class="ql-block">吐痰入盂不随地,每年要打预防针。</p><p class="ql-block">预防疾病增强健康。</p><p class="ql-block">看到制定这一系列的卫生制度,我十分感慨,抗战时期,在落后的农村,缺医少药,极端困苦的条件下,我母亲他们制定了这样具体切实有效的卫生防疫制度,讲究个人卫生的注意事项,如同我们现在的讲究卫生的条款,在当时能够给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提出讲卫生讲科学,而且正因为采取这样切实有效卫生防疫工作,保障部队和群众的身体健康。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才能大大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为前线部队提供大量有生力量。</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我们母亲身着军装照在司令部前的照片,精神抖擞,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2025.6.26</p><p class="ql-block">参观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司令部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宣化店老街南端,临街而建,坐西向东,为一座小青瓦屋面硬山顶砖木结构天井式建筑。旧址建于清代,初为宣化店商会公寓。1945年10月中共中央设立中原局、组建中原军区。</p><p class="ql-block">1946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司令部进驻宣化店,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在此领导了中原军民同国民党进行长达6个月艰苦卓绝的反内战斗争。</p> <p class="ql-block"><b>您现在的位置</b></p><p class="ql-block">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原为商住建筑,该旧址也是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边区罗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坐西向东,建筑面积约403平方米,始建于清代。1946年1~6月,中原军区司令部移驻于此,中原局机关亦在此办公。</p> <p class="ql-block">中原军区旧址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原军区司令部大门口映入眼帘的几个大字是:</p><p class="ql-block">生存第一,胜利第一</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展厅介绍中原突围前的准备情况。首先介绍了:</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非常关心中原局势,除具体指示相关斗争策略外,还于1946年3月30日委派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携带各解放区筹措的3亿元法币和二三十辆卡车面粉,莅临宣化店,慰问中原将士。</p> <p class="ql-block">王震的回忆录摘要</p><p class="ql-block">1946年3月,中原局派中原军区副令员兼参谋长王震到延安向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汇报中原军区都队所面临的困境,请示下一步的行动方针。毛泽东接见了王震,指示中原军区部队要继续完成牵制国民党军的战略任务。</p> <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21日《七七日报》</p><p class="ql-block">《七七日 》刊登的有关晋晋冀鲁豫 解放区拨粮急救中原率区部队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七七日报》有关中原军区“复员”的报道:</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共中央的相关指示,中原军区从1946年3月开始,在继续进行战略坚持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突围前的组织准备工作,包括整编复员干部和家属、伤病员化装转移或争取合法转移等,以利于可能无法避免的突围作战。</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板,首先首先展出我父亲化妆突围的情况。展板介绍到:</p><p class="ql-block">沈德纯化装转移物品</p><p class="ql-block">曾任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公路管理局局长的沈德纯,化装成湖北省救济分署医生离开宣化店。</p><p class="ql-block">展柜有当时保留的医用剪刀、抢救药品、怀表等。</p><p class="ql-block">说起“复员”,除去整编复员干部和家属、伤病员化装转移或争取合法转移等。很多家在当地的同志被劝说“复员”回家,他们都不想离开部队,他们把部队当成自己的家,可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实现中央“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要求,他们服从大局牺牲自己,最后只能“复员”回家种地……</span>,这是我母亲的一个警卫员到北京时给我说的。中原部队能够成功突围,除去在突围惨烈的战斗中英勇作战,牺牲的战士们,这些同志做出的牺牲也是功不可没的。</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这些留下来的很多人生活很苦,当地政府不认可他们这段革命史,他们没有向中央提出过多的要求,只想证明这段历史。每当他们到北京,我父母都热情接待,尽管我家房子小,除去写证明信,每次让我带着他们去住附近的招待所,给钱和粮票,给路费……。我家有这种情况,可能不少家都有这种情况,我几次随母亲去刘少卿参谋长家,就看见家里住着很多人。</p><p class="ql-block">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家认可了他们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重走中原突围路使我更加体会到:新四军五师及以后的中原部队是一个英雄的部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部队。</p><p class="ql-block">为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争取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早日到来,坚持</span>在大别山、大洪山、桐柏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大量国民党军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看丹江口,鲍鱼岭,登玉皇顶,仅仅走了一小段崎岖山路,人人都是汗流浃背,坐着汽车穿越深山老林,九曲十八弯,切身体会到中原成功突围是无数指战员流血牺牲英勇作战换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突出重围后服从中央的要求,服从大局,不进延安,在极端困苦条件下咬牙坚持创建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也深切感受到正是有党中央正确领导,有这些千千万万服从大局不怕牺牲的先烈们,团结一致,前仆后继英勇战斗才取得全国解放,建立了新中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作为下一代,我们有责任传承他们服从大局,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继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尽一些微薄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