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烽火照山河,钢铁军魂铸丰碑——纪念高敬亭将军与红28军12团(钢铁团)的抗战传奇

《军魂永铸》公众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韩水霖</b></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如惊雷般炸响,划破了北平的夏夜长空。日本侵略者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猛烈进攻,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就此轰然拉开。这声枪响,不仅震醒了沉睡的东方古国,更点燃了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熊熊烈火。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中,一支由高敬亭将军亲手缔造的钢铁之师——红28军(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尤其是其中被誉为“钢铁团”的12团,以大别山为依托,在敌后战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作为这支部队的灵魂人物,高敬亭将军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带领红军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屡创奇迹,更以钢铁般的意志铸就了12团(钢铁团)的军魂,为中国抗战胜利立下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七七烽火催征,血火淬炼“钢铁团”军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绝境中的重生:红28军的创建与12团(钢铁团)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苏区陷入敌军重围。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而七七事变前夜的东北早已沦陷,华北岌岌可危。时任省委常委兼皖西北道委书记的高敬亭临危受命,将分散的游击队整合为红28军。这支初创时仅千余人的部队,虽未直接参与七七事变战斗,但七七的枪声如同战鼓,激励着他们在鄂豫皖边区以大别山为依托,开启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为后续全面抗战积蓄力量。</p><p class="ql-block"> 1935年春,红28军在太湖县凉亭坳重组,高敬亭亲任军政委,下设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全军1400余人。其中,12团的前身便在这烽火中逐渐成型。最初,它是由多个游击队合并而成,人员构成复杂,但高敬亭将军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军事智慧,迅速将这支部队打造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劲旅。他深知,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只有打造出一支具有钢铁般意志和战斗力的部队,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钢铁意志的锻造:12团(钢铁团)的战斗历程与七七精神传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对国民党17万正规军的“清剿”,高敬亭为12团(钢铁团)制定了“四打四不打”原则:伤亡过大不打、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缴获不多不打。这一战术原则成为12团以少胜多的关键。1935年冬,12团在潜山县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激烈战斗。当时,敌军人数是12团的数倍,且装备精良。但12团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利用地形优势,灵活运用战术,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数小时的激战,12团成功击退敌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这场战斗,不仅彰显了12团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更体现了高敬亭将军战术原则的正确性和有效性。</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惊叹的是,12团(钢铁团)将群众工作做到极致。部队每到一个村庄,必先帮群众挑水、扫地,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36年春,12团在霍山县休整时,群众主动为部队缝制草鞋2000余双,送来粮食3000余斤。这种鱼水情深,恰似七七事变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生动写照,使12团在敌军封锁中始终保持战斗力,被群众誉为“打不散、拖不垮的钢铁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战略反攻的序曲:12团(钢铁团)在1937年夏季攻势中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夏,当七七事变的硝烟已在华北大地弥漫,高敬亭指挥红28军发起战略反攻,12团(钢铁团)作为主力部队,冲锋在前。7月,12团在英山县金家铺设伏,全歼国民党二十五路军一个加强连,缴获重机枪2挺、步枪80余支。此战创下三年游击战争中单次战斗缴获重武器最多的纪录。敌军惊呼:“共军12团,神出鬼没,防不胜防!”</p><p class="ql-block"> 此时,七七事变已过去半月多,全国抗战热情高涨。12团的这次胜利,如同在抗战大潮中激起的又一朵浪花,向世人宣告:即使在偏远的鄂豫皖边区,中国人民也从未放弃抵抗,他们时刻准备着为民族独立而战。据统计,三年间12团(钢铁团)共作战百余次,歼敌数千人,成为红28军中的王牌部队,也为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七七号角嘹亮,抗日烽火中新四军第四支队与12团(钢铁团)的铁血征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国共合作的典范:红28军改编为第四支队与12团(钢铁团)的新征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13日,就在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六天,高敬亭在获悉国共合作消息后,连夜研读文件至深夜。他深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族大义,遂主动致函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卫立煌,要求停止进攻、合作抗日。在谈判中,高敬亭坚持“无产阶级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既捍卫了人民利益,又争取了合法地位。</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红28军与桐柏山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兼政委。全支队3100余人,下辖第7、8、9团和手枪团,其中12团(钢铁团)改编为第四支队的主力团之一。周恩来亲自指示:“第四支队要成为淮河流域抗日的中坚力量。”此时,七七事变已过去半年多,全国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第四支队和12团的成立,正是顺应七七抗战大势,为民族解放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首战告捷:12团(钢铁团)在蒋家河口伏击战与七七精神的延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12日,就在七七事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第四支队第9团(其中包含12团的部分骨干力量)在巢县蒋家河口设伏。上午8时,日军两艘汽艇载60余人驶入伏击圈。随着高敬亭一声令下,机枪、步枪同时开火,手榴弹如雨点般落入敌群。仅20分钟,日军被全歼,我军无一伤亡。此战是新四军对日作战首捷,而12团的战士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为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致电嘉奖:“首战胜利,意义重大,望继续努力。”</p><p class="ql-block"> 蒋家河口战斗的胜利,如同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它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在七七事变后,已经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任何侵略者都将在中国的土地上遭受失败。此后,12团(钢铁团)乘胜追击。5月19日,12团在合肥大关镇伏击日军运输队,缴获汽车12辆、军用物资无数。6月,12团在舒城小关镇再创佳绩,击毁日军装甲车3辆。至1938年底,12团作战数十次,毙伤日军数百人,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标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战略支点的构建:12团(钢铁团)在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七七抗战的全局意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敬亭深知“根据地是抗战的基石”,他派12团(钢铁团)的干部深入农村,建立农会、妇救会,开展减租减息。1938年秋,第四支队在舒城县创办抗日军政学校,12团选派了大量优秀干部和战士参与培训工作,为根据地培养了300余名干部。同时,12团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纺纱织布,实现自给自足。</p><p class="ql-block"> 在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的大背景下,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12团(钢铁团)作为根据地的主力部队,不仅为根据地提供了稳定的军事保障,成为抗战物资的供应地和伤病员的休养所,更成为连接华中与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1939年春,12团已发展至数千人,控制了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的广大地区。日军惊呼:“12团是华中最顽固的共军!”而群众则传唱:“12团到,鬼子跑不掉;12团走,百姓有靠头。”这与七七事变后全国各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的局面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战的坚固防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七七精神指引,高敬亭的军事思想与12团(钢铁团)的实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游击战的巅峰:12团(钢铁团)对战术原则的创新与七七抗战的实战需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敬亭的游击战思想可概括为“三快三慢”:行动快、进攻快、撤退快;准备慢、观察慢、撤离慢。12团(钢铁团)在战斗中充分运用了这一战术原则。1938年7月,在合肥棋盘岭伏击战中,12团提前4小时进入阵地,利用玉米地作掩护,待日军进入50米射程内才突然开火。此战毙伤日军200余人,缴获步枪150余支。</p><p class="ql-block"> 这种战术原则的形成,与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的实战需求紧密相关。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游击战成为消耗敌人、保存自己的有效方式。12团(钢铁团)的战士们凭借着灵活机智的战术,在敌后战场屡建奇功。更令人称道的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灵活战术。1939年春,日军一个大队进犯舒城县,12团佯装败退,引敌至山坳后突然反击,歼敌百余人。这种“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成为华中抗战的经典战例,也是七七精神在军事战术层面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统一战线的典范:12团(钢铁团)与国民党的斗争艺术与七七抗战的全局考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对国民党摩擦,高敬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12团(钢铁团)在执行中严格遵循。1938年11月,国民党第176师进占舒城,12团一面致电项英陈述利害,一面命部队“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迫使国民党军撤出根据地。毛泽东评价:“高敬亭同志在统一战线中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p><p class="ql-block"> 在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的背景下,处理好与国民党的关系至关重要。12团(钢铁团)的做法,既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又捍卫了人民军队的利益。他们深知,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这种全局观念和斗争艺术,与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正确方针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钢铁意志的传承:从“钢铁团”到“铁军”与七七精神的永恒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敬亭始终强调“军魂是部队的生命”。他亲自编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要求12团(钢铁团)官兵人人会唱。1939年春,12团在桐城县训练时,因暴雨冲毁营地,官兵宁可淋雨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种严明的纪律,使12团被誉为“铁的纪律、铁的意志、铁的战斗力”的“铁军”。</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是追求正义、团结御侮的精神。12团(钢铁团)所铸就的“铁军”精神,正是七七精神在军队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精神,不仅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和改革中不断传承和发扬。</p> 谢绝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