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金时代》

地主家的蜜罐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电影《黄金时代》,是一部人物传记片,许鞍华十年磨一剑,倾情打造,注定是小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透过影片的“故事”,可以窥见导演灵魂深处对那个“时代”的感悟,正如导演自己所言,“如果不是这个年纪,绝不会拍这个片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越是经过岁月沉淀的东西,越是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萧红,一个醉心于自己的世界,执拗的追梦人。 在那个所谓的“黄金时代”,萧红就像一叶水中的飘萍,无论梦想有多么丰满,她是一定无法脱离这个骨感的时代的。如果我们在电影里只看到了她与生命中几位男子的“感情纠葛”,那我们将无法看到真正的萧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个作家,她只想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而能给她“短暂”安静生活的几位男子,都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的扮演着拯救与摧毁的角色。萧红的灵魂和肉体在这种不断变换的煎熬中,很快就香消玉殒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这里不想指责她生命中遇见的那些所谓“爱人”,因为他们也无法“遗世独立”,逃离那样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幸,萧红的生命中还有鲁迅,鲁迅是读懂了萧红的人,不论是通过萧红的作品,还是通过忘年的“彻夜长谈”,这位文坛宿将都像一道闪电,划破暗夜长空,照进萧红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电影里有两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镜头,一个是:萧红穿着一件红袄,在鲁迅面前转圈儿,而鲁迅虚弱的躺在椅子上评论着衣服的颜色,此时萧红年轻鲜活的生命活力预示着:理想照进现实的喜悦;另一个是:鲁迅病重,萧红围榻陪伴,鲁迅絮语:“......我活着也并不是为着我的爱人,而是为了我的敌人,......”特写:由萧红弱小的背影转为泪眼朦胧的面部表情。我愿意理解成,这是鲁迅先生对萧红的“临终嘱咐”,智慧的鲁迅先生,含蓄的希望感性的萧红能从感情的泥淖中跳脱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惜,鲁迅先生去世的太早。有一则轶事说,鲁迅在临终前,床头始终摆放着一帧版画,画中是一个女子在风中舞动的长发,有人说,这个女子就是萧红。如果是,那该多好,有鲁迅先生的怜惜,即使萧红最终零落成泥,也可以在风中舞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萧红是有才华的,31岁短暂的一生,为我们留下多部小说和散文,萧红是感性的,她在自由,梦想,爱情的旅途中历经磨难,穷尽一生。她的生命是空灵的,虽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可我宁愿相信,她是真的活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