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音乐:触景生情的交响曲——《冬日的梦幻》

行走天下,感悟音乐

<p class="ql-block">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几乎在所有交响乐体裁中,都有最终占据世界名曲一席之地的成功作品。他的音乐风格独特而鲜明,既有深厚的俄罗斯民族底蕴,又融入了丰富的浪漫主义元素。他还享有旋律之王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冬日的梦幻》是柴科夫斯基早期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交响曲。创作于1866年~1868年,题献给他的恩师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尼古拉·鲁宾斯坦。</p> <p class="ql-block">第一乐章标题:“冬日旅途的梦幻”</p><p class="ql-block">它描绘的是柴科夫斯基在某个冬季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旅途中的感受。乐章一开始小提琴奏出的颤音和木管乐器奏出的音响仿佛清脆的马车铃声,而后面跃动节奏音型的出现,由弱变强,使人联想到马车自远而近飞驰而过的画面。呈示部副部主题由木管与弦乐呈现,旋律柔和、富于歌唱性,有种“冬日阳光照耀”的美感。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在寒冬出现的一丝暖意。</p><p class="ql-block">老柴在该乐章表现出俄罗斯冬天的静谧之美:旭日的阳光穿透森林;寒冷的大地银装素裹;透彻的空气格外清新;骏马在雪地疾速狂奔……。</p> <p class="ql-block">随着音乐的发展,乐曲变得相当亢奋,犹如有人骑骏马在白雪皑皑的原野上驰骋,宣泄着内心狂喜无比的激动情绪。老柴要表现的不单纯是现实中的自然景象,还侧重于主人公此刻的内心虚幻感受。或许这就是被其称为“梦幻”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视频1:第一乐章片段(捷杰耶夫/马林斯基交响乐团)</p> <p class="ql-block">第二乐章标题“忧郁之乡、迷雾之乡”</p><p class="ql-block">据说这是柴科夫斯基对1866年夏天住在彼得堡近郊沿着拉多牙基湖畔到瓦拉阿姆岛旅行时的记述。那雾蒙蒙的天色中黝暗的峭壁,玄色的湖水和古老的针叶树林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柴科夫斯基曾在1886年11月11日的日記中写道:“妙不可言的阴郁天气。”他喜欢日落时分和寂静安宁的雾天所形成的那种既抒情又忧郁的情調。该乐章正是对这种“忧伤”景色的具体描绘。</p><p class="ql-block">本乐章是整部作品最抒情的篇章,旋律极具歌唱性。作为引子,弦乐奏出的旋律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味,它以缓慢的节奏轻轻奏出,创造出朦胧的气氛,有种奇妙的迷茫和压抑感,不免使人感到身处雾气弥漫且阴暗的环境之中。清脆的长笛声出现,仿佛闻到白桦林中的鸟鸣。接着双簧管奏出优美如歌的抒情主题,在木管乐器的伴奏下,展现出大自然生气勃勃的景象。此后,弦乐奏出另一委婉动听的主题,似乎此时主人公触景生情而产生对往事碎片的回忆,既有美好又有苦涩……。随着乐曲的发展,大提琴再次奏出柔美的第一主题,似乎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温暖的音色令人仿佛进入梦幻般的世界,美到令人窒息,每个音符都直击内心最柔软处,像位老者在语重心长地教诲孩童,抚慰着他的心灵……。当这一主题由圆号再次奏出时,色彩变得明亮,音域更加宽广,仿佛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喷薄而出,心中燃起一团希望之火,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迷雾和阴霾被一扫而光。这种表现手法,使人想起他的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由圆号奏出那著名的“一线光明”主题,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乐章结尾回到了乐章开始时序奏的音乐,将主人公从主观的梦幻世界拉回到雾气弥漫的现实场景中。</p><p class="ql-block">与第一乐章相同,老柴在这里摆脱了对大自然写实性描绘的束缚,而是用美妙的旋律和乐句向听众展现了一个景象虚实结合、主客观感受渗透融合且充满情感张力的音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视频2:第二乐章片段(捷杰耶夫/马林斯基交响乐团)</p> <p class="ql-block">第三乐章"谐谑曲",三部曲式(ABA结构)。</p><p class="ql-block">与前两个乐章的静谧风格形成对比,这是“梦境”中灵动、跳跃的一章。它由老柴早期的一部鋼琴奏鳴曲之第三乐章(谐谑曲)改编而成。这部奏嗚曲于1865年在彼得堡创作,那时他在音乐学院还未毕业。《谐谑曲》的音乐在交响曲中作了很大改动,最主要修改之处是用圆舞曲风格的新素材来代替了中段(B段)音乐。</p><p class="ql-block">A段音乐可看作是老柴继前两乐章描写抒情的冬日景色的延续。在单簧管和长笛宁静地吟咏之后,小提琴組奏出一个持续的节奏音型,该主题给人一种奇妙的“飘忽”感受,就如俄罗斯评论家尼·彼·馬尔科夫所说:“使人沉浸在一个雪花飞舞的意境中”。它堪称老柴将“忧愁”和令人神往的“幻想”这两种元素巧妙结合的卓越典范。</p> <p class="ql-block">乐章的B段是首优美的圆舞曲。或许是柴科夫斯基受到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舞会”)根据剧情需要采用圆舞曲式结构而大获成功的启发,他在非剧情所需情况下,进行了在交响曲中引入圆舞曲的首次尝试。显然,通过尝试他获得了“甜头”,因为他的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以及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A段音乐都再次采用了圆舞曲式结构。</p><p class="ql-block">这首圆舞曲的旋律醉美动人,音色光鲜温暖,流露出欢快的情感。柴科夫斯基通过它实现了从对大自然的客观感受到抒发主观情感之间的转换。曾有评论家这样描述它:“描写家庭生活的温暖舒适的中段(圆舞曲),构成了与冬日景色相对立的形象。透过积着一层薄雪的窗口,可看見在路上跳舞的一对对男女……”。</p> <p class="ql-block">视频3:第三乐章片段(捷杰耶夫/马林斯基交响乐团)</p> <p class="ql-block">第四乐章:"终曲"</p><p class="ql-block">引子节奏缓慢,音色凝重,压抑感爆棚,既是对俄罗斯冬季严寒阴暗景色的描绘,也像是在表达当时生活在俄罗斯底层的民众之痛苦。他们所处的环境就像俄罗斯寒冬一样残酷无情。随后,弦乐奏出的主题柔美而伤感,表达人们面对现实无奈与悲伤的情绪。</p><p class="ql-block">有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该乐章的主题旋律源自俄罗斯歌曲《花儿开了》。但实际是错误解读。理由很简单,老柴的这部作品创作于19世纪1866年至1868年间,而歌曲《花儿开了》20世纪才问世,时间线完全对不上。之所以会造成这种误解,是由于该乐章的主题确实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歌曲风格,且二者旋律相似。</p><p class="ql-block">随着乐曲的发展,音乐的速度和色彩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一种由抑郁到亢奋、由昏暗到明亮、由寒冷到温暖、由沉思到觉醒、由悲观到乐观的情绪转折。乐曲从对俄罗斯阴暗的自然景色描述转为对民众欢庆场面的描写。乐曲结尾出现气魄雄浑的欢腾场面,颇具胜利凯旋之感!</p> <p class="ql-block">视频4:第四乐章片段(捷杰耶夫/马林斯基交响乐团)</p> <p class="ql-block">柴科夫斯基的第一交响曲尽管首演不算十分成功,但它“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为作曲家后续创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冬日的梦幻》在国际乐坛上久演不衰,已充分证明它是世界古典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