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记:早春二月,咋暖还寒。江城驿站四群友老师,在即将结束湘西半个月自驾游尾声,在即将返回长沙之时,在草色要求下,在最后一个天上布满乌云的下午,来到多次错过的曾国藩故居。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成就不止是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上,还有对于天下读书人的指引。这里所说的读书人,更多是儒家学子,他们的理念,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p class="ql-block">这一理念早就在那里了,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与一般儒生不一样的是,他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p><p class="ql-block">”。就是这点,<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毛泽东非常佩服。</span></p> <p class="ql-block">伫立在曾国藩故居的门前,阳光洒落在青石板上,双鱼图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吉祥的象征,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家族百年来的起伏与传承。踏进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晚清名臣展开了跨越百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原称八本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侯府,现坐落于中国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等地毗邻。作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乡间侯府,富厚堂承载了曾国藩家族的荣耀与湖湘文化精髓。</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这座占地四万平方米的宅院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青砖灰瓦的主楼呈回字形布局,二十二间书斋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为了参观效果更好,我们四人特地花80元请导游讲解,曾国藩当年在思云馆著书立说时,正是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砥砺自己。</p> <p class="ql-block">迈入故居内部,时间仿佛在此刻停滞,空气中弥漫着书卷气息与家族传承的厚重感。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一位军事家、政治家的风采,更深刻体会到一个家族的精神传承与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出身湖南乡野的少年,天不亮就点着油灯背书。十五年间七次科举落第,纸窗上的剪影却从不曾歪斜。二十八岁那年,他终于在金銮殿上写下得中的文章。这段寒窗岁月,分明照见中国读书人最朴素的倔强。</p> <p class="ql-block">漫步至八本堂前,墙上镌刻的“八本”家训令人肃然起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侍亲以得欢心为本……这八个“本”,字字千钧,蕴含着一个士大夫对家族、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曾国藩的家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家庭教育的宝库。慎独则心里平静,主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这四个核心原则,不仅是曾国藩修身养性的圭臬,更是他留给后代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故居的建筑风格独具匠心,巧妙融合了湘南传统民居的质朴与曾国藩的独特品味。半月塘的碧波荡漾,映照着天光云影;半月台的青石板上,似乎还留着曾国藩当年的脚步。这座占地面积超过四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载体,更是一部用砖瓦写就的百年史诗。</p> 千古名人评说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曾国藩评说</p> <p class="ql-block">站在故居的院落中,望着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砖瓦,我深深感受到,曾国藩故居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它让我们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思考着家庭教育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曾国藩的精神遗产,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竹筐是用来装书的。</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思云馆前,这座古朴的建筑静静诉说着曾国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这座独立的二层楼房,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的写照。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笃亲锡祜”的真谛,用孝道与亲情构筑了一个家族的精神高地。</p> <p class="ql-block">创办湘军时,他把竹制铠甲浸在桐油里。月光下坐在辕门磨刀,刀刃映出安庆机械所的蓝图。围困天京三年,日日都有士卒的血染红江水,也有崭新火轮船的蒸汽朦胧了铳炮硝烟。</p> <p class="ql-block">功成时刻,皇帝赐来黄马褂与尚方剑。他却连夜裁撤三万湘军,就像退潮时收起渔网的老船公。那年冬天的告老折子,字字都是自保的谨慎。</p> <p class="ql-block">穿过无慢室,门联“万卷藏书宜子弟,一尊满意说桑麻”映入眼帘。这副对联,既展现了曾家的文化底蕴,又传达了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家庭理念。曾国藩的后代个个成就不凡,究其原因,正是得益于这种文化的浸润与家风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一生,是读书、致仕、治军、洋务的传奇。他创办兵工厂,创建翻译馆,推动工业现代化,倡导留学教育,为清朝的近代化注入了活力。他的军事思想,更是影响了晚清及以后的军事活动。毛泽东与蒋介石都推崇他的治军之法,这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传统文化智慧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后记:每有闲暇,我捧着《曾国藩传》在读,那些端正的楷体字仿佛都活了过来——它们讲述着两百年前这位清代名臣的传奇人生。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他的功勋,而是他在污泥般浑浊的官场中,始终保持着清竹般挺立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人在草木中难守本心”,可曾国藩偏偏做到了。这都是前人用骨头刻出来的,每一粒精神种子皆是顽强存在。</p> <p class="ql-block">台灯下,我轻轻合上《曾国藩家书》,就像这位晚清重臣的功过是非,在历史长河里朦胧难辨。</p> <p class="ql-block">“天地万物同条贯,得失何须泪满襟。”这或许就是千年前范仲淹说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p><p class="ql-block">历史就像老宅院的门环,要轻叩才听得懂那些铜绿下面的光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