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金乡卫城西水门之上,魁星阁静静伫立,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数百年的故事。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风雨,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后又在 80 年代经地方贤士修葺,承载着金乡人民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记忆,成为这座古城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金乡原有四水门,民谣中“四兄弟同出山,三哥命好坐楼台”,这其中的“三哥”指的便是西水门。魁星阁选址于此,似乎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它的存在,让西水门在四座水门中脱颖而出,成为金乡卫的一处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九年六月十九日拍</p> <p class="ql-block"> 乾隆五十八年的重修,为魁星阁留下了详实的建筑印记。阁基长 16.4 米,宽 15.72 米,面积 72.3 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它背西面东,巧妙地迎接着每日的旭日,又送别黄昏的夕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水门那青砖拱洞深邃清幽,置身其中,恍若泛舟。每当清风徐来,尤其是遇到大风时,阁中烛火始终不灭,这一神奇现象曾被人们归因于菩萨保佑。然而,科学的解释是,魁星阁下深长的水门洞引风,使得洞上的气流量大为减少,从而为烛火创造了稳定的燃烧环境。这一独特的建筑设计,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为魁星阁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魁星阁为两层建筑,阁顶飞檐出挑,造型优美而灵动。从远处望去,它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与周围的山水相映成趣。阁前河道宽阔,河水清澈,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魁星阁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清晨,阳光洒在阁楼上,金色的光芒与河水的碧绿相互交融;傍晚,夕阳的余晖为魁星阁披上一层绚丽的纱衣,与归巢的鸟儿共同谱写着宁静的乐章。</p> 而魁星阁内,那栩栩如生的魁星爷塑像才是其灵魂所在。魁星爷手执朱笔,脚踏鳌鱼,笔点三元四方英才的形象,极富想象力与感染力。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无数文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魁星作为主掌文运的神灵,备受文人学子的尊崇。他们纷纷来到魁星阁,虔诚地祈求魁星爷保佑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达官显贵。因此,魁星阁日夜香火不断,缭绕的烟雾中,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盼。学子们在这里焚香许愿,期望魁星爷的朱笔能点中自己,开启辉煌的仕途;家长们也在此为孩子祈福,希望他们能学业有成,光耀门楣。<br> 随着时间的推移,魁星阁见证了金乡卫的兴衰变迁。它经历过战乱的动荡,目睹过朝代的更迭,也感受过岁月的静好。在历史的风雨中,它曾一度面临破败的危机,但幸运的是,在 80 年代,地方贤士们挺身而出,对其进行了精心的修葺与妥善的保护。他们的努力,让魁星阁得以重焕生机,继续屹立在西水门之上。<br><br>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前拍</p> 如今的魁星阁,不仅是金乡人民心中的精神寄托,更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化与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它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人们在这里欣赏它的建筑之美,感受它的文化底蕴,聆听它背后的故事。对于金乡人民来说,魁星阁是家乡的象征,是他们心中永远的骄傲。它承载着祖辈们的记忆,也连接着子孙后代的未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魁星阁依然保持着那份古朴与庄重,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br> 魁星阁,这座位于金乡卫城西水门的古老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神秘的文化内涵和传奇的历史故事,成为了金乡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光芒,见证金乡的发展与繁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脉与精神。 <p class="ql-block"> 各位看官,如感觉不错,欢迎转发分享,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