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南境内四大名关之一的虎牢关,由于跟凶猛的老虎扯上了关系,让人印象尤为深刻。据《水经注·河水》记载,周穆王姬满在圃田泽打猎,命随从掠林惊兽时,忽然看到有老虎在芦苇丛中游荡,“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畜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为关,汉乃县之”。高奔戎,是西周第五代天子周穆王的侍卫。据《穆天子传》记载,那时有老虎出没在穆王将要去狩猎的湿地,高奔戎得知后,立马打包票生擒这只老虎归来献给天子。事实也确如他所想。成为高奔戎战利品的老虎,之后则被穆王下令寄养在东虢国(今河南荥阳附近)的封地内。从此之后,这个圈养老虎的地方,就有了一个威风凛凛的地名:虎牢。</p><p class="ql-block"> 鲁襄公二年(前571年)晋悼王会诸侯于戚以谋郑,用孟献子“请城虎牢以逼郑”之计,开始在此筑虎牢邑(后名成皋)。秦朝首次在虎牢设关,称虎牢关。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讳,改称武牢关。五代时期,虎牢关多称汜水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西行祀汾阴,往返经虎牢关,以虎牢关为“玉关之枢会”,“鼎邑之要冲”,诏改为行庆关。金代恢复虎牢关旧称,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其是“万古要塞之地,群雄角逐之区”,改虎牢关为古崤关,后恢复虎牢关之名。</p> <p class="ql-block"> 由于其地处嵩岳之南,黄河之北,是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关键要冲,是中原西去的第一关隘,被誉为“中原之枢”,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自古战事不断。最为重要的一战当为李世民在虎牢关率军进行的一次决定天下局势的战争——虎牢之战。</p><p class="ql-block"> 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郑帝王世充,王世充向占据河北的夏帝窦建德求助,窦带领三十万大军推进到了虎牢关东原,与王世充形成了夹击之势。窦建徳并非无能之辈,实力甚至强过了李世民。当时手下将领多数主张退兵,但李世民顶住压力,果断出兵,带领三千五百人迅速占据武牢关,据关之险,闭门不出,与窦建德打起消耗战;又悄悄派一支部队截断窦军粮草;随后牧马黄河北岸,装出已无粮草的迹象,引诱窦军发动最后的进攻。窦建德果然上当,在汜水东岸摆开二十余里阵势,欲与唐军决战。谁知李世民先是让军队闭门不战,等到窦军疲惫不堪正泄气的时候,猝不及防地杀出,最终生擒窦建德,为唐王朝的建立赢下了关键的一仗。正因为李世民在唐初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终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帝位,开创了贞观之治。</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虎牢关一战是决定唐王朝命运的一战。不得不说李世民是一个幸运儿,得到了命运的垂青,成为了笑到最后的人。</p> <p class="ql-block"> 真正让虎牢关岀名的是《三国演义》第五回中“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当时各地诸侯,正在组队进攻董卓。但结果,董卓派出了大将吕布,在虎牢关一带,挡住了联军的进攻。而且因为吕布太过勇猛,导致联军这边连续几位大将都被吕布当场斩杀。关键时刻,刘关张三兄弟挺身而出,最后联手击败了吕布。</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战之后,不仅刘关张三兄弟彻底名扬天下了,虎牢关也因此广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尽管历史上没有三英战吕布这回事,但当地人还是煞有介事地于此建造了三义庙以纪念刘关张,可惜原建筑毁于解放后。</p><p class="ql-block"> 由于从周到宋,虎牢关和汜水关的名字反复变来变去,连明朝的罗贯中都迷失了方向,以为这是两座关。其在《三国演义》中云:“卓遂起兵二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汜水关,不要厮杀;卓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守虎牢关。这关离洛阳五十里。”罗贯中明显犯了一个地理上的错误。地方始终是同一块,就是扼守汜水的雄关,它的位置现在在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十六公里的汜水镇境内。但具体在什么位置,由于被黄河多次水患冲毁,关址早不知所终。如今,惟有新修的三义庙前的一通古碑,尚留存了一丝明清虎牢关的印迹。古碑刻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高约两米,宽约零点七米,上部已经断裂,楷书“虎牢关”三个大字,苍劲有力。</p><p class="ql-block"> 元以降,由于中国政治中心转向北京,虎牢关作为洛阳东大门的军事价值大幅降低,失去原有战略屏障作用,自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没料到的是,这消失得也过于迅速、彻底,除了那块残碑,真的让人难以相信这里便是曾经决定过唐王朝命运的关键之地。</p> <p class="ql-block"> 没见到心目中的古关隘,实在有些不甘心,准备驱车去三公里外的玉门古渡看看。越过沿黄快速路,一条不宽的小河横亘眼前,我意识到这应该便是汜水河了。过一座新修的桥,前方突然出现一座仿古建筑。赶紧靠边停车,下车仔细一看,原来是座新修的关楼。关门宽约三十米,高不足二十米,厚约十二、三米,共两层。一层为砖砌,门洞上方书有“安澜门”三字,二楼为一间仿木质歇山顶城阁,正中书有“汜水关”三字,看上去也还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穿过关门,来到一条仿古街,两旁店铺林立,人车不少,但我无心停留,直奔古渡,很快便站在了黄河边上。这里便是明代杜汝亮诗中所描述的“一河流出两山开,西接黄河天上来”的曾经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玉门古渡吗?明晃晃的阳光下,没有当年南来北往的帆樯和𤋮𤋮攘攘的人流,除了脚下流淌着的有些浑浊的黄河水,显得荒芜而寂静。我似乎伫立在梦中,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然而,现实告诉我,曾经的一切俱已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过往和回忆。</p> <p class="ql-block"> 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来到此地,看到汜河泛滥,洪水滔天,淹没周围许多村庄和田地,就苦思治水之法。在当时广武山和大坯山结为一体,连绵不断,汜水河虽然离黄河很近,但是被大山所挡,无法直接流入黄河,于是大禹决定在大山之间打一个洞,让汜河改道流入黄河。当时有一群小鱼负责打洞,经过日夜辛劳,终于完成了任务。大禹为了纪念这个洞,将其命名为“禹门”。后来,当地人因为方言的原因,将“鱼们拱洞”误听为“玉门古渡”,于是这个名字就流传了下来。 其实,玉门的由来是因为汜河水非常清澈,流入黄河后,青黄交汇,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玉带铺开,所以人们称这里为玉门。 </p> <p class="ql-block"> 从古到今的战事,也有不少与玉门古渡相关。武王伐纣灭商时,从镐京出发攻占汜水关,在这里渡黄河直捣朝歌;楚汉相争时,刘邦被项羽打败,在这里北渡黄河;明末李自成率领义军从这里渡河直逼明朝都城北京。</p><p class="ql-block"> 对面山坡下有一个保存十分完好的碉堡,大家都叫它口子碉堡,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修建的,当年皮定均将军曾带领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队依托其抗击北岸日军,现在成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侵略者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古渡口已失去摆渡的作用,和不远处的虎牢关一样,成为了偶尔像我一样的游人前来探寻曾经的风采的一个打卡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