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畔山涧的绿丝带

陈剑

作者:耳东教授·陈剑<br>美篇号:253932472 晨雾还未散尽时,浙东四明山麓龙观乡的溪流便已苏醒。溪水裹挟着山间的凉意,潺潺淌过青石板,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虹。溪畔、山涧的菖蒲低垂着叶片,野姜花藏在灌木丛中私语,唯有几缕炊烟从远处农舍升起,打破了这幅水墨画的静谧。就在这片生机盎然中,一丛翠绿悄然舒展身姿——那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华水韭”,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正以四亿年光阴淬炼出的姿态,在涟漪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史诗。 这抹绿意,初看并不起眼,细长的叶片仿佛被风揉碎的翡翠丝带,轻轻搭在溪流肩头。花序顶着米粒大小的淡黄色花苞,像是古画中仕女的步摇,随水流摇曳生姿。若俯身细观,便会发现每片叶子都暗藏着玄机:叶脉如青铜器上的铭文,镌刻着远古的密码;叶缘微卷的弧度,恰似江南水乡的飞檐,将时光的雨露轻轻托起。当晨露滑落叶尖,中华水韭便抖落满身星子,化作溪畔最灵动的舞者,用四亿年沉淀的优雅,演绎着生命最本真的韵律。 如此脆弱的美丽,却曾在灭绝的边缘徘徊。水质污染、河道改造、过度采挖......人类文明的扩张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将这抹绿意逼入绝境。龙观乡的溪流曾多次干涸,那些在石缝间扎根的中华水韭,用枯黄的叶片记录着绝望。但每当春雨再次浸润土地,它们便从腐殖质中抽出新芽,以近乎执拗的坚韧续写物种的传奇。这种在毁灭中重生的力量,让笔者想起古莲子穿越千年沉睡仍能绽放的奇迹——原来最柔弱的生命,往往藏着最磅礴的生机。 翻开泛黄的《本草纲目》,李时珍的笔下跃动着“水韭”的墨迹。古人将其采作春日野蔬,蒸熟后拌以山椒,谓之“翡翠羹”。在唐宋诗篇里,它或是渔樵问答的背景,或是隐士归园的意象。如今的龙观溪畔,科研人员架设起监控设备,村民自发成立保护小组。当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相遇,濒危植物不再只是标本柜里的标本,而是重新焕发生机,与人类文明交织出新的故事。这或许正是自然给予的启示:真正的保护,从敬畏生命开始。 暮色渐浓时,中华水韭收拢叶片,宛如合拢的折扇,将白昼的故事封存在年轮里。溪水依旧流淌,携带着亿万年的记忆奔向远方。笔者知道,在这片被时光眷顾的土地上,那些绿丝带将继续书写属于生命的诗行——既见证着地球的沧桑变迁,也守护着人类与自然最本真的羁绊。

溪畔

龙观

丝带

叶片

中华

溪流

生命

最本

绿意

山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