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一缕荷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它们见证了盛唐的辉煌,却也经历了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伊水河畔,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更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这里汇聚了2100多个洞窟、10万余尊佛像以及3600余块碑刻题记,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令人震撼。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多个朝代,营造时间长达1400余年。北魏时期的佛像以“瘦骨清像”为特点,面容清瘦,线条简约流畅,服饰多为“褒衣博带”风格,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淡泊。唐代则是龙门石窟的鼎盛时期,佛像面相丰满圆润,神情恬静,服饰华丽,细节丰富,其面容丰满清秀、姿态庄严肃穆,展现出大唐的气度与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抵达龙门石窟时已是黄昏,倾盆大雨抵挡不住前行的脚步,我们怀着敬仰之心,细细端详每个石窟,亲眼目睹历史教科书上描绘的这些文物瑰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门石窟的佛像大小不一,从巨大的佛像到仅有2厘米高的小雕像,每一尊都细致入微,精美绝伦。这些佛像在石头上被雕琢得栩栩如生,每一尊都展现了古人的高超技艺。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的代表之作,高17.14米,仅耳朵就接近两米。她的面容庄严而安详,嘴角微微上扬,面带微笑,仿佛在向世人传达着慈祥与和悦。因其神秘而迷人的微笑,卢舍那大佛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是盛唐开放与包容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并不发达的古代,工匠们凭借简陋的工具,在高高的山崖上雕琢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其难度之高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不仅把握住了完美的比例,还赋予了佛像传神的神态。每一尊佛像都仿佛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信仰与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span>站在龙门石窟前,也让人心中满是惋惜与痛心。<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大多被人为破坏、抢夺和盗走。许多中小浮雕的头部已经丢失,只剩下无头的身躯在风中诉说着无声的悲痛。只能从残存的轮廓中依稀感受当年的辉煌。这些佛像本应是人类艺术的永恒象征,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它们见证了盛唐的辉煌,却也经历了岁月的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雨渐停,佛窟里亮起点点暖黄色的光,伊河从脚下流过,给这些点点灯光的佛窟投下倒影,如梦如幻,显得更加神秘而悠远。如果说白天的龙门石窟是震撼,那么夜晚的龙门石窟就是惊艳。恍惚中,仿佛置身于一部穿越千年的老电影,透过这点点灯光,回到那个万国来朝、繁华灿烂、气象万千的盛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