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第二故乡的情怀

周国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这一生从小就有对大海执着的热爱,因此十六年前我将人生的第二故乡定位在山东威海乳山。每年为躲避上海梅雨季节过后即将来临的高温天气,我会前去小憩上几个月。</span></p> 胶东人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之前我曾驾车走遍了祖国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期间看上了这片刚刚开发的胶东半岛海岸线上的旅游度假区。没想到这里的房价与上海相比有着亲民的价格。于是寻觅到了一个前能观海,后又亲临潮汐湖畔的海岸家园。通过十几年的居住;这里蓝天白云下优质的空气、静怡的生活环境、近在咫尺的银色沙滩、蔚蓝色的大海,它们不仅使我文思泉涌,还为我充盈了浪漫的胶东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次当我踏入胶东半岛这片丰饶的土地,就有一种近身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源自于胶东人憨厚朴实的秉性,话语中带着浑厚的后鼻音,同时从他们胶东卷舌口音中又能品鉴到来自孔孟之乡浓厚的历史底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翻开胶东历史人文,威海东方好运角,传颂着秦始皇几次亲临天尽头,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历史遗迹。抗日战争时期在胶东大地上,曾经涌现过千千万万同仇敌忾的中华抗日儿女,他们谱写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日史诗。著名作家冯德英作为土生土长的胶东乳山人,他的早期名著,《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部曲就诞生在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胶东第二故乡乳山,银色沙滩里常见白色的微细晶体,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折射出一道道银光。乳山的银滩因此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年来乳山度假都会加深我久违的浓浓回忆。因为它地处黄海之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冬天没有渤海湾那么寒冷,夏无东海之滨的酷暑。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超过正常值的五倍,并不多的人口使得无垠的沙滩显得格外空旷。就是遇到旅游高峰期也没有其他海边城市那样嘈杂与拥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晨,刚出海平面呈琥珀色的太阳霞光万丈,把整个大海照得金灿灿的。我起身从高层寓所居高临下瞭望无遮挡视线的大海,那蔚蓝色天空一样的海水,后浪推着前浪轻轻拍打着银色沙滩,刚卷上岸的海水又被随之而来的后浪撞了个满怀,激起了一个个小浪花后,它们又一次重归于大海的怀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对胶东半岛独有的海草房文化倍感兴趣,并且亲临几次去海边了解它们悠远的历史。生活在渔村里这些朴实的渔民,就近取材,用石块加海草垒起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居屋顶上有着高高隆起的海草屋脊,当你一走进渔村,会为眼前一座座如城堡,又像童话世界里的草屋民居而大赞其美。为了不让鸟类在屋顶上做窝,海草房屋顶呈人字形50°大斜坡,这样一个坡度也是人类的一个智慧,我想起如出一辙的故宫琉璃瓦屋顶,使得鸟类不能在上面停留生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渔民们将废弃的渔网扣在屋顶海草房上,这样海草就不会被海风吹走。远远看去好像旧时妇女罩在头上的盘发网,整个屋顶又像是英国国家仪仗队队员头上戴的高高的黑熊皮帽。在蓝天碧海绿色的映衬下,显得独树一帜古朴而庄重。</span></p> 胶东赶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胶东人生活中每星期有一个被称为“赶大集”的兴奋日,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走进熙熙攘攘的乳山海阳所集市,真让我耳目一新。这里生活用品,副食品一应俱全。那胶东人的叫卖吆喝声也是出了名的,浓重的胶东话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既有着如高音C般的激昂,又有着低八度的浑厚。从老汉们憨厚朴实、满脸皱纹的笑脸和一双双粗糙的手,一眼就看出这些农产品出自他们无公害的自家园地。这可能也是我爱上乳山的一个真实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胶东百姓在赶集过程会用自家商品来与对方作为物物交换。我拿两根萝卜换你十个大蒜,他拿十个苹果换你五斤蛤蜊,各取所需皆大欢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实实在在的胶东人文情怀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也给我们这些新胶东人带来了新奇与好感。</span></p> 胶东赶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胶东乳山有个习俗,每月阴历初七或十五其中一天是赶海日。每当赶海日这天清晨滩涂岸上会早早的汇聚来自四面八方的赶海人。他们提着铁锹,铁勺,背着小背篓等工具,焦急地盼望潮水尽快的退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潮水一退,平坦的滩涂上会露出了许多坑坑洼洼的小水塘,几乎所有小水塘中都有一些未来得及与潮水一起撤退的小鱼儿。眼看着它们在即将干涸的浅滩中拼命的翻腾挣扎,此时仿佛会听到它们绝望中发出的咕叽声,它们宁可得到人们来“拯救”后成为桌上的盘中餐,也不愿被炙热的阳光暴晒死在滩涂上。据歌手姚贝娜演唱过“鱼”的歌词中记载,鱼儿有意识的“呼唤”与清醒的记忆中,用人类的时间来计算,它们只有可怜短暂的七秒。</span></p> 尾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我生长在上海,可是第二故乡威海乳山了却了我童年对大海的梦想。大美乳山是一座适合能安下心来静享生活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思念第二故乡朴实无华的人文情愫,我喜爱第二故乡蔚蓝清澈的大海;那里有洁净的空气,灿烂的阳光,银色的沙滩,那里有我的诗和远方,那里有我放不下的胶东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撰文:周国平</p><p class="ql-block">编辑: 周国平</p><p class="ql-block">摄影: 蕾蕾 乔其 斌凯 周国平</p><p class="ql-block">音乐: QQ音乐 故乡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