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续上篇,接着阐述我所认知的“中国茶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继续按照我的思路,依据哲学思辨和美学的思维去理解“精”、“敬”、“悦”和“归”。(之286)</p><p class="ql-block"> 本篇,继续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中的茶德。今天,着重谈谈本人是如何修炼自己的茶德的。(实践方面231)</p> <p class="ql-block"> 今天,接着上一篇,谈谈如何学习与茶直接相关的茶事和文化。与茶相关的事情,自古至今,非常多。在唐宋时期,达到一个顶峰,而且,后来,不学了,或者是学不了了。我是想谈谈,时至今日,外在的环境,有了。自己的条件,也基本具备了,如何真实地学和用呢?</p> <p class="ql-block"> 第四类,是茶文化学习。茶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果是退休的老人,不大可能全面涉猎,还想深入研究,还想当“行家里手”什么的,估计,难度大到你都无法想象。</p> <p class="ql-block"> 说到茶文化学习,我个人认为,是具体的项目的学习。比如,“茶联、茶书、茶器、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事、茶食、茶艺”等等。这是简要的说法,稍微展开一点。</p><p class="ql-block"> 茶联,实际是与茶相关的楹联。颜真卿在湖州举行的二十几次茶联活动,应该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茶宴和对句融合的盛事了。后人是怎么撵不上了。那个时候,场子放在湖州紫笋(贡茶)的核心产区;参与的人(许多躲避安史之乱的文人墨客集聚与此)很多的是当时的名仕;活动的形式特别,有点像那个“九曲流觞”赋诗一般,人人都要有“对句(楹联)”;同时,能把典籍编撰、文字石刻、楹联文章等等,巧妙地结合。实在是难得啊。</p> <p class="ql-block"> 还有茶诗,这个方面,想学,也够难为人的啊。整个唐代,与茶相关的有点名气的,当然是入选《全唐诗》的,也不过是九百余首,最多的是白居易,一共是六十三首,占了近百分之七。我花费了将近两年时间,把白居易的茶诗进行了粗浅的解读。收获颇丰。同时,我也进行了相应的创作,与茶相关、相联的诗,姑且说是茶诗吧,大概有三四百首了。那也是包括了茶园、茶叶、茶技、茶艺、茶思等诸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 所以,学习茶文化, 是一个长期坚持、保持足够兴趣、提升自己茶文化修养的过程。说的过分一点,那是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的,纯属个人爱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图片均为茶博物馆实拍。</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p>